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南都讯 记者李榕 今年7月1日,我国中医药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全局性、基础性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五周年。五年来,深圳市加大公立中医院投入,实现市区财政投入翻番,从2017年的 13.67亿元增至2021年的29.89亿。目前,有3家市区中医院连续三年绩效考核进入全国百强。
655家中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
《中医药法》施行后,深圳市迅速完善支撑其落地的配套制度体系,让市民享有更优质的中医药服务。
深圳市强化中医药发展顶层设计,通过修订《深圳特区中医药条例》,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完善政策规划,出台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方案,制订中医药“十四五”发展规划,推动新一轮中医药强市建设。
市民看中医能报销的医院和项目也越来越多。五年来,深圳市大力支持将中医机构纳入医保定点,目前已有655家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其中社会办578家)纳入医保定点机构,数量较2017年增加739%。积极落实医保扶持政策,试点实施门诊中医传统诊疗项目诊疗药物、住院综合诊疗服务打包收费;中医优势病种分值付费病种库从28种扩大至51种,中药针灸等71个中医类治疗项目社康“打7折”,引导群众基层就诊。
全市八成行政区已建中医医院
通过构建完善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使市民在家门口就能看上中医。
五年来,深圳市加大公立中医院投入,实现市区财政投入翻番,从2017年的 13.67亿元增至2021年的29.89亿。通过打造高水平中医院集群,加快深圳市中医院建设广东省高水平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肝病)诊疗中心、粤港澳大湾区中医临床传承创新研究中心,全面提升医教研水平。
目前,有3家市区中医院连续三年绩效考核进入全国百强。大力建设高水平中医重点学科,加强包括8个国家级和7个广东省高水平临床重点专科在内的80个市级以上中医重点专科建设,柔性引进张伯礼、刘良、石学敏院士等35个高层次中医药团队。
同时,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共1208家(其中中医院13家),中医床位数达7327张,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达6569人。目前,全市80%的行政区建立了中医医院,已经实现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全覆盖,社康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
此外,深圳市还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通过构建深港澳共商共建共享机制,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人才交流融合。目前,全市4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已试点招聘6名港籍中医师。
已建立82个中医传承工作室
通过引进和培养中医药人才,加强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中医药守护市民健康的能力。
在建设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方面,深圳市大力推进高校中医药学科发展,在深圳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5所高校医学院筹建中医药学科,培养产教深度融合中医药人才。开展中医师承教育,柔性引进14位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及一批省市名中医,培养160多名省市级名优中医,建立中医传承工作室82个、师承项目12批,培养继承人216名。启动鹏程岐黄工程-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首创中医专科护士认证进阶培训,建立中医护理传承工作室,宝安纯中医治疗医院筹建岐黄传承学院,探索创新符合中医药特色和发展规律的人才培养途径和方式。
在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方面,深圳市加强中医药科研基地建设,建立国家舌诊原理与应用重点研究室、深圳市针灸现代应用重点实验室等中医药重点实验室10余个,8家医院18个专业成为中医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强化中医药科学研究,医疗机构获市级以上科研立项608项,科研经费5080万元,市药品检验研究院研发2款“全能型”“专家型”具自主知识产权中药智能检验机器人。
同时,深圳大力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参与“煮散饮片”等国家和省部级多个重大项目,116个中药配方颗粒品种质量标准纳入省标,完成广陈皮等25个物种全基因组测序。《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等30项中医药技术标准中,7项ISO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获“2020年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一等奖。
17种特色技术成“中医药非遗项目”
在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深圳市深入开展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调研,并加强对特色技术的保护。目前,已有平乐郭氏正骨法等17种特色技术成为中医药非遗代表性项目。
与此同时,深圳市在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取得成效。目前,和顺堂精品中药已成为业界高品质中药饮片标杆,华润三九的中成药和中药配方颗粒技术发展迅速,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在打造粤港中药院内制剂中心、中医药跨境电商平台、中药饮片全流程溯源体系。
编辑:向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