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广大市民的假日文化生活,2022年新春期间(大年初一到初六),广州博物馆将于镇海楼展区推出“消失的点心”品鉴体验活动。
消失的点心·和顺点心锦盒”
农历新年在广州可品“消失的点心”
记者了解到,主办方将从第一季“消失的点心”中精选出5款:金陵鸭芋角、千层鲈鱼块、锦卤云吞、鸡粒梅花饺和咖啡奶糕组成“和顺点心锦盒”,并配上茗茶,让市民在镇海楼下,明城墙边,老电车旁沉浸式地品尝从文物中活化、还原、重塑出来的民国时期流行得广式点心,体验在博物馆里“吃”文物的新参观模式。“消失的点心”每天限量20份,另外在中国大酒店四季厅和马天尼吧也可以品尝到镇海楼同款下午茶礼盒以及更多精选点心。
“消失的点心”第一期推出咸点、甜点各10款。
本次推出的“消失的点心”大部分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制面、糖果、油器、饱饺、点心、糕点、冰室各种品食类制法》一书,也有从已推出的两季“消失的名菜”中选取的最受欢迎的3款冷荤,将“名菜”与“点心”进行了结合。
苏锦辉:最具挑战的是“鸡粒梅花饺”
苏锦辉展示“鸡粒梅花饺”
主要负责该次“消失的点心”复刻的师傅是中国大酒店点心部主管苏锦辉。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其表示,“每一道点心的复刻都颇具挑战性,而印象最深刻的是‘鸡粒梅花饺’”。
据悉,鸡粒梅花饺是传统的粤式点心,造型美观、逼真,是宴席才会制作的花色点心。梅花饺用的是传统点心制作手法中的叠捏法来制作,是一种比较有难度的手法,需要点心师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才能捏出形象生动的梅花饺。在旧时代,食客比较追求惟妙惟肖的点心造型,但随着年代的变迁,现在更多的食客更在意食物的性价比,这种费时、费工夫的点心便逐渐减少了,久而久之,食客便对这类点心感到陌生。现在这款“梅花饺”重出江湖,重回到普罗大众的餐桌上,令人惊艳。
文旅融合创新出奇招:广州吃“文物”
二十道从古籍中提取和还原的广州本土曾风靡一时但目前市面上已难觅踪影的粤式点心品种的“复刻”,既体现了粤菜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点,同时也折射出广东人务实进取的精神内涵。每一道点心中不仅蕴含着消失的味道,更有着广府文化的精彩魅力。
记者了解到,2020年,广州博物馆积极响应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要求,在四个“出新出彩”上狠下功夫,与中国大酒店携手,推出“消失的名菜”第一季。中国大酒店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陈瑞明表示,这两年来,“消失的”系列美食文创项目不断完善,从“名菜”到“月饼”再到“点心”,通过赋予其不同内容,经过了时间与市场的检验,从一个项目逐渐成长为文化品牌,其价值和内涵也不断得到彰显。广州博物馆副馆长朱晓秋透露,“今后,广州博物馆与中国大酒店还将继续探索和创新合作方式,让文物和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提速文化产业发展,把文化软实力转化为硬实力,助力广州城市文化建设继续出新出彩。”
声音
“点心状元”徐丽卿:“无点不成席”
“消失的点心” 合照
广州有“无鸡不成宴”的俗语,在粤菜江湖中,还有另外一句话:“无点不成席”,可见,点心在粤菜宴席中的显赫地位。
1995年首届全国技术能手、广式“点心女状元”徐丽卿表示“粤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近百年来蜚声中外。点心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历来有‘无点不成席’的讲究。广式点心以用料广博、品种多样、技艺精巧著称,广东人对点心有特殊的感情,‘一盅两件’是一种典型的粤式饮食文化,也是‘食在广州’的一大特色。”
知多D:广式点心
广式点心的形成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岭南民间小食。广东点心的米制品、杂粮制品、杂食大部分来自岭南民间小食。二是面食点心。《广东新语》记:“广人以面性热,不以为饭。”清代以后,北方风味面食点心传入广州,随着广式茶楼的迅速发展而被不断改善创新,最终演变为具有岭南特色的广式点心。三是西式糕饵和蛋糕,来源于欧美各国的西餐。清鸦片战争后,西餐食谱大量进入广州饮食市场,广州点心师傅吸收和改进了西式甜品种类和制作技巧,将西式特色成功融入广式点心。 20 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广州点心业发展的兴旺时期,点心界产生了禤东凌、李应、区标、余大苏等四位有点心“四大天王”之称的点心师。改革开放后,广式点心不断吸收百家之所长,包点的皮类发展为4大类23种,馅料发展为3大类47种,可制出点心4000种以上。广式点心也以其制作精美及种类繁多享誉海内外。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通讯员:李沛琦
如果有线索提供或服务咨询
可联系南都新文旅研究课题组。
发送邮箱:
nandulvyou@126.com
编辑:肖阳,陈养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