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类滑雪起源地、冰墩墩爆红背后,专访中国非遗馆副馆长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2-02-11 21:29
微信图片_20211026161252.jpg

很多人都知道,冬奥“顶流”冰墩墩外壳设计灵感来自老北京冰糖葫芦,除此之外,北京冬奥会还有哪些非遗元素?2月10日,南都记者来到离赛事场馆仅1公里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这也是中国首座国家级非遗馆,就在冬奥开幕后的2月5日正式落成,该馆的建成填补了中国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博物馆的空白。

在这里,南都记者找到了一件“冰雪神器”,这是当时的远古先民使用的“雪踏”,也就是现代体育运动中滑雪板的雏形。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告诉南都记者,世界上最古老的滑雪运动起源地就是新疆阿勒泰地区,这里发掘的1.2万年前的岩画说明了这点。时至今日,“雪季长”“雪质优”“雪量足”“雪域广”等得天独厚的优势,让阿勒泰成为冰雪运动爱好者的天堂。

谈及冰墩墩的爆红,苏丹也表示,让趣味性和当代人生活方式寻找关联,是非遗和工艺美术创新最难的一点,下一步,中国非遗馆也会推出自己的文创产品。

微信图片_20220211201813.jp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南都记者 潘珊菊 摄

历数北京冬奥会上,无所不在的中国非遗元素

这次北京冬奥会,中国非遗元素可是无所不在。在场馆建设上,位于崇礼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的设计就来源于一柄有着东方神韵的“如意”,以优美的姿态静卧山谷中。

同样具有“中国范儿”的还有首钢滑雪大跳台,这里可是滑雪运动员谷爱凌刚刚获得首金的冬奥“福地”,它的设计融入敦煌壁画中 “飞天”的元素,建筑外形优美流畅,飘逸灵动,因此又被称为“雪飞天”。

在花样滑冰比赛中,运动员的音乐和服饰都有着浓郁的“中国风”。中国花滑选手王诗玥、柳鑫宇以“青山绿水”为元素的新比赛服亮相,赢得观众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他们比赛服的创意取材于中国山水画,男伴是山、女伴是水,绘上中国古典纹样,取“青山绿水”之意。赛后运动员也向大家介绍,服装创意取自中国的古画《千里江山图》,希望能在奥运赛场上向世界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微信图片_20220211201752.jpg

中国花滑选手王诗玥、柳鑫宇的比赛服以“青山绿水”为元素。

不仅如此,冬奥会的火炬“飞扬”,以寓意吉祥的祥云纹样“打底”,雪花图案运用到古老的民间艺术-剪纸。此外,还有灵感来源于西汉长信宫灯的火种灯,与之配套的火种台创意灵感来自于中国传统青铜礼器——“尊”。

微信图片_20220211201805.jpg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副馆长苏丹。南都记者 潘珊菊 摄

谈冰墩墩:“趣味性和当代人生活方式相关联是最难的”

南都:新疆阿勒泰地区被称为“人类滑雪起源地”,非遗馆还有哪些冰雪运动元素?

苏丹:我们从阿勒泰找到当地人用的“雪橇”,是用马毛做的。此外,北京的溜冰也是中国的一个传统项目,故宫馆藏有一幅清朝的《冰嬉图》,讲的是清代人们在宫廷里面穿着冰刀(嬉戏),还有类似冰爬犁这类跟日常生活有关联的物件。

南都:怎么看待中国与冰雪文化的关系?

苏丹:中国地域辽阔,气候也复杂多变,冰雪运动就是在严寒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

南都:中国非遗馆在冬奥开幕后的2月5日落成,有哪些设计体现了古往今来的传承?

苏丹:我们做了一组雕塑,雕塑上方由新疆阿勒泰出土的岩画设计而来,中间做切割,下面是现代人滑雪的图形,湖面是北海,整体有个渐变过程。

微信图片_20220211201827.jpg

新疆阿勒泰出土的岩画。南都记者 潘珊菊 摄

南都:很多文创和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并持续出圈。冰墩墩爆火背后,如何看待中国文创?

苏丹:冰墩墩是用当代工业手段创造的产品,而让趣味性和当代人生活方式寻找关联,是非遗和工艺美术创新最难的一点。很多人问我,“你们的文创在哪里?”,下一步我们非遗馆也会推出自己的文创产品。


南都记者 王凡 潘珊菊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相约冬奥会
2022新春走基层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