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同路人胡丹丹,带领“星孩们”走出孤独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政务
原创2022-07-04 17:53

好人档案

胡丹丹,中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少工部部长。有着20年志愿服务经历,一直积极参与助残志愿服务工作,是“中山市自闭症儿童及家长志愿计划”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主要实施人。自2013年起,组织开展了近百场自闭症儿童与普通儿童的社会融合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该队自闭症儿童的认知和了解。今年6月,她获评为202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

“接纳并正视他们,是帮助他们的第一步。”胡丹丹从不将自闭症儿童称为特殊儿童,而是称为“我的小朋友”。在她眼中,这些星星的孩子只是多元社会中的一员。“中山市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支援计划”公益项目开展9年以来,胡丹丹与她的团队为无数自闭症孩子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不仅让他们看到了外面精彩的世界,更让他们寻到了生活的希望。

WechatIMG1995.jpeg

胡丹丹荣获202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                 受访者供图

从知识菜鸟到专业资格认证,她让更多自闭症孩子被“看见”

“80后”胡丹丹有着20年志愿服务的经验。在大学期间已是团干部的她,毕业后来到中山市青少年活动中心(青少年宫)从事青少年培训工作。虽然学生时也有过助残的服务经验,但真正深入了解自闭症的孩子还是要从9年前说起。

9年前的一天,一名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来到青少年宫报班,哭着向胡丹丹表示,希望青少年宫的老师可以教孩子打乒乓球。 胡丹丹当时觉得很奇怪,她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孩子,发现孩子四肢健全、高大好看,只是有些羞涩,怎么会没有课外培训机构愿意接收呢?

仔细询问后,她得知该孩子是一名自闭症的孩子。由于当时很多人对自闭症没有普遍认识和了解,所以不太接纳这种孩子。“轻度自闭症的孩子其实与其他普通小朋友是一样的。只是他们不愿意跟别人交流。”胡丹丹说。后来,几位老师和青少年宫的领导讨论,发现这样的孩子其实并非少数。就有了要为他们做些什么的念头。

几个月后,中山市自闭症儿童及家长支援计划正式启动,活动计划从开展简单融合活动开始,由志愿者家庭一对一带领自闭症家庭参加室内室外融合活动,如“一起穿新衣”“我能我行运动会”“绿色环保体验”等,给予孩子更多的社会交往机会,提升自闭症孩子的社交力。

“通过这些融合活动我们发现,大人与‘星孩们’交流也许存在困难,但普通孩子与‘星孩’交流沟通是无障碍的,他们能互相理解。” 这发现大大增强胡丹丹推动融合活动的动力。

当时有一个小男孩叫小维(化名),与胡丹丹儿子的年纪相仿,在青少宫两人经常做伴一起玩耍。“他们成为了好朋友,一起聊天、打羽毛球,甚至一起过生日。慢慢小维也能过上正常的生活,现在他还成为了一名主播。”胡丹丹认为,自闭症的孩子有时候缺乏的只是一个走出去的机会。

为了更好地了解星孩们,胡丹丹九年来通过与家长沟通、走访家庭、书本学习、机构听课、自我进行专业资格考试等不同方式,从一名对自闭症(学名:孤独症)一无所知的菜鸟,成长为一名取得“孤独症儿童康复教师资格”“儿童感统训练师”“语言发育迟缓训练导师”“残疾人就业辅导员”等资格的半专业人士。

为“星孩”创造出路,挖掘他们的无限潜能

“你不长大,我不敢老,总希望自己能比孩子多活一天。” 这是胡丹丹与同事们共同策划的微公益电影中自闭症青年小志妈妈说的一句话,也正是无数自闭症孩子家长的心声。

自闭症孩子在18岁离开学校后,由于没有得到相关的职业指导和技能培训,不能达到多数行业的就业标准,只能留在家中。胡丹丹和同事们在参阅大量资料后发现,在自闭症青年就业方面基本没有机构在做,也没有太多成功经验可以参照。如何提高自闭症青年的就业能力成了胡丹丹和同事们经常研究的课题。

2017年起,丹丹和同事们尝试从职业体验的方式去发掘他们的职业潜能,让他们到真实的职业环境进行工作体验,为此,启动了“星青年职业体验及就就业支援计划”。

胡丹丹一个场所一个场所地跑、做介绍,做说明,做安全保证,争取得到支持。两年时间里,该支援计划共开展了近二十场次的职业体验活动,包括咖啡冲调、酒店客房服务、西点制作、五金制作、插花、图书管理、餐厅服务员、商场理货员等不同职业的体验活动。

2018年,参考广州“花房厨房”项目,成功培育出由中山自闭症青年的家长共同创建的“中山花房厨房”自闭症青年创业项目,该项目通过对自闭症青年系统的训练,让他们掌握做奶茶、送外卖、送花、打扫卫生等工作技能,学会自力更生,实现独立自主和融入社会。

项目初期,胡丹丹成了“中山花房厨房”的志愿推销经理,目的是希望有更多的企业和市民了解,争取更多的支持,让自闭症青年创业之路走得更顺利一些。“所幸的是在2019年时,‘花房厨房’已实现持平运营,去年我们还开设了线下实体店,帮助了6名自闭症青少年就业。”胡丹丹倍感欣慰地表示。

胡丹丹知道,让自闭症孩子成功就业并融入社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她希望项目能做到的是以点带面,让社会上更多的人能看到“星孩们”的潜能,“即使只是成功了一个,也会让家长们看到希望。”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

编辑:叶孜文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好人,好样的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