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卫健局局长张巧利:抓好“五大方面”补充优质医疗缺口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东莞
原创2022-01-12 18:25

今年东莞两会期间,多位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高度重视“健康东莞”建设,纷纷从开展居家康复服务、强化医疗大数据平台、推动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探索开展普惠托育服务等方面为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建言献策。

会议期间,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坦言,目前东莞无论是高水平医院还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与东莞经济社会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均不相称。为了向市民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新的一年,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将立足“双万”新起点,着力推动“健康东莞”建设。

IMG_3024.JPG

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三个转型”

“群众对优质医疗资源的需求,就是对高品质健康生活的要求,也是我们卫生健康工作的追求。”东莞市卫生健康局局长张巧利说。

据悉,东莞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东莞目前优质医疗缺口较大。东莞市卫生健康局数据统计显示,目前,东莞市仅有市人民医院1所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全市国家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4个;此外,市中医院入选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预选目录,被市里列为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

张巧利坦言,东莞的省高水平医院建设单位、国家级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等与广深相比均存在较大的差距;且无论是高水平医院还是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与东莞经济社会在全省、全国的地位均不相称。

为了向市民提供高层次、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让老百姓在家门口能看上病、看好病,新的一年,东莞将立足“双万”新起点,重点从构建更加完善的卫生健康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进一步加强校地共建内涵、进一步推进镇街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力度这五个方面入手。

其中,要推动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实现“三个转型”(从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从各自发展向整体协作转型),努力实现医疗卫生资源更加优质均衡,医疗健康服务更加普惠可及。

在进一步加强高水平医院建设方面。东莞市人民医院将围绕重大专病防治,构建新型学科群格局,加强神经内科、肿瘤科、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等优势专科建设,培育2~3个重点专科达到国家重点专科建设标准,3~5个专科达到广东省高水平重点专科水平;重点建设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研究院,力争2022年完成BNCT治疗中心主体大楼建设;开工建设科教综合楼和急救中心;完善中心实验室、生物样本库和SPF动物实验中心等公共科研平台建设。

此外,推动市中医院高水平医院建设达标,加快市中医院国医馆建设和骨伤科大楼立项,明确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实现“五个融合”(管理融合、品牌融合、人才融合、技术融合、学科融合),聚焦心脑血管、肿瘤、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等重大疑难疾病临床诊疗技术突破与能力持续提升,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院国家“5G+医疗健康应用”试点项目建设。

与此同时,发挥南方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暨南大学、广东医科大学的优势,全面推动共建医院的医、学、教、研建设,引领医院高质量发展。

此外,还要统筹全市医疗资源,有序推进镇街医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医院实现错位发展。其中,厚街医院、大朗医院定位为三级综合医院,莞城医院往老年病专科方向发展,茶山医院打造有品质、有温度的精品医院,南城医院打造肝胆疾病诊疗特色医院,桥头医院打造康复特色诊疗项目,虎门中医院打造极具特色的精品中医医院,东坑医院、洪梅医院向医养结合方向转型发展,依托松山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医院。

在加大引进高层次医学人才力度方面,今年拟出台《东莞市高层次卫生健康人才引进培养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拟引进2个高层次医学专科团队,遴选10个“东莞名医”人才引进培养项目,20个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项目,50个杰出青年医学人才引进培养项目。

激发“五种资源”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据悉,去年底,东莞市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支持市中医院创建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成国医馆项目,加快推动国家“5G+中医诊疗”应用试点项目。

那么,下来东莞将会如何推进中医药发展建设?张巧利表示,将充分激发中医药“五种资源”(卫生、经济、科技、文化、生态)优势,提供多元化的服务供给。从推动中医特色重点医院建设、加强综合医院中医科建设、提升社卫中医馆建设内涵、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

“除建设高水平医院以外,市中医院将根据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项目建设要求和标准,以名医、名科、名药打造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张巧利称要完善基础设施、强化专科建设、加强名中医培育等,不断提升临床疗效,更好地传承发展中医药。

此外,还将积极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开展“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建设,进一步推进重大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治疗

张巧利称,还要提升社卫中医馆建设内涵,同时也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成以东莞市中医康复中心(拟设置在东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市级中医康复示范单位为龙头、医疗机构康复科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为基础、康养机构为补充的中医康复服务网络。同时还要加强东莞市中医“治未病”指导中心和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能力,将更多中医药“治未病”技术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畴。

对话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新的一年要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成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能否科普一下这个实验室,何时建成?

张巧利:加强型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又叫P2+实验室,是在P2实验室的基础上,通过机械通风系统等措施加强防护要求。根据要求,新冠病毒的核酸检测应当在P2及以上实验室进行。P2+实验室就是介于P2和P3实验室之间,但其建造、使用和维护成本较低。P2+实验室操作区域为负压状态,能更好地防止病原体泄露到实验室区域以外,可对人和环境提供更好的防护作用。目前,市财政已预留专项经费用于市疾控中心加强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建设。预计今年第四季度可正式投入运行。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要建成生物样本库,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张巧利:建设人类生物样本库对开展疾病预测、诊断、治疗及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能有效支撑东莞市生物医学领域的科技转型及创新发展,实现“转化医学” 和精准医学,社会效益不可估量。当前市人民医院正处于高水平医院建设的关键阶段,生物样本库是重要的科研平台。

该生物样本库首期样本保藏量约30万份。前期为保障样本使用率,我们计划以“项目导向”进行样本库的启动,主要目的是通过收集特定疾病的生物样本,为寻找疾病关联的生物标志物等研究提供资源。下来我们将关注最新的技术趋势,逐步扩建样本储存量至约200万份,不断完善样本库的建设。

记者: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市财政5年卫生事业投入年均增长18.4%,人均预期寿命达82.7岁,主要健康指标到达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请问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主要是投在了哪些方面?

张巧利:财政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绝大部分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健康东莞的基础。“十三五”期间,东坑医院护理院、洪梅医院护理院、市儿童医院新大楼、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虎门中医院新院区、市中心血站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石碣医院建设工程完工,茶山医院完成校地共建,4个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完成扩建;市第九人民医院项目、市第六人民医院改造项目、市水乡中心医院(一期)项目、市临床病理诊断中心装修项目、市妇幼保健院扩建工程、道滘医院新住院大楼、谢岗医院新院区二期项目、虎门医院扩建工程有序推进建设;市松山湖中心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大楼、市中医院国医馆、市东部中心医院项目完成立项并有序推进。

此外,市财政在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基础建设、医疗救治能力设备、疫情防控基础设施设备、疫情防控医疗设备购置、退休人员养老补助、取消药品加成专项补助、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高水平医院等方面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记者:去年东莞评选出0-3岁婴幼儿托育示范机构10家,在这方面今年有哪些新举措?

张巧利:2021年,东莞市基本建立托育机构日常管理制度,全市共有托育机构377家,已通过卫生评价212家,已备案173家,提供托位22537个,每千人拥有托位数2.15个,备案机构数量全省最多。

今年,我们将进一步改进托育机构卫生评价、注册备案申请流程;进一步健全日常监管制度,加强托育机构新冠疫情防控及常见传染病防控;进一步规范托育服务管理,完善托育服务信息化管理;探索开展普惠托育服务和企事业单位福利性托育服务;继续开展示范机构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争取每个镇街至少建立一家示范性托育机构;进一步加强托育服务宣传,增进群众对托育服务的了解,助力三孩政策落到实处。

采写:南都记者 黄馨莹 莞小卫供图

编辑:黄馨莹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