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南都讯 记者张艳丽 2月23日,《深圳市综合交通“十四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实施。《规划》提出两阶段发展目标,面向2025年,“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更加完备;2035年,全面建成“三个1000公里”骨干交通网,即1000多公里城市轨道、1000多公里高快速路、1000多公里高铁、城际铁路和市域(郊)铁路,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其中,“12312出行交通圈”具体是指与粤港澳大湾区内部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与粤东粤西粤北地区2小时通达,与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3小时通达、与全球主要城市12小时通达。而“123”快货物流圈则意味着,省内1天送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
为确保目标落地实施,《规划》细化分解目标,提出涵盖辐射引领、湾区引擎、绿色低碳、科技驱动等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四大战略,以及形成“打造全球湾区核心枢纽海港”“构建高品质创新型国际航空枢纽”“拓展立体畅达的综合运输通道网络”等八大任务。
打造全球湾区核心枢纽海港,推进“飞机+邮轮”业务
加快盐田港东作业区、西部出海航道二期、小漠国际物流港、亚洲东部LNG加注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组合港体系,大力发展“水水中转”“海铁联运”。加快推进前海、南澳等客运码头规划建设,发展深惠汕东部海上航线,加快推进南澳码头规划建设,研究在坝光、新大等片区规划选址海上休闲和客运码头,打通东部海上交通廊道。
丰富邮轮旅游国际国内航线,推进深圳至东南亚国家“飞机+邮轮”业务。推进“海上看湾区”主题旅游项目,开通以蛇口邮轮母港为基地的直升机“空海游”观光航线。创建成品质卓越的国际邮轮枢纽港。促进现代航运及服务业集聚发展,吸引航运金融、法律服务等航运要素落户深圳。
到2025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达3300万标箱,LNG接收规模达到1600万吨,邮轮旅客吞吐量达到60万人次。
打造都市圈机场群体系
推动深圳机场第三跑道、T1和T2航站楼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序推进国际客货运航线恢复及拓展,打造面向亚太、连接欧美澳、衔接“一带一路”的航线网络。持续优化航空口岸营商环境,推进国际生鲜冷链和国际普货7×24小时通关保障。完善深圳机场轨道集疏运网络,打造机场东空铁联运枢纽,实现航空、高铁、城际、城市轨道、公共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便利换乘。
打造都市圈“2+2”机场群体系。加快南头直升机场迁建至龙华樟坑径,启动深汕通用机场规划选址工作,加强与惠州机场合作,切实发挥深圳第二机场作用。优化通用航空设施布局,加快建设涵盖医疗救护、交通救援等功能的公共服务类起降点,逐步建立区域低空飞行服务体系。
到2025年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7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超过210万吨。
广深第二高铁争取“十四五”开工,推进多条城际建设
完善“南北终到、东西贯通、互联互通”的高铁通道布局,优化深圳铁路多枢纽体系。东部方向,加快建设深圳至深汕特别合作区高铁,谋划深圳至河源高铁、衔接杭州至广州高铁,形成深圳与长三角地区联系的新通道。中部方向,建成赣深高铁,加快推进广深第二高铁规划建设,争取“十四五”期间开工,形成深圳联系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新通道。西部方向,加快深茂铁路深圳至江门段建设,积极推动深圳至南宁高铁前期工作,打通深圳面向大西南的战略通道。完成平盐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工程。研究推进与国内超大城市间高速磁悬浮通道布局。
加快穗莞深城际深圳机场至皇岗口岸段、深大城际、深惠城际、大鹏支线等城际铁路建设,加快构建“多向直达、互联互通”城际铁路网络。开展深莞增城际、深广中轴城际(常龙城际)、塘厦至龙岗城际等前期研究。
建成深中通道及深圳侧连接线,规划预留伶仃洋通道、外环高速西延等跨江通道,促进珠江东西两岸资源要素便捷流通。开展河惠汕高速公路连接线规划研究,规划预留深汕跨海高速。加快推进外环高速三期、机荷-惠盐高速改扩建、深汕第二高速、宝鹏通道、罗沙路复合通道改造、妈湾跨海通道、侨城东路北延等建设,完善“八横十三纵”高快速路网体系。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引领深港两地“双城三圈”发展新格局。
构建三级物流枢纽体系推进“快递出海”
聚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商贸服务业发展优势,推动商贸服务型、空港型、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构建“对外物流枢纽+城市物流转运中心+社区物流配送站”三级物流枢纽体系。
拓展全货机航线、提高腹仓带货能力,形成以宝安国际机场、平潭机场为枢纽的通达国内、链接全球的货运通道网络。依托宝安国际机场扩建,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入驻,积极推进“快递出海”,提升覆盖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国际货运能力。
大力拓展中欧班列运输网络,发挥深圳作为衔接“欧洲-东盟”的国际交通枢纽城市作用,提升面向“一带一路”的辐射能级。探索构建连接东盟、中亚海陆联动新通道,开通海铁联运客户定制专列,打开国际物流发展新局面。
2021年深圳“湾区号”中欧班列开行123列,货值近32亿元。
建立健全物流货运通道体系。依托广深港、厦深、广深铁路,推动电商班列和邮件快件常态化运输。提高陆路、航空、水上等物流网络衔接水平,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冷链物流。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0%左右,快递业务量达到100亿件。
加快城市轨道五期建设规划编制及落地实施
2021年4月深圳地铁20号线机场北车辆段,工人正在进行检修库的室内设备安装。南都记者 赵炎雄 摄
加快推进城市轨道四期、四期调整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五期建设规划编制及落地实施。全力建成5号线西延、8号线二期、6号线支线一期、12号线、13号线、14号线、16号线、20号线一期、3号线四期、6号线支线二期、7号线二期、8号线三期、11号线二期、12号线二期、13号线二期(南延)、13号线二期(北延)、16号线二期等线路。
在主要线路和站点全面推行公交准点服务。构建连续成网的公交专用道体系,规范引导公交专用道智能化监督与管理。以重点客流走廊为试点探索公交优先出站、间歇式公交专用道、公交信号优先等模式,全方位保障公交准点率。
规划建设自行车高速公路和慢行骨干网,完成1-2条自行车高速公路建设,打通12条慢行骨干网节点。以轨道站点为中心、主次干道为重点,完成1500公里非机动车道建设目标。至2025年,绿色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81%,非机动车道里程达到3500公里。
试点建设加氢站培育新能源二手手交易市场
推动交通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交通运输结构优化。规划布局全市综合能源(油、气、电、氢)补给设施,重点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充换电、加气、加氢等综合服务能力,率先在工业园区、港口码头等试点建设加氢站。鼓励高速公路服务区、港口码头、枢纽场站和停车场实施节能技术改造,布局光伏发电设施。
加大新能源车辆推广和普及力度。推进市内短距离物流车、公务车、环卫车、警车、港口码头园区牵引车、民用机场运输车辆等电动化。逐步放宽新能源小汽车增量调控指标申请条件,健全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流通机制,培育发展新能源二手车专业交易市场及鉴定估价机构。到2025年新能源机动车保有量达到100万辆。
多手段治堵,重点保障全市科技区域交通通达
滚动实施治堵工程,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构建安全、连续、平整的全龄友好交通出行网,实现新建及改建交通设施无障碍建设率达到100%。
研究优化调整小汽车增量指标类型结构,探索建立中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小汽车总量控制机制。针对交通拥堵严重的主要通道及片区,研究通过经济、技术等手段提高设施利用效率的可行方案。优化调整实行政府定价的社会公共类停车区域划分,合理扩大一类及二类停车收费区域比重。推动全市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建设,推动智慧停车系统建设,探索推进错时共享停车。
提升重点科技区域的对外交通辐射能级,完善重点区域次支路规划建设模式,提高重点片区出行与服务体验。实现科技发展重点片区与大湾区核心机场、高铁枢纽、主要大学园区、大科学装置等之间的快速直达。重点保障光明科学城、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坪山高新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大运深港国际科教城、燕罗国际智慧制造生态城等全市科技发展高地的战略通道规划建设,实现重点片区间45分钟互联互通。
编辑:戴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