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医药文化如何传承创新发展?中医湿证理论如何进行科学验证?9月1日-2日,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广东省中医药科学院)承办的“中医湿证高峰论坛”在广州举办。
论坛现场,深耕于生命科学、临床科学、公共卫生等不同领域的学术大家济济一堂,就中医湿证及其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开展主题演讲,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的创新性对话,以共同促进中医学术的进一步发展。
张伯礼院士致辞。
“作为新时期中医药传承创新理论研究的典型,中医湿证实验室创立了理论体系动物模型、早期预警、临床循证、新药开发一体化中医证候研究的模式。”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在大会致辞中表示,希望实验室能够继续开展系列高水平的循证医学评价研究,为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治疗难治疾病、复杂性疾病提供科技支撑,同时加强产学研的合作,开发出更多湿证的防治产品,实现科研成果的转化。
中医湿证理论科学化有何难点?
“中医在湿证等疾病的治疗上非常有效果,但由于中医药是一个复杂科学体系,其理论表达方式、表达逻辑、治疗方法、药物和现在的西医学有所不同,还不能简单拿分子机理去阐明。” 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良院士现场发表题为《人工智能驱动中西融合创新》报告。
他表示,中医药开复方治病往往采用三因制宜的方法,即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病情阶段、不同的地域,用药方法也不同,这是一种针对性治疗或更精准的个体化治疗,更适合一种疾病在不同个体,以及同一疾病在不同阶段或是不同环境、地域中治疗方法的选择,而这种治疗要解析它的科学原理,要比现在的医药学更困难。
“因为多数西药用单一成分或单一化合物研制而成,所以它进入体内之后,作用靶点、作用分子、作用机理较容易解析,而多数中药是复方,里面有多种活性成分产生整合调介作用,还有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整合作用,这导致原理验证非常复杂。”刘良院士补充道。
中医湿证理论科学化何以可能?
论坛上,对于如何用现代语言、现代科技来研究“湿”这个看似抽象的事物,中医药专家讨论热烈、各抒己见。
广东省中医院院长张忠德教授认为,需要对湿证的理论体系的致病因素、发病过程等进行整理、研究、探讨,同时还要结合现代医学领域的相关知识。他强调,对“湿”这一中医抽象概念的表达,需要各个层次、各个行业的高端专家进行现场的碰撞。
“湿证的发病机制以及中药干预机制非常复杂,所以需要采用现代、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方法去解读科学原理。”中国工程院刘良院士强调,中医更加需要有多学科的结合,并对此作了进一步阐释。
“概括来讲,有三个更加需要,一个是更加需要集成整合多学科的先进技术与方法,进行融合创新研究;第二个是更加需要多学科结合的人才队伍;第三个更加需要国际合作,要让西方的更多学者懂得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和它的科学内涵。”
此外,本次论坛还设立了青年论坛、“理论与预警”分论坛、“机制与转化”分论坛,与会专家就中医证候理论、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药药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精彩学术报告。论坛促进了实验室开放合作交流,营造良好的专业学术氛围,有利于实验室不断提升临床及科研水平,推动实验室建设迈向更高台阶。
知多D
据悉,我国首个中医类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依托广州中医药大学建设,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承建,实验室聚焦中医湿证理论源流与内涵、发病机制与规律、早期预警与干预、临床转化与治疗等4个研究方向,围绕中医湿证与主要慢性病防治过程中的科学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系统、规范、深入的全链条研究,所形成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等,将有望为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采写:南都记者 杨丽云 实习生 吴颖 通讯员 查冠琳
编辑:杨丽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