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老龙出水”:记录佛山南海盐步一艘龙舟的590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2-06-03 10:14

端午节前夕,佛山南海盐步锣鼓喧天。村民们站在河中,拔掉水葫芦,在一片欢呼声中拽动麻绳,唤醒了沉睡的盐步老龙590岁的盐步老龙作为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龙舟,时隔3年,再度抖落身上的淤泥,重出水面。

近日,南都、N视频专访了78岁的盐步老龙礼俗省级传承人邵钜熙。“起龙船后要拜华光、游三河、探契仔、迎契仔、吃龙船饭,盐步老龙礼俗才算告一段落。”从上世纪80年代起,邵钜熙主动承担了管理盐步老龙的重担,“我的毕生志向就是将盐步老龙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不让礼俗失传。”

微信图片_20220602164911.jpg

邵钜熙。

唤醒老龙

5月24日上午10时,佛山南海盐步万人空巷。

邵钜熙朗读祝文后,盐步村民依次进行祭龙、起龙、洗龙、采青等仪式。沉睡河底、被层层水葫芦遮掩的盐步老龙在人群的欢呼声中,露出真颜。

盐步老龙船身为坤甸木,全长36.8米(不含龙头、龙尾),座位68个,重约4吨。

微信图片_20220602164905.jpg

盐步老龙龙头。

邵钜熙告诉南都记者,今年590岁的盐步老龙是我国现存最长寿的龙舟。相传于明朝宣德七年(1432年),当时华光庙前四约(文兴、西宁、绍蟾、凝禧)乡民发起,联合河东、河西乡民出资制造,盐步老龙自此诞生。

端午节前,盐步村人会选择吉日,举办起龙活动。因为疫情,上一次举行起龙仪式还是在2019年。“老龙起水,不仅要选吉日,还要看吉时。准备好香烛、苹果、花生、白酒、烧肉等物品,吉时一到,放炮竹,诵祭文,拜神起龙。”邵钜熙是盐步老龙礼俗项目的活字典,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逐渐成为盐步老龙礼俗活动的主要策划人之ー,整个仪式过程至少需要20多名成年男子合力配合才能完成。

老龙起龙只是盐步老龙礼俗的开端,乡民们起出老龙,随后清洗船身并刷上猪油,装上龙头龙尾,便开启了盐步老龙一年一度的礼俗之行。农历五月初一,盐步老龙先到华光庙拜祭,随后在盐步大涌、河西、河东涌进行巡游,祈求平平安安、风调雨顺。

除了起龙船、拜华光、游三河等,盐步老龙礼俗还有“吃龙船饭”这一环节。

邵钜熙向南都记者介绍,龙船饭很有讲究,其中,有一道名叫“龙船丁”的必有菜式,也称为百家菜。村民们每家拿出一点自己种的豆角、辣椒、花生、大头菜……混合着不知谁家的豆豉、咸萝卜干、肥猪肉,拼凑在一起就有了这道充满人情味的“龙船丁”。

因缘结契

邵钜熙退休后,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盐步老龙典故的走访、整理中,有关老龙的典故,逐步为更多人知晓,其中最让人津津乐道的,是与广州泮塘龙舟结契这一段佳话。

相传,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端午节,约一百艘龙舟齐集于珠江河上(现为西郊如意坊一带),举行龙舟竞渡。盐步与泮塘的龙舟把其他龙舟抛在身后,不相伯仲。眼看终点近在咫尺,泮塘龙舟中突然跃出一人,将标旗夺去。

微信图片_20220602164927.jpg

回到村里后,泮塘长者认为夺标的应该是盐步老龙,于是便命人将金猪、锦旗等奖品送回盐步。而盐步乡亲则认为要尊重赛果,一再推让,隔天又把金猪及奖品运回了泮溏。如此反复,最终金猪礼品没有分到谁手中,但盐步与泮塘却从此结拜为亲,盐步龙船成为了“契爷”(干爹),而泮塘龙船为“契仔”(干儿子)。

端午节这天,盐步老龙带着三河乡亲的情谊前往广州泮塘探“契仔”,这也是盐步老龙礼俗最重要的仪式。泮塘龙船一早来到花地河上(现为山村桥附近)等候,几条船把老龙伴于其中,一同向泮塘村进发。

在泮塘茘湾涌,由泮塘父老长辈为“契爷”簪花挂红,并赠送标旗。每年,泮塘还会准备烧猪和菱角赠送给盐步老龙。

端午节次日,便到了泮塘龙船回访“契爷”的日子,盐步老龙一大早到石潭口(聚龙河段)迎接,沿途鞭炮齐鸣,把“契仔”一直引到华光庙埠头,进行游龙表演。作为回礼,盐步乡亲把标旗以及当地特产黄皮园秋茄回赠给泮塘。

“盐步老龙‘团结拼搏、相互谦让’的精神是盐步乡亲引以为傲的精神财富。”邵钜熙向南都记者介绍,400多年来,盐步老龙还承载着深厚的广佛两地情谊,为两地文化交流留下了一段佳话。

几经修补

数百年来,盐步老龙在珠三角河道上一直是众多龙舟的“长者”,100多年来没有参与过端午节的龙舟竞渡比赛。每逢龙舟竞渡,它都只作游龙表演。

盐步老龙船身为坤甸木,必须保存在水中才能长年不腐。端午节礼俗结束后,村民便拔掉船身的木塞,河水涌入,将老龙沉下水底。经年累月,老龙被污泥所覆盖,河面长满了水葫芦,将阳光隔绝在外。

微信图片_20220602164916.jpg

盐步老龙出水。

邵钜熙告诉南都记者,即使平日保管妥当,走过近600个年头的老龙也抵挡不住岁月的侵蚀,船体逐渐老化、腐烂,此前部分船板与船板之间的接口处要用铁板夹上,且一边划还要一边向外倒水,才能保持船体免于下沉,过去数十年老龙几经修补。

微信图片_20220602164921.jpg

直到1979年,有人无私捐出一条抄木,在盐步船厂新造一条龙船,尺寸比旧老龙要宽一些,但完工下水后,村民发现船体比较呆笨,行进速度慢,因此抄木新造的老龙只用了八年就停用了。

1987年,村民把破烂不堪的老龙挖出,拖至广州番禺大石船厂进行一次全面大修,用回一部分龙筋和鼓架、座凳位等。其余全部换掉,一直使用至今。

在番禺维修的20多天里,邵钜熙每天骑1个多小时的摩托车去厂里查看维修进度。待修好后,他和其他村民再坐大巴车赶到番禺,将老龙沿着河道划回来。

“我从七八岁起就迷上了龙舟赛,一听到鼓声就热血沸腾,有时为了观看龙舟竞渡,甚至连饭也顾不上吃。”邵钜熙说,他对龙舟竞赛的热爱,源于对同舟共济、奋力争先的集体精神的向往。也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他主动承担起了管理盐步老龙的重担,不让盐步老龙的礼俗失传,一坚守就是40多年。

2012年,盐步老龙礼俗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次年被推选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广项目。如今,它再次向世人展露新颜。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韦娟明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网络中国节·端午
岭南文化新元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