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岁的中山一院立志:扎根中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健康联盟
原创2021-11-11 19:21

111年前的1910年,在那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下,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创院、开诊。111年来,一代一代的中山一院人凭借胸中的医学素养治病救人、扶危济困,“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成了他们的使命担当。

111年筚路蓝缕,这家当初在长堤的小医疗机构,已然成长为海内外知名的大型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入选首批委省共建综合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首批辅导类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国家神经区域医疗中心(牵头单位之一)、全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试点医院、广东省高水平医院重点建设单位,形成多院区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11月11日上午,中山一院举行庆祝建院111周年大会,以“三医”(医病、医身、医心)立院的中山一院,未来将成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和疑难重症诊治中心,医学先进科技创新中心,医学拔尖人才培养中心……并将通过优质医疗服务扎根中国,辐射亚太,影响全球。“宏图已展,征程已启,誓言已立。我们虽已走过万水千山,但仍需要不断跋山涉水,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我们要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心,向着光明前景毅然挺进。”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道。

肖海鹏院长.jpeg

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表示,未来的中山一院要辐射亚太,影响全球。

骆腾书记.jpeg

中山一院111周年庆典大会,由医院党委书记骆腾主持。

出席嘉宾.jpeg

立院为公:办中国人的“公医院”

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创办之初就打上了深深的公益烙印,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为公众服务的一家医院。公医者,“公众医学”之谓也。仁心仁术是为公,家国情怀亦为公,百十年以降,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精神在这里得到传承与弘扬。

在中山二路中山大学医学部红楼门前,一副“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对联所体现的内涵,是一代代中山医人践行孙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精神的真实写照。

387x256_618ce5ee615f4.jpg

800x568_618ce5ee7c77c.jpg

800x498_618ce5ee7ba7d.jpg

1909年,中国正在清末的风雨中飘摇,为传播西医、治病救人,广州乡绅钟宰荃、梁恪宸、潘佩如等四十余人每人捐百金,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公医学堂”。次年,中山一院的前身——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奠基于长堤,聘请美国医生达·保罗为首任院长。

1924 年,孙中山先生创办国立广东大学,随后广东公医医科大学(中山医学院前身之一)及附属医院(中山一院前身)并入广东大学,1926 年,国立广东大学改称“国立中山大学”,医院自此成为中山大学的附属医院。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东新公医院就以技术精良蜚声国内,成为华南一流的西式医院,医院还专门设立赠医所为穷苦百姓看病,不收诊金。

1938年日军南侵、广州失守,在日寇战火炙烤下,医院师生辗转云南澄江、韶关乐昌和仁化等地办学行医,七年间颠沛流离、弦歌不辍,1945年日本投降后方得重返广州。

1957 年,卫生部根据国务院批复通知,将广州医学院更名为“中山医学院”。广东公医学堂附设公医院1910年创立后经历了13次更名,2001年更名为现在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随着名称变更,医院规模也不断扩大。

生日祝福.jpeg

医病医心:这里创造众多中国医疗纪录

著名医学教育家柯麟说,“一个好医生,既要有好的技术,也要有好的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医人秉承孙中山先生“敢为人先”精神,敢闯敢试,中山一院填补了150多项省级以上技术空白,其中不乏亚洲、国际首创的技术。

image025.jpg

1936年,谢志光教授首创髋关节特殊投照位置,被称之为“谢氏位”;钟世藩教授创办中国最早儿科病毒实验室;

1962年,世界首次研究出同源无机骨和人造骨应用于临床;

1965年,国内首例断脚再植成功;

1972年,国内首例肾移植成功;

1973年,世界第一台体外反搏装置研制成功;

1987年,世界首例100%烧伤面积病人抢救成功;

1996年,亚洲首例肝肾联合移植成功;

2000年,国内第三代试管婴儿诞生;

2001年,国内首例连头婴分离手术成功;

2012年,国内首个新型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神桥”上市;

2017年,全球首创“无缺血”肝移植技术成功应用于临床;

2018年,世界规模最大的腹膜透析卫星中心“广州模式”;

2018年,全球首创“无缺血”肾移植技术成功;

2019年,全球第二例、全国首例通过体外循环、体外肝切除、自体肝移植、肾静脉切断重建、下腔静脉切除、人工血管移植治疗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病例;

2020年,全球年龄最小贲门失弛缓症POEM 术实施;

2021年,世界首例“无缺血”心脏移植手术成功实施

……

1964年黄承达、邝公道、黎秉衡成功为广州黄埔港务局船队工人梁锦开施行世界首例“断腿再植”手术,历时8小时。

1972年,梅骅教授成功施行国内首例肾移植,该患者来自香港,当时病人已7天无尿,他的母亲和哥哥都愿意捐肾,但之前没人做过亲属肾移植手术。梅骅说:“供肾是我取的,冲洗干净后再做血管吻合,技术上我们都可以实现。成功接上后5分钟,病人顺利排尿。”梅骅教授因此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以来,中山一院人在学习、追赶世界先进医疗技术的道路上不断发力。

20世纪90年代以前,烧伤面积如果达到90%以上的患者基本被认为无法救活1987年,一名烧伤面积达100%合并严重吸入性损伤的病人被利天增教授团队成功抢救并生存至今。

1996年以来,国内第二、三代试管婴儿先后在中山一院诞生。2000年,庄广伦教授团队培育出国内首个“第三代试管婴儿”,医院迄今培育了三千多个“高科技定制宝宝”帮助无数个家庭圆了生育梦想。

2000年,惠东连头双胞胎女婴诞生,脑外科、显微整形外科、血管外科等19个学科101名医护人员的手术团队,经过52个小时紧张奋战,成功分离两婴,这是国内首例、世界罕见的连头婴分离术。

2002年,器官移植成功挑战74、75岁高龄患者肝脏移植手术,2017年,何晓顺教授团队全球首创“无缺血”器官移植技术获成功,让器官移植跨入“热”移植时代,大大提升了移植疗效。

2012年以来,中山一院首创全球腹膜透析卫星中心“广州模式”,腹膜透析随访患者超过1000人,成为国际最大的腹膜透析中心之一。医院通过创建卫星中心,将腹透技术推广至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2500多家县级医院。

救国救世:国家有召唤,中山医必有应

“悬壶济世良医意,救国忧民志士心”,是一代代中山医人的前进方向,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国家有召唤,中山医必有应。

抗美援朝期间,时任院长柯麟捐出8个月全薪,中山医先后选派3批医疗队参加医疗工作,邝公道、蔡纪辕、古枢兴、罗伯诚、吴梅珍、余群雁、刘凤影等多名医务人员北上抗战,保家卫国。

image035.jpg

中山医素来铁肩担家国道义,在大灾大难中不畏艰难、冲锋在前,在国家需要之时不顾自身安危,以医者之名,为生民拼命,赢病疫之战。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山一院医疗队员徒步赶赴映秀镇,是最早挺进映秀镇的医疗队之一。

image047.jpg

2003年非典肆虐,中山一院医务人员“绝不漏掉一个非典病人,也绝不让一个医护人员倒下”,五个月里接诊、收治非典患者(含疑似病例)164人,500多人参与“专医专护”非典患者工作,实现了医务人员零感染。

image049.jpg

庚子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击荆楚大地,国家有召唤,中山医必有应,190多名精兵强将驰援中国8个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远渡重洋赴塞尔维亚进行抗疫斗争。131名医疗队员先后奔赴湖北武汉参加抗疫,为武汉保卫战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image051.jpg

肖海鹏院长表示,“凡为医者,侠之大者”。

在中山一院被誉为“重症八仙”之一的管向东10次出征,辗转国内8个省份,抗疫以来几乎都奔波在指导抗疫的路上。2021年,管向东同志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作为医疗行业代表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庆祝大会。

image053.png

中国专家(熊艳、成守珍、唐可京、刘大钺、郭禹标)在塞国走访了22个城市、84个医疗机构,行程超2万公里,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128场,被授予塞尔维亚保卫国家最高荣誉勋章,书写了新时代中塞铁杆情谊佳话。

image055.jpg

成守珍主任护理师荣获第48 届南丁格尔奖章。2021年9月2日,国家副主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长王岐山为中国获奖者颁奖。

image057.png

新时代,新征程,中山一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努力构建多院区协同发展新格局,在医疗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继续发挥引领、走在前列,为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前行,不懈奋斗。

image059.jpg

“无敌中山医,我们一定赢”,中山一院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


编辑:王道斌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王道斌4.94亿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