鼓励为孩子加综合素质“大餐”!专家云集,为双减出谋划策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教育
原创2021-11-05 22:22

南都讯  11月5-6日,广东教育学会2021年度学术讨论会暨第十七届广东省中小学校长论坛在广州市举行。本次学术年会以“高品质学校建设与高质量课堂教学”为主题,旨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双减”之下,多位专家学者聚焦家庭教育、作业设计、课堂教学等层面的议题,提出鼓励家长给孩子加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大餐”;同时,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推动分层作业;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课堂变得有趣、有效、高效、有互动性等。

441d24b57gc750609365f2104bdd2d82.JPG

现场

专家大咖云集,助推“双减”工作有效落实

在学术年会开幕式上,广东教育学会会长李学明表示,“校长论坛”“学术讨论会”展开研究、征集学术论文,助力于推动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行动。论文对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功能、高品质学校建设、助推“双减”政策实施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很多很好的论述和建议。自今年3月份开始至九月初,共收到论文9621篇,经专家初评、复评和终审,评出一等奖670篇,二等奖1482篇,三等奖3696篇;优秀组织奖28名。

IMG_8435.JPG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璧亮指出,学会举办本次学术大会,对促进全省中小学教师、校长的学术研究、交流和发展,助力广东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他希望,广大校长、教师要强化责任担当,积极部署工作,坚决做好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工作,做好义务教育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统筹推进“双减”工作有效落实,为学校教育提质增效助力,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切实做好“双减”工作的广东答卷。

IMG_8434.JPG


据悉,本次学术年会分大会论坛、校长论坛、教师论坛三个板块展开,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校长作主题报告,开设圆桌会议,就教育、教研热点话题“坐而论道”,并由获奖校长、教师代表分享其学术观点、研究成果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

观点1

鼓励家长和全社会给孩子加全面发展的“大餐”

会上,广东教育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教育研究院院长方晓波带来《“双减”背景下广州市优化作业设计基本思路与实施路径》的演讲。

他指出,广州打出作业减负提质“组合拳”,提出了“依据课标、立足教材,总量适度、质量优先,突出情境、解决问题,进阶设计、着眼思维”的作业设计思路,明确了9个设计要点,包括合理设定作业目标、科学提供作业内容、整体把控作业难度、合理预估作业时间、灵活选择作业类型、进阶设计书面作业形式、适量布置非书面作业、参考分学科作业示例、参与作业小课题研究;提出4个实施要点,包括控制作业总量、落实作业完成指导、坚持有效批改反馈、强化作业调研与评估。

在他看来,广州“组合拳”政策具有几大特色,比如在控制作业数量方面,提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要旨是“控量提质”,必须保持学生在校内和课后适度的作业任务,有效促进教学质量持续提升;在提高作业质量方面,提出优化作业进阶设计理念,一个教学要点对应的题类作业可设置分层进阶,即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

5c342be87i0dc5c3267abe5462020923.JPG

事实上在调研中,广州市教研院调研团队也发现了诸如初中“作业不回家”有实施难度、家长认识不到位、教师工作强度增加影响工作推进等问题。“作业不是‘考试题’,不是‘终结器’,不是‘超纲术’,也不是‘纸上兵’。”方晓波提出,在作业设计方面,要注重作业的过程性设计、弹性化设计、分解型设计、情景类作业设计。其中在弹性化作业设计方面,强调作业从知识层级向能力跨越,注重分层设计,允许一定程度的自主选择;各科突出知识-能力性练的作业研究,分层分级,做到弹性选做。

“‘双减’不是减质量,而是减少达到质量的过程中违背科学的地方,严格来说是要通过更有效的教学,更有效率地提高质量。”方晓波指出,学校对于学生的教育质量有动态监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也是各级教育部门十分重要的工作,不存在“糊涂账”。“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状况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家校沟通的方式;但我们提倡家长要更多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状况,而不要盯着某一次质量监测、某一次作业和分数的情况。”

针对家长给孩子“加餐”现象,方晓波认为“加餐”不能一概而论,单纯学科类的培训是不应该的,但我们要思考问题的关键是“加什么餐”“怎么加餐”。家长应该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应该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应该是孩子的第一门课程。但“家长是第一任老师”指的是立德树人方面的老师,而不是教学方面的老师。“我鼓励加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的‘大餐’,学业上的查漏补缺也并非需要去校外培训机构,可以多和老师、学校沟通交流,多听老师的建议和指导。”

“在新时代下,我特别希望家长的教育能回到人才培养的规律上,‘唯分数论’的时代应该一去不复返了。”方晓波说道。

观点2

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推动分层作业

南方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带来《中小学学业负担治理的困境分析与创新路径》的演讲。他通过分析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探讨减负问题。其中在教材学方面,以知识获取为主要目的,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这种“知识型”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常态,“纸上谈兵”式的学正在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此外,还存在教师对作业设计普遍缺乏深度研究、教育资源不均衡带来竞争压力等问题。

IMG_8416.JPG

“学业负担是一个复杂系统的问题,需要系统地思考。”唐晓勇表示,这就需要创新思维,推进“双减”治理体系现代化。

首先,需要转变教育观念,理性推进“双减”工作。“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唐晓勇提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需要有大教育观,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大教育思想来理解教育,减负任务就不会紧盯着学校,紧盯着学校的教师,学校仅仅是大教育的一个环节而已。

同时,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推动教育变革,提升教育质量。比如,提升校长、教师专业内涵,确保“双减”精神在学校落实;发挥课程改革主渠道作用,聚焦学生能力培养;科学设计作业,尊重学生个性需求,推动分层作业;实施生涯教育,让学生为兴趣而学;家校合作,树立正确教育观,确保学生健康发展。“要推动‘作业一体化设计’,即整体统筹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因素进行作业设计,确保作业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观点3

采用游戏作为教学策略,让课堂变得有趣

会上,除了作业设计问题被反复提及,专家学者们也非常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问题。

怎样的课堂才可以称得上是好课堂呢?“我们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让我们的课堂变成有趣的课堂。”华南师范大学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焦建利教授表示,可以采用游戏作为教学策略、让教学内容与学⽣的⽣活相关、让课堂变成交互式的课堂、给予学⽣选择(个性化的课堂)、技术提升课堂的趣味性等方法。

IMG_8418.jpg

在焦建利看来,课堂“仅仅有趣还不够”,还必须要有效、高效、生成性和互动与参与。在会议现场,焦建利就通过“快抢”“击鼓传花”“倒计时”等灵活的方式,与现场的老师们一同互动,吸引老师们参与其中。“有了互动和参与,我们的老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在问答环节,有老师提问“如何保证学生学的效率”。对此焦建利表示,首先要培养学生学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尽管希望学可以变成快乐的学,但归根结底它不等于游戏;其次,老师需要帮助学生改进学的方法,也需要做好学方面的规划设计。随着信息化教学越来越普及,每个老师都需要成为技术派老师。

“在‘双减’背景下,我觉得我们需要通过技术的使用,对课堂教学的结构和过程进行动态改进。这需要地方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单纯依靠老师是不行的。”焦建利说道。

采写:南都记者 孙小鹏 通讯员 甘霖

图片:通讯员提供

编辑:孙小鹏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双减”百天 广州气象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