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广州1855处危险水域,谨防孩子溺水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民调
综合2022-07-07 15:10
1308x300_62b195dda21db.png

进入暑期,溺水事故又进入高发季。近日,广州市教育局公布了1855处溺水隐患点,提醒广大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远离这些溺水隐患点,并将防溺水知识教给孩子,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

全市共1855处溺水隐患点

据广州市教育局公布的2022年广州市危险水域清单,全市共1855处溺水隐患点。其中,越秀区11处、海珠区61处、荔湾区56处、天河区17处、白云区71处、花都区190处、黄埔区24处、番禺区339处、南沙区450处、从化区500处、增城区136处。具体清单如下:

605x861_62c68343004eb.png

644x4161_62c6834315363.png

864x8248_62c6834313ca7.png

513x3115_62c6836fba2e3.png

927x4824_62c6836fc18e6.png

637x12753_62c6836fc5f87.png

687x1729_62c6839c2cfb3.png

811x11647_62c6839c3e104.png

805x11721_62c6839c50e5f.png

677x13927_62c683ba6db8c.png

639x7112_62c683ba6db46.png

留意易溺水场景和常见误区

广州市教育局还列举了不同年龄段孩子最容易发生溺水的场景和溺水常见认识误区,提醒家长留意。

不同年龄段孩子最容易发生溺水的场景:

4岁以下: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比如说室内的水缸、浴盆甚至脸盆等;

5-9岁:户外的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主要为池塘、江河湖海、水库等。

溺水常见认识误区:

1. 溺水发生时孩子会拼命拍水或大声呼救?

发生溺水时,口鼻呛了水,可能已经无法发声和呼吸,不一定能拼命拍水或大喊,甚至可能是站在水中或者低头在水下不动。

2. 会游泳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过程中呛水、抽筋、过度疲劳,或者在野外水域被水草缠住腿脚,遇到水中旋涡、暗河,以及遭遇风浪等,都会导致溺水。

3.带着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圈和充气玩具都不是专业的漂浮装备,只是帮助人暂时浮在水面的辅助工具。当水流发生变化,游泳圈和充气玩具在水的推动下很可能突然发生翻转,或是漏气,甚至孩子自己没有抓住等,都有可能发生溺水。

4. 有管理员和救生员就不会发生溺水?

游泳和戏水场所的管理员及救生员的主要职责是现场管理和维护秩序,但是他们无法做到专门时时盯着每个孩子的状况。因此家长朋友要记住,时时有效看护水中的孩子,是家长的责任。

5. 会游泳就能下水救人?

水中救人是一项专业性工作,需要强健的体力、良好的水性和专业的训练,普通人贸然下水很容易发生体力不支、四肢痉挛,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或者由于缺乏经验,被溺水者抓住手脚沉入水底。

牢记防溺水“六不准”

中国警方在线公布的数据显示,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溺水死亡人数的56.04%。溺水已经成为我国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因此,广大家长务必对孩子做好暑期安全教育,牢记防溺水“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3、不准在无家长或老师带队的情况下游泳;

4、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护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不会水性的学生擅自下水施救。


社会调查与公共舆情研究课题

公共服务监测榜第88期

项目出品:南都民调中心

项目监制:谢斌 张纯

项目执行:南都研究员 李伟锋

数据来源:广州市教育局

编辑:文轶然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