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小微金融消费者保护调研报告发布,金融消费安全受关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原创2022-09-29 18:05

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微经营主体的身影遍及全行业,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也因其规模小和脆弱性,疫情扰动下,小微经营者在挑战中前行。当前小微主体的经营情况如何?他们的金融服务需求发生了什么变化?金融服务机构又如何保障其金融消费安全?

为了解疫情下小微经营状况、金融服务需求变化和存在的主要风险,总结融资服务机构针对小微消费者保护的行业经验,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联合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开展了调研,并编制发布《疫情下小微金融消费者保护调研报告(2022)》。

1.png

三年来超30份政策扶持小微主体

稳小微,才能稳民生。疫情以来,加强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已经成为重要任务。调研组梳理发现,三年来中央部委颁布超30份文件扶持中小微经济,体现了国家对支持中小微企业稳健发展的政策延续性,为中小微主体创造更加适宜的融资环境。

3.png

在疫情暴发初期,由于需求紧、急,小微金融政策集中在税收优惠、房租减免、资金支持等方面举措,同时配合货币政策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群体的信贷支持力度。除了常规的降费降成本,随着疫情防控转向常态化,小微金融政策不断深化,更加重视长效机制建设,引导既有机制进行重新设计与完善,对未来发展具有鲜明的指向性。

此外,在加大减费让利力度的同时,金融消费者保护也备受关注,清理规范不合理和违规融资收费成为一大关注点。近两年,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等有关部门对小微贷款中违规收费及借贷搭售、转嫁成本、存贷挂钩等变相抬高中小微企业实际融资成本的乱象加强了监管检查。

4.png

5.png

85%小微企业从多元渠道获得资金

今年以来,受疫情散发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尤其是小规模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迎来挑战。基于2072个小微样本的调研数据显示,疫情背景下仅49%小微实现盈利,整体处于盈亏紧平衡状态。

8.png

小微企业经营健康状况很大程度上跟其金融状况的健康程度有密切关联,而金融健康程度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小微企业的可持续性,大量调研数据显示,疫情反复扰动,使得小微企业的财务韧性表现受制,资金需求也更加频密。

调研数据显示,62%小微企业的资金可维持3个月以上正常经营,34%的小微企业能维持6个月以上,38%的小微企业维持正常经营时长不足三个月。数据显示,小微企业的整体负债率为87%,没有任何债务的小微企业占比13%。

14.png

从资金来源上看,85%的小微企业可从多元的渠道获得可负担的经营资金,其中84%能获得不同类型的银行贷款。可以看到,疫情以来,数字信贷成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工具,改善着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贷款服务。

疫情反复下,小微融资需求有所变化,调研发现,部分原来资金无忧的小微需要融资,首次贷款的客户数量增多,信贷需求更加“快、频、急”,且金额需求更大,存量客户原本低频的操作也变得高频。在今年疫情较为严重的时期,客服咨询需求也在上升。

代理维权黑产、退费退保诈骗频发

当与经营息息相关的融资需求和经营增值服务需求升级的同时,小微金融消费者面临的风险也在升级,尤其是各类代理维权黑产频出,退费退保诈骗频发,个人信息保护形势也仍然严峻。调研发现,小微企业金融素养不足,易受代理维权等诈骗困扰,而小微企业对线上金融服务的安全需求也在提升。

南都课题组在调研中获悉,2021年3月,有不法分子伪冒“平安普惠陆慧融”或公司工作人员名义,以帮助申请借款或者帮助提高审批“额度”等为由,通过增刷银行流水或预先收取费用等方式,骗取客户钱财。

16.png

除了伪装诈骗外,代理维权诈骗也时常发生。王女士曾通过平安普惠办理过一笔借款,在网上了解到一个代理维权机构,对方要求王女士支付一定代理费用,并告知详细的个人身份信息、贷款信息、手机号码等。该机构声称在所谓的“运作”下,不仅剩余借款无需继续偿还,还能从金融机构获得所谓的“退款”。王女士对此将信将疑,拨打了平安普惠的咨询电话了解情况。

在工作人员的解释下,王女士才了解到此代理机构所述情况不属实,庆幸自己没有轻信对方。若王女士提供给不法机构自己的各项个人信息,将造成个人敏感信息外泄风险,除产生资金安全得不到保障外,还可能对自身信用记录造成不良影响;若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于从事违法犯罪活动,则会造成未知严重后果。

超半数小微消费者关注金融安全问题

小微企业面临的金融消费环境愈发复杂,但小微消费者的安全风险意识也有所提升。根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调研,当问及在融资服务中,哪些风险问题消费者最为关注时,有过半受访者反馈称,最担心的是平台收取费用不透明、乱收费导致利息高;有近四成受访者表示,贷款广告是套路,并不可靠;另有近两成受访者表示,对不知名网络平台提供的贷款服务不了解,也担心有风险。

同时,调研发现,随着全社会个人信息保护观念的提升,小微经营者们也对个人信息保护有了更多的需求。根据调研数据,超六成消费者表示最关注金融App收集、使用哪些信息;过半消费者表示最关注金融App会如何共享个人信息;近四成消费者则表示,最关注金融App如何保存和保护个人信息。

18.png

多层次主体合力赋能小微经营者

小微信贷行业的变革和提升,在最近几年急剧发生。银行业机构是对小微经济体提供支持的主力军,小微融资服务平台也在深耕小微信贷服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数据,2022年6月末,小微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是2018年末的2.7倍;小微授信主体达5239万户,是2018年末的2.9倍。

20.png

保护消费者权益是金融机构的主体责任,也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调研组了解到,近两年来,业内多家公司都成立了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委员会,专职从事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并利用科技辅助人工建立有效的客户投诉机制,同时通过金融宣教形式,普及防范金融风险相关知识。

21.png

针对“债闹”金融黑灰产业等问题,监管部门打击力度升级,各方金融机构也在积极行动,响应监管要求,联合打击黑产。例如,今年3月,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联合重庆市委网信部门、市公安部门、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重庆银保监部门等相关部门,共同指导平安普惠等数十家金融机构成立“打击涉及金融领域黑产联盟(AIF)”,形成多边合作“打黑”机制,旨在输出自身经验与技术,同行业形成合力,全力斩断金融黑灰产业链。

此外,通过科技赋能让数字化深入业务全流程也是行业典型举措,包括重塑业务交互体验,保证线上交易信息公平透明、便利高效,使用多种机制保障客户数据安全,实现个人信息保护,提供数字化经营赋能工具,帮助商户扩大产品采购、销售途径、优化供应链。

报告认为,金融机构和小微融资服务商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应同时关注其经营健康、金融健康和金融安全需求,通过数字赋能提升其经营效率,以更贴心的小微融资服务提升财务韧性,通过素养赋能提升其金融素养,保障金融消费安全,避免其过度负债,助力小微企业可持续发展。


如果您希望了解调研报告详细内容,请点击《疫情下小微金融消费者保护调研报告(2022)》

WX20220929-133339@2x.png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

统筹:邹莹

研究员:熊润淼 林芯芯

设计:张博

校对:严文静、吴依兰、凌淑琴

编辑:林芯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南都数字金融创新联盟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