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档案:
谭志明,高明区明城镇明阳七社村村民,今年68岁。他是高明扎狮的代表人物,也是有百年历史的大胜利狮行的第三代传承人,自10多岁起便接触扎狮、花灯等纸扎手艺,至今已经从事纸扎行业50多年。
谭志明长期以来坚守传统工艺,诚信经营,追求精益求精,制作的传统狮头由于货美价廉在市场上享有良好的口碑,产品远销到佛山周边城市和港澳台地区。近年来,谭志明获得“佛山好人”、“佛山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明好人”、首届“高明工匠”等荣誉称号。今年6月,他荣获2022年第一季度“广东好人”称号。
佛山高明扎狮代表人物谭志明。(佛山市文明办供图)
坚守与创新,从事狮头扎作50年
早在清代乾隆年间,佛山民间就兴起狮头扎作,其特点要狮头饱满、口大带笑、眼大明亮,这样的技艺,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在老高明人谭志明回忆里,自己依稀在16、17岁那年便开始拿起竹篾编织,制作扎狮,一做就是五十载,从未间断。
明城镇作为香港“狮王”世家夏国璋的故乡,龙狮文化尤为浓厚,在此带动下,明城扎狮行业同样兴盛。清末民初,谭志明的爷爷创立了扎狮作坊,生产扎狮、花灯、花炮等纸扎工艺品,每逢农村风俗礼节、节日庆典,订单就会源源不断。兴盛时期,狮行在当时作为县城的明城大街上占了5个铺面,员工近50人。
岁月流转,社会潮流发生巨大变化,许多从事狮头扎作的手艺人大多洗脚上田,可谭志明仍然乐此不疲。他制作的狮头形象生动、造工扎实声名在外,除临近新兴、鹤山等地,就连马来西亚的狮艺爱好者也追慕而来。
“要扎一只好狮头,首先是要选好材料。”谭志明向记者介绍,扎狮选用的竹,取自其家族世代种植在半山上的竹林,韧性上好。将竹砍下清理竹叶后,要用削竹刀将竹子按狮头不同型号和规格,开削成精细均匀、平滑的竹篾。竹篾开好后要在水中浸泡七天七夜然后再晾干,以增强韧性和达到防虫防蛀的作用。
谭志明在狮头上进行彩绘。(佛山市文明办供图)
准备好竹篾后,接下来要做的是用软纱纸扎竹架,这是扎狮手艺中最关键的步骤。扎一个狮头,需要经历扎狮框、顶嘴竹、中竹(定型)、扎额、加密竹、扎嘴、扎鼻、扎腮共八大工序,约1800个接点。如何保证扎出来的狮头左右对称、结构稳固、形态生动、比例合适,这完全依赖于扎狮手艺人的技术。竹架扎起后,要耐心等待其自然风干。
扎狮用的糊纸,目前只有在广西梧州生产的传统糊纸质量最好。为保证扎狮原料质量,谭志明每年都要不顾长途劳累,从佛山坐车到200多公里外的梧州采购。“现在扎狮糊纸用料一般只有2—3层,我用5—6层,这样狮头才会耐用,能比一般狮头多用几年。” 谭志明说。
偶然一次与广西客户交流中,谭志明发现,传统的狮头无法更灵活表现跌、扑、滚、翻等动作套路,于是尝试参考狮头画作、传统石狮子,创新性地把狮头眼、鼻及毛鬃改良,在整个狮头架构拉长,外形上颇有猴子神韵,谓之“猴型狮”。
成立“高明扎狮”非遗工作室
开设青少年免费体验课程
扎狮头是一件急不来的手艺,像谭志明这样的熟手师傅,也需要一个月时间才能做好一个狮头。一年最多产出12个。一个狮头的制成,需要扎狮人不急不躁的耐心和时间沉淀。
“这门手艺讲究专注用心,没有固定的标尺,也没有标准的狮头模型,只有多做才能熟能生巧,心中有数。”谭志明说,自己生活的村庄家家户户都有手艺人,动手生产劳动工具和生活用品非常常见,在这样的氛围中,他也就自然而然地沉下心来做手艺。
近年来,谭志明婉拒了不少订单,一方面是因为年龄渐长,体力跟不上。另一方面,是他对自己制作的狮头有绝对的高标准要求,出自他手的狮头必须是质量上乘,所以不愿意偷工减料缩减工期多接单。
谭志明免费为青少年开设体验课程。(佛山市文明办供图)
由于传统扎狮的工艺繁杂,耗费时间长,收入较低,愿意学扎狮手艺的人越来越少。谭志明介绍说,仅仅是初步学会独立扎成一个狮头大约需要2年时间,而这还只是刚刚入门的阶段。一个狮头售价大约为2000元,扣除制作成本400元,不算人力成本,利润并不高,单凭这门手艺难以维持生计。
尽管扎狮传承的前路并不明朗,谭志明与妻子仍坚守着这份手艺。他们每天从早到晚都在扎狮头,目前每年固定接单8—10个。要是遇上喜欢狮头扎作的年轻人,谭志明都热情地倾囊而授。“这门手艺我做了一辈子,还会继续坚持下去的。”
在政府部门支持下,近年来谭志明成立了“高明扎狮”工作室,并得到改造提升,设有扎狮工作室、扎狮展览室和展销体验室,同时被列入“红色+非遗”旅游线路,为游客提供非遗文化体验以及开展培训学习。谭志明还接待不少青少年团队,为青少年免费讲解非遗文化,组织有兴趣的青少年参与扎狮的培训活动。
采写:南都记者 王瑜玲
部分资料来源佛山市文明办、佛山市高明区文化体育局
编辑:王瑜玲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好人,好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