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蓝驰创投微信公众号发文称,已完成新一期55亿元双币基金募集。这同时是蓝驰创投成立以来最大的一笔募资,以及今年以来国内创投市场最大规模募资之一。值得注意的是,蓝驰创投是一家“投早投小投科技”属性较为明显的创投机构,逆势“吸金”或反映当前创投圈趋势。
硬科技投资注重三个交叉
蓝驰创投中国于2005年设立,一直坚持早期科技投资策略,投资阶段集中于Pre-A、A轮,投资领域覆盖硬科技和创新交互、企业科技、新消费、医疗健康等,已累计投资超过150家创业企业。随着本期募资完成,蓝驰创投管理资金超150亿人民币,成为国内最大规模的早期风投机构之一。
根据其发布的2021年投资复盘来看,2021年投资的46个项目中近80%为首轮融资,超80%为硬科技、企业服务、医疗生命科学与消费科技领域。
布局赛道包括新能源、智慧出行、机器人、半导体、基因治疗、新药研发等。由此可见其在早期科技投资领域具有一定代表性。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在描述硬科技领域投资风格时,蓝驰创投经常强调三个方面的“交叉”。
选择行业赛道方面,蓝驰创投认为提早发现变化很重要。
基于行业研究,陈维广认为,不能再以独立的赛道视角来看待科技投资,而应看到科技的不断发展和交融。重新定义下一个时代的“新物种”与新机会,很有可能诞生在行业交叉创新领域。
在投资项目选择上,认为“硬科技需要软着陆”,也就是底层技术的创新与需求要连接在一起。
据悉,蓝驰在调研投资项目时不唯技术至上,即使对于早期项目也会充分考虑其商业成长性。“硬科技投资最难的地方在于,如何帮助技术创新找应用场景。我们不唯技术论,会结合产业经验投资一些有落地场景的硬科技项目。” 陈维广说。
在看团队方面,则注重搭建兼备产业背景和专业经验的复合型团队,注重寻找所谓的“T字型人才”。
即对行业有纵深认知,同时关注技术创新在横向行业的应用。同时,陈维广和团队也会在每个项目投资后花很多时间去影响创始人关注商业场景。
近年来,蓝驰创投已布局新能源智能汽车制造商理想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科技企业博萃循环、3D打印模具方案提供商镭镆科技、工业无人机公司云圣智能、搭载深度视觉系统的机器人公司蓝芯科技、复合型移动机器人企业优艾智合、车规MCU公司云途半导体等科技类项目。
其中大多都在获得蓝驰创投早期投资后短时间内继续获得新融资估值上升。例如2018年蓝驰创投领投高仙机器人A轮千万级美金融资,随后高仙机器人进入量产快速增长期,并连续完成多轮融资,于2021年底获12亿元C轮融资,蓝驰创投持续跟投。
湾区“投早投小投科技”引力加大
2022年1月,蓝驰创投和同创伟业共同领投了总部位于深圳的国内高性能数模混合与信号链IC厂商山海半导体,使其在天使轮和Pre-A轮完成超千万美元的较大额融资。
据了解,山海半导体成立于2020年,其核心团队成员来自TI、高通与国内优秀半导体公司,在市场与技术方向均具有近二十年的行业经验。公司产品将主要面向大工业与汽车市场。
2021年1月、5月和12月,蓝驰创投分别作为早期领投方和跟投方投资总部位于深圳的复合型移动机器人企业优艾智合机器人。
优艾智合主要聚焦智能制造和智能巡检两大场景,利用一体化解决方案对传统场景实现智能升级改造。据介绍,其已经在在石化、燃气、钢铁等多个细分场景中保持领先的市场份额。
对于山海半导体的投资,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石建平表示,工业和汽车的市场与技术门槛都很高,对团队的素质要求也较为苛刻。
山海半导体市场和系统团队来自TI等知名公司,对于应用与需求能够精准地把握;研发团队聚焦高性能模拟技术近二十年,并拥有丰富的量产经验。“我们很看好这样市场与技术并重的团队,相信他们能走得既稳且远。”
蓝驰创投官网显示,目前其国内公司驻地位于北京和上海,尚未在粤港澳大湾区设立办公地点。此前其投资项目也主要集中在北京和长三角区域。
不过近期其在大湾区的硬科技投资逐渐增多。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到,随着创投市场硬科技投资热度上升,在该领域项目资源丰富的大湾区正对创投机构展现出更大的吸引力。
同时,区域政策也明确支持创投“投早投小投科技”。
2022年4月初,深圳市印发《关于促进深圳风投创投持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从六个方面提出17条措施全方位支持创投业发展,“砸重金”重点鼓励风投创投机构在深落户、扶持重点风投创投机构发展、引导风投创投投早投小投科技。
新政提出,对投早投小投科技的创投机构“以奖代补”最高奖励500万元。对投资于深圳市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创新企业2年以上的,按实际投资额的10%对其管理企业给予奖励,每投资1家企业最高奖励人民币100万元,累计奖励不超过人民币500万元。
专家指出,该新政改变了深圳原有政策门槛较高的情况,可更好地鼓励支持早期机构投早投小投科技。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徐劲聪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湾财社·创投】湾区创投新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