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了世界走向,也改变了每一个身处其中的孩子的童年。相较于成年人,在疫情之下,儿童更为脆弱,被边缘化的困境儿童所承受的代价更大。
近日,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简称“协作者”)一份专门聚焦困境流动儿童生活状况的报告指出,疫情之下,有的孩子用爷爷的手机上网课,写作业要到12点;因为家里空间不足,孩子拿饭桌、茶几、床头当“书桌”。这样的条件下,一张单独睡觉的床也显得格外珍贵。
报告指出,有近1/4的受访困境流动儿童没有可以满足居家在线学习的条件,超过1/3的受访困境流动儿童家中没有专门可供儿童学习使用的书桌。近3/4的受访困境流动儿童没有单独的房间,近一半的受访困境流动儿童没有单独睡觉的床。此外,有14.29%的受访困境流动儿童身体患有疾病,目前正在通过吃药、定期检查、康复训练和等待手术等方式持续治疗中。受疫情影响,28.57%的受访患病困境流动儿童推迟了身体检查或因疫情影响使得疾病治疗的供给不足等。
“和困境流动儿童相比,生活在老家的困境农民工子女家庭主要居住在自住房,居住面积较为宽敞,76.60%的受访儿童能够有单独的房间和单独的床,以及85.11%的受访儿童能够有单独使用的书桌。”报告称。
协作者建议,要回应困境流动儿童在线学习的需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网络设备而隐性失学。此外,对因疫情导致经济困难而减少或推迟疾病治疗的,需要由相关部门和公益慈善组织提供兜底保障。
2020年5月,一张小女孩坐在菜市场卤菜店的案板下,神情专注上网课的照片感动无数人。“协作者”一份调查报告显示,超过1/3的受访困境流动儿童家中没有专门可供儿童学习使用的书桌。图据中国之声
疫情下的居家学习:用爷爷手机上网课,写作业到12点
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服务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协作者”长期服务困境流动儿童。2022年5月,协作者依托分布于北京、长三角、珠三角、山东半岛和江西农村地区的服务网络,对162个困境家庭中的192个困境儿童进行了疫情影响评估。其中,147个儿童为跟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困境流动儿童,45个儿童为在本地困境农民工(离土不离乡)子女。
协作者在调研发现,疫情防控期间,近1/4的受访困境流动儿童无法满足居家在线学习的条件。
其中,有一半的困境流动儿童因为家中有多个孩子,受购买能力制约,家长没有足够数量的设备可以保障所有孩子能够同时上网课。此外,还有37.5%的困境流动儿童是因为家长需要外出工作,无法将仅有的手机设备留给儿童在家上网课使用。
数据来源:协作者
据协作者介绍,在接受访谈的案例中,有个孩子日常由爷爷抚养,爷爷白天需要在外回收废品,很难有时间在家里,孩子无法用爷爷手机上网课,所以孩子通常要做作业到晚上十二点;还有的孩子平时使用妈妈的手机上网课,但因为手机内存不足,孩子上网课总是断断续续的,需要间断性退出程序清理内存之后再重新连接进入网课。
“疫情期间,刚开始上网课的时候,主要是蹭邻居家的网上网课,后来邻居家不让用了,孩子就去家附近的肯德基,用那里的网络学习,晚上上完课才回来。”一位家长在访谈中告诉协作者。
另一方面,困境流动儿童的家长也因辅导功课及沟通不畅产生压力。调研显示,有6成困境流动儿童家长表示在家辅导儿童学习存在困难,主要是因为自身能力有限,无法辅导孩子功课,也有困境流动儿童家长因为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儿童学习。
“我上班不值班的话5点到家,一个月要值班15天,晚上9点才能回到家,有时候孩子睡着了,回到家还要洗衣服洗碗,孩子吃完饭,把碗筷一放,我就感觉忙得不行,没有时间和精力(辅导孩子学习)。”一位受访家长称。
近1/4受访患病的困境流动儿童治疗受影响
小佳(化名)是广东茂名人,今年9岁,患有地中海贫血症。小佳家长说,孩子每个月都需要输血2到3次,以控制血红蛋白含量。但因为疫情,献血的人也少了等原因,有时候医院的血存不足,孩子不能及时输血。
同样受到影响的还有今年10岁、患有听力障碍的小寒(化名)。小寒一家来自河南周口。协作者在访谈中了解到,小寒的人工耳蜗已经过了原本应该换新的时间,现在孩子的人工耳蜗听得越来越不清楚,如果回老家检测,可以拿着报告和残联申请(费用会减免)。“但是因为疫情,回老家要花很多时间,我做餐饮的停下就没有收入了,所以迟迟没有回去申请。”小寒家长在访谈中说。
调研发现,有14.29%的困境流动儿童身体患有疾病,目前正在通过吃药、定期检查、康复训练和等待手术等方式持续治疗中。其中,有一些困境流动儿童的家长正是因为要为孩子治病才选择留在城市打工。而受疫情影响,28.57%的患病困境流动儿童推迟了身体检查或因为疫情影响使得疾病治疗的供给不足等。
报告还显示,1/3的困境流动儿童没有任何医疗保险,66.67%的困境流动儿童有购买医疗保险,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简称新农合)。但对于患病的困境流动儿童来说,受新农合政策局限,在疫情之下,返乡报销费用并不容易。
除此以外,因为疫情加剧了家庭经济困境,有患病的困境流动儿童被迫减少了治疗的次数,影响了治疗质量。在受访家庭中,一位患有痉挛性脑瘫的孩子,因为家庭收入减少,今年春节到4月份一直没有去做康复训练。
饭桌、茶几当“书桌”,近半受访儿童没有单独睡觉的床
受疫情影响,儿童会更长时间居家学习和生活,因此,其在家庭中的学习和生活空间质量就尤为重要。
调研发现,超过1/3的困境流动儿童家中没有专门可供儿童学习使用的书桌。报告称,困境流动儿童家庭由于经济条件有限,一般居住在较为偏远边缘的社区,居住空间面积一般较小。因此,家中除了放置用于休息睡觉的床和日常所需用品以外,空间所剩无几。现有“书桌”五花八门,高度和质量无法满足儿童学习需要,家中多个孩子共用桌子学习等情况非常普遍,近4成的困境流动儿童家中没有专门可供儿童学习使用的书桌。不少困境流动儿童的“书桌”是家里的饭桌/茶几,或者是伏在床头等方式学习。
受访家庭的居住情况。来源:协作者
据协作者介绍,比如,有的儿童所使用的“书桌”是妈妈从外面捡回来的小桌子,放在床上用,家里另外一个“书桌”平时都是这名儿童的姐姐在用;还有就读高中一年级的少年,使用仍然是在小学一年级时买的桌子。
此外,调研发现,近3/4的困境流动儿童没有单独的房间,如在北京地区服务的困境流动儿童基本上都是和家人共同租住在狭小的单间中,逼仄的空间环境和较差的卫生条件,容易使得困境流动儿童无法长时间保持学习专注力,也没有其他可以舒展放松身体和休闲娱乐的空间。
协作者在实地走访中发现,由于空间狭小,家庭缺少储物空间,以及家长缺乏整理精力和能力,会将日常穿戴的衣物和鞋子,以及其它用品直接堆积放在桌子、房间地面等地方,部分困境流动儿童家庭环境的卫生状况堪忧。
在这种条件下,一张单独睡觉的床也显得珍贵起来。报告称,近一半的困境流动儿童没有单独睡觉的床,孩子只能选择和父母或其他照护者共睡。
除此以外,有一些困境流动儿童并不是睡在真正意义上的“床”。协作者在一家受访家庭中看到,房东没有提供床,孩子的奶奶用木板和椅子等垫在底下,拼出了一个供儿童和家长使用的“双人床”。
“和困境流动儿童相比,生活在老家的困境农民工子女家庭主要居住在自住房,居住面积较为宽敞,76.60%的儿童能够有单独的房间和单独的床,以及85.11%的儿童能够有单独使用的书桌。”报告称。
困境流动儿童应享有的福利不容被忽视
“对身处困境农民工家庭的流动儿童来说,受户籍制度制约,他们在就学、就医、福利保障等方面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应享有的福利与保护的基本权利更容易同时被城乡悬挂搁置,从而成为‘困境中的困境儿童’。”协作者称。
协作者建议,要回应困境流动儿童在线学习的需要,确保每个孩子不因网络设备而隐性失学。
具体来说,在疫情常态化和在线教育常态化的背景下,学校、社区和儿童公益服务机构在对困境流动儿童开展监测评估时,应有评估其居家在线学习条件的意识,并通过协调政府、学校、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等多方资源,提前储备好可供困境流动儿童居家在线学习的设备及网络服务资源,一旦因疫情而导致居家在线上课困难时,可立即以免费借用的经济便捷的方式快速提供给有需要的困境流动儿童。
同时,报告还建议,政府教育财政预算中应预留经费,用于支持学校和儿童公益服务机构购买便携式智能设备供有困难的学生借用,以及向没有办法获得网络服务的困境流动儿童提供流量数据卡;社区也应建立以儿童为中心的电子学习资源中心,优先向有困难的流动儿童提供公益性的学习及技术支持;其中,尤其要确保已经建立的各类社区电子学习设施,在困境流动儿童最有需要的时候,能够向他们开放;此外,学校应掌握每一名在校困境流动儿童的家庭情况,组织老师加强与社区儿童主任、儿童公益服务机构的联动,定期收集困境流动儿童家长的需求和意见,关注困境流动儿童在家的学业辅导需要。
针对患病的困境流动儿童的治疗需要,协作者建议,应确保困境流动儿童不会因为疫情延误治疗。具体来讲,以社区为本,社区儿童主任和儿童公益服务机构应定期排查辖区内患病的困境流动儿童及疾病治疗情况,有序安排疫情防控期间患病困境流动儿童的治疗需要。对因疫情导致经济困难而减少或推迟疾病治疗的,需要由相关部门和公益慈善组织提供兜底保障。在医疗费用报销方面,需要简化现有报销流程,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提供远程申请报销等。
协作者还建议,切实落实未成年人保护相关住房保障工作,破除户籍限制,将困境流动儿童家庭纳入政府兜底保障对象住房救助范围;为有需要的困境流动儿童家庭提供租房补贴,确保每一个困境流动儿童不会“流离失所”,并在安全卫生的空间中成长。
采写:南都记者 王凡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