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世界发出“一起向未来”强音:国际社会这样点赞北京冬奥会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2-04-08 15:38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4月8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广大参与者珍惜伟大时代赋予的机遇,在冬奥申办、筹办、举办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北京冬奥精神。这个精神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

习近平指出,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为推动全球团结合作、共克时艰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动荡不安的世界带来了信心和希望,向世界发出了“一起向未来”的时代强音!

世界期待中国,中国做好了准备。中方也全面兑现办奥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今年1月,南方都市报、N视频曾推出特别策划——“世界期待中国·北京冬奥倒计时访谈”,专访国际奥委会官员、外国冬奥代表团团长等各方权威人士,展现国际社会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以及对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的信心与期待。

WechatIMG151.jpeg

国际社会积极评价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如期举办的全球综合性体育盛会,举国关注,举世瞩目。

赛前,澳大利亚冬奥代表团团长杰夫·利普舒特(Geoff Lipshut)告诉南都记者,对于运动员来说,绵延数年的全球性疫情让参与本届冬奥会的机会变得格外珍贵。“上个赛季,我们的选手在没有疫苗防护的情况下依然在世界各地参赛,获得积分,以争取冬奥会的参赛资格。”他同时坚定地表示,虽然过程困难重重,但大家都在为站上巅峰赛场而努力。

“这次是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首次举办冬奥会,我为能参与其中感到荣幸。能站上北京冬奥会的赛场,我的梦想已经实现了一半。”波兰单板滑雪运动员奥斯卡·克维亚托夫斯基(Oskar Kwiatkowski)向南都记者表达了他的激动之情。

“面对依然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北京冬奥会如期开幕并成功举行,振奋人心。”2月18日,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在例行记者会上说,本届冬奥会也是奥林匹克格言加入“更团结”之后举办的首届冬奥会。各国健儿齐聚五环旗下,相互切磋,超越自我,精彩呈现,让“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更加熠熠生辉。

欧洲奥委会主席斯皮罗斯·卡普拉洛斯(Spyros Capralos)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题口号“一起向未来”,与奥林匹克格言一脉相承。“这个口号紧紧围绕奥林匹克运动的核心价值观和愿景,更表达出14亿中国人互相协作互相支持、走向一个更好未来的热烈期盼。

在英国冬奥代表团团长乔吉·哈兰(Georgina Harland)眼中,北京冬奥会是实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目标的完美载体。“无论你来自哪里,在奥运会期间,我们都能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屋檐下。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象征意义——它向世界展示了各地人们欢聚一堂的美好画面。”

杰夫·利普舒特也向南都记者表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许多国际交流往来在过去两年被迫按下暂停键,从某些方面来看,人心之间的距离似乎也正随之变得疏远。而“一起向未来”的口号则在告诉世界:我们正通过体育赛事重新凝聚在一起。

疫情防控精准有效

“折柳相送”“光影留声”,北京2022年冬奥会落下帷幕。中方全面兑现办奥承诺,为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评价。

pic_1075009

3月13日晚,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在北京国家体育场举行。新华社发

在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小萨马兰奇(Juan Antonio Samaranch Jr.)毫不吝啬地点赞冬奥会的筹备工作,称北京冬奥组委的“执行力出色且优秀,工作细致入微”。他表示,在全球性疫情的大背景下,举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无疑充满挑战,但北京冬奥会的筹办工作尽显完美

国际奥委会前副主席安妮塔·德弗朗兹(Anita L. DeFrantz)也向南都记者表示,在疫情下举办奥运会的确是极具挑战性的,无论是对主办城市、运动员还是官员来说,都将是一场考验。在了解到北京冬奥组委公布的防疫规则后,她相信中国可以有效地保护运动员和市民,举办一届安全的冬奥会。

加拿大籍国际奥委会高级委员迪克·庞德(Richard W. Pound)向南都记者表示,他认为北京冬奥组委制定的“闭环管理”方案是迄今最完善、最有效的奥运赛事防疫体系。

“中国是全球控制新冠疫情最成功的国家之一,这让人感到安心。”波兰单板滑雪运动员奥斯卡·克维亚托夫斯基对南都记者说。他虽对此次境外观众不能到现场观赛略感遗憾,但也表示了完全的理解和支持。他相信祖国人民对冬奥会的热情不会因此削减,大家通过直播同样可以看到世界各国最优秀的运动员同场竞技。

在被问及此次筹备工作中印象深刻的举措时,小萨马兰奇举例指出,北京冬奥会充分利用了2008年的奥运遗产,不少比赛场馆都是由2008年奥运场馆改造而成;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工业主题园区;综合利用、改造废旧厂房,建设绿色高标准的冬奥组委首钢办公区;北京冬奥会所有场馆将实现100%绿色电力供应……

“北京冬奥会处处细节都彰显着,这是一场可持续发展的体育盛会,这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匹配,也树立了奥林匹克运动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小萨马兰奇说。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也向南都记者表示,在本届冬奥会开幕之前,他就对可再生能源及循环经济在赛场内外的应用与体现充满期待。他认为,一种绿色的、未来化的趋势正贯穿中国的办奥理念乃至发展脉络。

同样对冬奥赛场印象深刻的还有杰夫·利普舒特。“我看到一批已在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上亮相的场馆将在本届冬奥会中继续发挥作用,许多新添置的设施则更加令人赞叹。场地周边设施以及奥运村里的各项配备也都充分考虑了运动员的需求,十分方便。”

斯皮罗斯·卡普拉洛斯也对南都记者说,中国为冰雪项目建设的基础设施令人惊叹,相信在冬奥会之后,这些设施也定会有力推动这一领域的长远发展。

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从2008年的“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到2022年的“一起向未来”,中国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坚持不懈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理想的坚定追求者、行动派。

中方同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紧密合作,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困难挑战,向世界奉献了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pic_1017777

北京冬奥会主媒体中心位于国家会议中心二期,与国家会议中心一期(原北京2008年夏奥会主新闻中心和国际广播中心)一路相隔,形成了“一南一北、夏奥冬奥”独特的北京“双奥之城”标志性景观。新华社记者 贺长山 摄

迪克·庞德告诉南都记者,北京是国际奥委会的属意之选。“2008年北京奥运会告诉我们,中国有能力、有经验组织精彩的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我们相信,北京2022年冬奥会也一定能做到。”

对此,小萨马兰奇也曾表示,北京成为“双奥之城”当之无愧。“北京成为‘双奥之城’是经过了时间的验证的,也是中国在奥林匹克领域实力和重要性的象征。中国担负起了自己的责任,助力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普及,在中国和国际上都传播了奥林匹克精神。”

近年来,作为国际奥委会北京冬奥会协调委员会主席的小萨马兰奇,一路见证了北京冬奥会的筹备工作。他向南都记者表示,多次访华已感受到中国人民对冰雪运动不断高涨的热情,为中国已经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目标感到开心。

作为一名前奥运选手,乔吉·哈兰尤为了解“双奥之城”的特别含义。“这是伟大的奥运遗产,表明北京有能力举办夏季和冬季奥运会。世界需要北京这样的城市为运动员提供竞技平台,运动员也需要北京来实现他们的体育梦。中方应该为他们所付出的一切努力感到骄傲和自豪。”

“我第一次去北京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参观了长城和古代宫殿,非常壮观,里面陈列的艺术品也令人叹为观止。此后几十年间,北京得到全方位发展,那里的一切似乎都变得更好了。”多次到访北京的安妮塔·德弗朗兹告诉南都记者,在她看来,上千年的历史积淀与近数十年来展现出的发展活力,决定了北京这座城市的与众不同。

斯皮罗斯·卡普拉洛斯也向南都记者表示,继2008年的精彩夏天后,北京再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是整个奥运会的历史性时刻。毫无疑问的是,作为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关键成员,中国通过举办这些盛会,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认同与承诺已展现得淋漓尽致。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翁安琪 何嘉慧 余毅菁 林子沛 宫纳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世界期待中国·北京冬奥倒计时访谈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