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中医药装备是近两年的政策热点之一,配套落地措施正加速实施。2022年6月30日,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实施方案》,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装备制造业集群,打造“黄埔杏林”创新谷,支持中医药成果产业化和技术交易,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
目前,中医药仍存科技创新能力欠缺、传承与创新乏力、与现代科技交叉融合不足等困境。如何一一破解发展难题?南都·奥一新闻采访学术界、产业界等专业人士,探讨中医药装备产业发展机会、产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以及中医药装备现有成果转化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杨华元:发展中医药装备产业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中医药联创院中医理疗装备培育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杨华元
南都·奥一新闻:您如何看中医药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杨华元: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学的发展离不开工科的支持,中医学领域正突破传统局限,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端智能技术交叉融合。如今中医药装备的“弯道超车”,在中医诊疗装备关键领域形成了主导权,对于开拓中医医疗设备发展、丰富中医诊疗装备产业、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提升中医诊疗装备普惠水平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中医药装备产业发展面临挑战与机遇并存,只有解决先进理念和落后技术之间的矛盾,突破中医诊疗装备关键技术难点,探寻最重要的切入点和最有效的路径,才能研发新一代中医诊疗装备充分发挥其优势,为人类健康作出贡献。
南都·奥一新闻:您认为应该如何做好医工人才的培养?
杨华元:中医诊疗装备的研发在过去一段时间其发展速度是比较缓慢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医工结合”人才队伍的建设较为薄弱。因此培养既懂工程又懂中医的人才已迫在眉睫。研发中医诊疗装备需要具有“医工结合”背景的人才,发展中医诊疗装备,最关键的在于我们中医院校尽快建立中医工程学科以及中医人工智能产业学院,逐步尝试研究培养这些多学科交叉人才的方法与路径,从而培养具有医学与理工学科、医学与人文学科交叉融合思维和创新精神,能够运用学科交叉知识解决未来中医诊疗装备前沿问题的医工结合拔尖创新人才,使他们早日成为中医医疗器械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骨干力量。
杨志敏:对于中医药设备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中医药联创院健康检测技术装备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 杨志敏
南都·奥一新闻:您如何看中医药装备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杨志敏: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和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如今国家提出要注重用现代科学解读中医药学原理,推动传统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相促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健康服务。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医药一直是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与当时的技术相结合,为人民的健康服务。然而,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医药文化和技术的结合更多是通过口传心授、著书传道的模式来完成,它需要依靠个体经验去探索。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认为这种模式必须要深入与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情况相适应,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速提升中医药传承效率。过去大家可能坐下来读书的时间很长,跟着一个老师的时间很长,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信息资源的升级,我们有必要加速中医药知识的传承与转化。为此,需要广泛地应用现代技术工具去搭建一个系统,把老师的感知和认知变成一个可数据化的、可图示化的、可模型化的知识成果,让传承的知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易于理解,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医药规律。过去我们这方面没有很好地发展,但现在信息学、量子物理学、人工智能已经快速发展,我认为这是中医药拥抱这些先进技术的最好时机。
现在的挑战存在于,中医药装备产业的基础还是比较薄弱的,它的发展需要循序渐进,中医装备也需要一个从粗放到精准、从低端到高端的过程,随着研发的深入,结合应用场景的需求,它将逐步迭代升级发展。例如过去我们血压测试等都需要在医院由医护人员手动操作完成,但是现在的技术设备已经可以实现在家也能自己测血压了,我认为未来中医药设备也能发展到这个程度。我们可以将自己的信息完全采集后,传输给医生,构建一个自我健康模型,进而对自身进行健康管理。
南都·奥一新闻:您如何看联创院现在中医药设备的发展进展?
杨志敏:我们现在最大的优势就是交叉学科的团队已经组建起来了,但是技术要认知中医或中医要认知技术,它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我相信需要1-2年的时间,就会有一些标志性的成果产生。
南都·奥一新闻:您对于联创院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看法是如何呢?
杨志敏:医疗设备的研发与产出是需要多方配合的,包括从顶层设计出发,在制度安排与机制创新等方面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与发展。我觉得任何东西都来源于激励的机制,以此搭建一个能够开放式的知识融合交叉的创新平台,推动多方积极深入参与进中医药装备的联合创新中去。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林诗妍
编辑:林诗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