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部:浙江安徽探索新安江流域“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2-01-24 15:08

南都讯 记者宋凌燕 发自北京 1月24日,生态环境部召开2022年首场例行新闻发布会,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在回答媒体提问时介绍,目前生态环境部已指导协调了18个相关省份,签订了13个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其中半数流域已经完成至少一轮补偿协议。补偿机制实施后,跨界断面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流域上下游协同能力明显提高。

微信图片_20220124145206.jpg

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

张波解释,严格意义上的流域生态补偿比较复杂,需要做好上下游生态产品的价值核算。对于生态补偿的标准,各地、各个流域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补偿标准要因地而异。“即使是同一个补偿,究竟什么标准,有时上下游的争议还很大,因此不大可能全国出一个统一的标准化解这个复杂的问题。”他说。

张波介绍,现在的做法是从流域上下游比较容易接受的一些点,先作为补偿标准,比如,上下游交接断面的水环境质量目标是否达到标准,这是比较简单的办法。还有上下游水源地的保护方面开展一些补偿。先易后难,逐步完善,推动横向生态补偿顺利开展。

pic_876256

新安江山水画廊一景。    新华社记者 黄博涵 摄

在发布会上,张波提到,新安江流域已经完成了第三轮的流域补偿工作,目前安徽、浙江两省正在协商协议顺延的事宜。同时,两省正在探索共同打造新安江流域绿色产业合作示范区,探索“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在新安江流域设立了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绿色发展基金。“也就是说,不单纯是资金补偿,而且还要通过产业合作,形成一种造血型的生态补偿机制,显然这是非常好的、很有益的探索。”张波说。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