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广东省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出发,跨域重洋,远赴非洲支援20个月。25名医护人员将被派驻到非洲赤道几内亚的首都马拉博、巴塔进行医疗救助工作。
这些医护人员既是中山医疗领域的“精干力量”,也是博爱无国界的天使。一年半的时间,中山援非队员们和当地的医生、患者建立了真挚的情谊。
2022年,当地时间8月6日晚,队员们挥手告别,戴着赤道几内亚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从非洲马拉博起飞,经德国法兰克福抵达香港,回到中山的怀抱。
谈起一年半的援非经历,来自中山市人民医院朱柏乐医生、孙劼医生、林志光医生、易柳娟护士表示:难忘、感慨、骄傲。他们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在非洲播撒下爱的种子。
援非医护在非洲播撒下爱的种子
援非全年无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
朱柏乐:中山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广东援赤几医疗队驻总统府的医疗保健组的组长
朱柏乐医生
在过去574天援非日子里,内分泌科医生朱柏乐、心血管科医生孙劼、护士易柳娟、翻译吴景华组成了总统府保健小组。他们“全年无休”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承担着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府保健工作,负责总统的日常保健。“总统为我们亲自颁发独立勋章,证明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认可。”朱柏乐说。
初抵赤道几内亚,朱柏乐记忆犹新:条件远比想象中的更艰苦。常常要出差,新鲜蔬菜是“奢侈品”,比肉还贵。当地白天的温度每天都在32度以上,而在驻点医院,没有空调,甚至没有风扇。在赤道几内亚是3G网络,主要用文字和语音和家人获得联系,语音不超过10秒的一个个的发,才能保证及时接收信息。
据悉,保健组四人工作小组每天为总统执行三次保健任务,从早上八点半开始直到晚上九点,期间还要自己解决吃饭问题。除常规工作时间外,每天随叫随到,一年365天,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酷暑从不间断。
除此之外,他们还要跟随总统国内外出行和出访。朱柏乐作为内分泌科医生,每次都必须跟随总统专机出访,在飞机上随时处理各种情况。工作期间,吃饭往往是大问题,吃了上顿,下一顿可能要等到晚上10点钟才能随便弄点吃的,经常要在车上长时间等候,中间吃点饼干填肚子。在夜里12点,如果遇到突发的医疗任务,他们毫不犹豫带着药箱直奔现场,忙碌到深夜凌晨。一年半下来,朱柏乐没有休息过一天,没歇过一次岗。
“每个医疗队员对援非工作都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付出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也得到了总统和当地人民的肯定。”朱柏乐表示,援非生活艰苦,充满挑战,工作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压力非常大,但他们每天兢兢业业,从不放松,不负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全体队员载誉而归。
在广东援赤几医疗队即将回国之际,赤道几内亚总统奥比昂为朱柏乐、孙劼、易柳娟、吴景华4名医疗队代表授予了国际最高荣誉——“国家独立勋章”。
我们有责任去完成援非工作
孙劼:中山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广东)第31批援非洲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
孙劼医生
在赤道几内亚,孙劼和他的同事一起,主要负责赤道几内亚高层人员的保健服务。每天都处于工作状态,没有周末休息。但他认为:虽然辛苦,但能作为祖国的外交一部分,也是倍感骄傲。
来到赤道几内亚,语言障碍是首先遇到的问题。“幸好在出发来受援国之前,我们在国内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西班牙语学习。经过一段时间与当地人的语言交流,工作生活上的语言交流才基本问题。” 孙劼说。
孙劼介绍,像很多非洲国家一样,赤道几内亚的公共卫生及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现象严重。卫生安全问题经常围绕在周围。比如当地很多人卫生安全观念不足,对新冠疫情重视程度严重不够;经常看到大街上行走的当地人没有戴口罩,不正确戴口罩,以及戴的口罩已经戴了很久,看得出很脏了。另外,作为非洲国家之一,疟疾和伤寒等传染病很常见。“我们经常诊治出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就连我们自己也不例外。”
而在几内亚期间,孙劼就不幸同时感染了疟疾和伤寒。在感染初期,发烧,全身严重酸痛,不能起床,极为难受,在队友的悉心照料及用上青蒿琥酯等药物后,才得以治愈。“换作以前,得了疟疾是没得治愈的;经历这次后,我深深感觉到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的伟大。疟疾在她的研究下,已经不再是不能治愈的疾病,造福了多少非洲人民。” 孙劼说。
除了负责高层的保健外,孙劼和同事在驻地还经常为当地居民和大兵看病,看到饱受疾病痛苦的他们经过诊治后康复了,孙劼觉得非常开心。“每当他们回来感谢我们,竖起大拇指说中国医生真棒时,我就很感动,觉得我所做的事是很有意义的。”
“当地人对我们是非常友好的。” 孙劼谈到,有次出差到乡下,在傍晚的时候,车在半路上抛锚了。由于地方偏远,道路上车很少,手机又没有信号,等了半小时才有辆小车经过。当地司机一听说是中国援助他们医生,很尊敬地说:我知道中国医生是帮助我们,你们很棒。”简单沟通后,司机二话没说就很热情答应载送到目的地。
“其实从这件事也说明我们援非医疗队前辈做的工作非常好,我们才能得到当地人的认可。”,孙劼说,“我们不仅代表自己,还代表整个援非医疗队,甚至代表了我们国家形象的一部分。我们有责任去完成我们的援非工作,维护好中国医疗队的形象。”
援非听到“中国护士很棒”,倍感骄傲
医护简介:易柳娟,中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管护师,中国(广东)第31批援非洲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
易柳娟护师
在非洲赤道几内亚,有一次为保健对象采集血标本后,他的夫人在旁边说“中国护士很棒”。“作为中国护士的一员,我倍感骄傲!” 易柳娟说。2021年1月到赤道几内亚正式参加援外医疗工作。主要负责赤道几内亚政府高层官员及其家属的医疗保健工作,并为其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医疗服务。
易柳娟2013年至今在神经外科工作,熟悉各科室护理常规和急救技能。作为中国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于2021年1月13日抵达赤道几内亚的首都马拉博。作为全队唯一的护士,她被安排在保健组,主要负责政府高层领导及其家属、相关工作人员的医疗保健。正因为服务对象的特殊性,所有的操作只有一次机会,这不仅要求业务能力强、心理承受能力强,还要有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
大部分的时候,护士是医疗诊治最终的执行人,所以有些时候,护士需要单独去执行治疗和检测。也需要随时检查和整理随身携带的药箱,统计药品数量和医疗用物等,及时补充和提前准备。工作期间,她24小时在岗,几乎无休假。
赤道几内亚(República de Guinea Ecuatorial)位于非洲中西部,西临大西洋,属赤道雨林气候,潮湿闷热,加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了保健对象的健康,也为了充分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在工作时她穿隔离服或者防护服。一天下来,衣服汗湿几次,有时甚至汗水顺着湿透的头发掉落,为了解决这种尴尬,她制作了简易头巾,这样即使炎热的气温下,也能不影响工作。
易柳娟说,经过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家里人看到医务人员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积极表现,都能理解她想到需要的地方去实现自我价值的情怀。“我先生减少了很多工作,留出很多时间来辅导刚升小学的儿子的功课,他说,家里有他,不用担心!”易柳娟说。
难忘的是,在一次常规工作中,保健对象当面向翻译赞扬“她很专业!”;她和队友提供上门医疗保健服务的一位当地高层官员被问到:“您是想要中国医生继续为您工作,还是希望之前的其他国家的医生来为您工作”。这位官员回答:“中国医生”。在即将回国时,赤道几内亚领导人也表示希望我们能留下来继续工作一段时间。每当得到这种肯定,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沿着前辈足迹,为非洲人民医治病痛
林志光: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中国(广东)第31批援非洲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
林志光医生
2020年3月,在收到援助赤道几内亚的招募通知时,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林志光第一时间报了名。2021年1月,他成功成为中国(广东)第31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队员,远赴非洲开始20个月的援助工作。
对于林志光来说,援非是中山市人民医院麻醉科的光荣传统,沿着前辈们的足迹,去追寻属于援非医生的荣光。在赤道几内亚,林志光以高度负责的专业精神为非洲人民医治病痛,践行一名中国医者的初心使命。
林志光所驻点的马拉博医院虽然是当地的大型公立医院,但却没有ICU,没有CT等设备,药品也很缺乏,很多人因贫穷、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救治。林志光曾接诊过一个七八岁小女孩,之前因车祸导致左腿骨折,但因家里没钱治疗错过了最佳手术时间,导致左下肢坏死,最后在全麻下切除坏死的左腿。这样的情况让他非常心痛,也让他感到当地民众确实非常需要帮助。
“我能为当地居民做些什么?”林志光问自己。空闲时,他或学习西班牙语更好地与患者交流,或钻研业务提高技术水平。他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利用麻醉科医生擅长的针灸等方法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治疗选择。
工作中,林志光发现很多患者在手术后遗留手术区域明显疼痛或伴随功能障碍,这困扰着患者的生活。在工作之余,林志光见缝插针地为当地患者及侨胞进行中医针灸和康复治疗。于是,“有疼痛问题找中国医疗队医生”便在当地传开,找林志光看病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后来,林志光也为当地患者和侨胞提供一些颈肩腰腿痛等疾患的中医治疗。
“虽然有时候在语言沟通上中国医生仍然很难全面表达自己,但当我们全心全意为当地患者治疗的时候,他们是能够感受到中国医生身上那种热情和真诚的,我们也常常能感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感谢。”林志光说。
南都记者侯玉晓 通讯员唐柳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侯玉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