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爱耳日人工耳蜗受关注:外资产品仍占主流,国产已在布局

南方都市报APP • 健闻
原创2022-03-03 19:45
750x375_621f82b67e046.jpg

每年的全国爱耳日,人工耳蜗总能“抢占C位”。

据南都记者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通过植入人工耳蜗,成功帮助一名脑炎导致失聪的50多岁女士“重拾听力”,这让人工耳蜗再度受到各界关注。

作为听力障碍患者获得听力的最终手段,人工耳蜗一直因价格高昂被大部分患者“拒之门外”。与此同时,因具备较高的技术门槛,布局较早的外资企业产品占据国内市场主流,但是国产替代已出现萌芽,有产品从外资手中“拿下”近20%的市场份额。

几乎被外资“垄断”的人工耳蜗市场

公开资料显示,人工耳蜗的工作原理,是由体外言语处理器将声音转换为一定编码形式的电信号,通过植入体内的电极系统直接兴奋听神经来恢复或重建聋人的听觉功能。

不过,由于人工耳蜗的制作技术,尤其是核心的芯片技术(包括降噪、识别语音信号等)存在较高的技术门槛,且外资企业技术较为成熟,因此,我国人工耳蜗市场常年由外资企业“说了算”。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人工耳蜗,96%的市场由三大公司占有,分别是澳大利亚的科利耳,美国的Advanced Bionics和奥地利的MED-EL。

其中,澳交所上市公司科利耳为该领域的龙头企业,全球市场份额约55%左右。南都记者透过科利耳的财报注意到,截止2021财年(2021年6月30日),科利耳去年全年总收入折合人民币(下同)69.02亿元,税后净利润为15.03亿元左右,扭转了2020财年净亏损的局面。

南都药企合规与发展研究课题组记者注意到,中国市场成为科利耳增长最快的市场,有统计数据认为,全国8万多名人工耳蜗的使用者中,科利耳的使用者就占了一半以上,即50%左右。另外2017年,科利耳投资5000万澳元,计划在四川省成都市建立工厂(计划2020财年末竣工),这一工厂建立后将提高科利耳50%左右的人工耳蜗产能。

不过由于技术门槛、关税以及植入技术等系列原因,人工耳蜗的价格尤其是外资品牌的人工耳蜗价格定价较高。2018年,北京一则“价值20万元的人工耳蜗丢失”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失主丢失的科利耳人工耳蜗N6,因其较高的价格受到各界关注。

据南都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外资主流的人工耳蜗价格约合15万至20万元左右,加上手术费用、升级以及维护等,可能去到30万元左右。

两家A股公司布局人工耳蜗,1家谋求港股上市

虽然我国的人工耳蜗市场仍是外资主导,但实际上已有相关国内企业在此领域进行布局。

公开资料显示,国内涉及人工耳蜗生产的企业,主要为海南海药旗下子公司力声特、康芝药业参股的北京恒卓科技以及希望谋求港股上市的诺尔康。

据南都记者了解,力声特为最早获得人工耳蜗注册证的企业。2009年,海南海药获得了力声特的控股权,并且在当年非公开发行方式对力声特进行扩产,2018年海南海特引入了上海声承和上海珧利作为力声特的投资者。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力声特人工耳蜗上市时,定价为6万元(未包含手术费等),这一定价曾引起外资企业产品大规模降价(最低降到15万元左右)。2020年,力声特新增手术中心22家,目前全国共116家手术中心,年销量首次突破1000台。不过从业绩情况来看,力声特一直未逃出亏损。南都记者翻阅海南海药2020财报注意到,力声特整体营收约合6470万元,亏损额为430.5万元,营收规模上远低于外资企业。

相比力声特的“声势浩大”,另一家被上市公司康芝药业“看中”的北京恒卓科技则相对低调得多。

2015年,康芝药业参与北京恒卓科技增资扩股,以投前估值2亿元投资3750万元,取得北京恒卓科技增资后15%股权。南都记者注意到,北京恒卓科技全资控股的沈阳弘鼎康医疗,是生产人工耳蜗的企业。不过2013年、2014年和2015年1-9月,沈阳弘鼎康医疗分别亏损76.3万元、72万元和34.9万元,目前,沈阳弘鼎康医疗的人工耳蜗销售情况并未被披露。

除了上市公司布局外,单独谋求港股上市的诺尔康也是国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南都记者注意到,该公司人工耳蜗定价为7.8万元至9.8万元左右,行业声音认为,诺尔康已占据国内人工耳蜗17%的市场。与此同时,天眼查数据显示,诺尔康已完成9轮融资,其中,高瓴在2020年9月的战略融资轮领投。

植入人工耳蜗“依靠”公益补贴,未来集采是否介入?

针对人工耳蜗的市场前景,相关研报给出的数据多数是看好。其中,西南证券研报推测,我国约有2780万听障人士,其中740万人适合通过人工耳蜗移植恢复听力,我国每年的人工耳蜗市场空间超过100亿元,但目前仅为10亿元左右,且植入比例远低于国外发达国家,“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在庞大的听障人群中,人工耳蜗的使用者却“少得可怜”,尤其去掉助听器的使用人群后,人工耳蜗累计植入人数或不足10万人次。其中,价格昂贵是人工耳蜗难以在听障人群中普及的重要因素。

据南都记者了解,为了加大人工耳蜗的普及,全国各地在此有不同政策,其中据南都记者了解,2018年广州市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不过,对于人工耳蜗的推广,更多是通过公益补贴进行援助,同样以广东省为例,2018年一项专门针对广东贫困耳聋儿童的公益援助中,有的受援助家庭手术+人工耳蜗费用约4万元左右。

业内人士认为,公益援助等方式是人工耳蜗普及的“权宜之计”,最终,人工耳蜗的普及还需要带量集采的“砍价效应”作为兜底。但是有医疗器械公司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坦言,目前人工耳蜗的国产替代方面有待加强,获得该器械注册证的国内企业仍“屈指可数”,另外从现有产能来看,人工耳蜗要形成大规模生产仍存在一定的技术局限,“否则目前相关企业也不会定价如此高”。

针对人工耳蜗何时实现国产替代,南都药企合规与发展研究课题组记者将持续关注。

南都记者 贝贝

编辑:贝贝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