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寻根到逐梦:90后港妹杨翠儿在深圳度过“最忙国庆”

南方都市报APP • 深圳大件事
原创2022-10-07 16:09
报料有奖

南都深圳报料电话:0755-82121212

10月6日。深圳蛇口。南水村。

烈日当空。一座座土房子已变成幢幢高楼。

临时帐篷搭建起核酸采样点。栅栏、隔离带布置出检测通道。

村民朝采样点蜂拥而去。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的扛着行李,有的拎着提包,争先恐后,步履匆忙。

“请提前准备好健康码、身份证。保持一米距离。”

她走上前耐心指导,操着流利的普通话、粤语、客家话、英语。

防护服把她包裹得密不透风。汗水像断线的珠子从她脸上落下。

拥挤的人群变得有序了:排成两列,扫码、登记、采样。

她就是杨翠儿,30岁,香港同胞,祖籍深圳蛇口,香港蛇口同乡会副会长。淡妆轻抹的脸上,闪动着一双笑眼。

这是杨翠儿定居深的第3年。当年父辈前往“东方之珠”香港打拼,如今杨翠儿看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无限机遇,回到家乡深圳发展。加入社区核酸检测点志愿服务、举办深港青年联谊活动、主理深圳西涌帐篷民宿、夺魁全国英语演讲比赛......作为一名妥妥的“斜杠青年”,杨翠儿笑称,自己度过了人生中最忙的国庆假期。

“这座城市给予我很多,我也想要给予出去。”亲身经历国家发展的日新月异,一种家国归属感在杨翠儿心中油然而生,也转变成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投入深港两地青年交流工作,并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一份子。

800x450_633fce0849ad0.jpg



传承

深港两地义工文化浓厚

今年初,“网友偶遇袁咏仪在深圳做义工”登上新浪微博热搜第一位。实际上,冲在抗疫前线的义工中,早有许多香港同胞的身影。

2019年杨翠儿在深圳定居,没多久就碰上了疫情。她做核酸时看到人手不足,便带着香港蛇口同乡会的几位义工当起了志愿者。蛇口那里的疫苗点是外籍人士可以接种的点,加上蛇口片区有不少客家人,一列队伍里能同时遇到讲广东话、普通话、英文、客家话的人。杨翠儿会这些语言,她总是站在帐篷的最外处,提醒来检测的每一个人。

在深圳疫情防控吃紧时,杨翠儿常常带着港人义工们在核酸检测服务点或疫苗接种点当起志愿者。他们所属的这支队伍是蛇口居深港人联谊会下的港人义工队,这支队伍于2020年成立,有固定义工约20人,以青年居多,活跃在蛇口街道的各项社会工作中。

杨翠儿很庆幸自己能有机会去付出,因为付出也是一种收获。“我还记得上一次在蛇口大厦的一个疫苗接种点做文明指导。大雨滂沱。我就站在采样点的入口处,许多人经过会直接把雨伞上的雨水抖到我身上,浑身湿透,都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但我还是要举着牌子跟他们确认健康码。”杨翠儿建议,每个人都应该穿上红马甲去体验当一回义工,就知道每一位前线工作人员的辛苦。

自疫情发生以来,杨翠儿自发通过捐赠物资、协调港人团体接种疫苗、协助核酸测及疫苗接种等方式参与巾帼抗疫志愿服务,积极筑起了深港青年携手抗疫的“同心圆”。后来深圳市妇联给她颁发了“最美巾帼抗疫人”的荣誉。

据不完全统计,在香港,注册社工有2.3 万人,也就是每320 人,就有一位社工。而在深圳,平均每5个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是名副其实的“志愿者之城”。

杨翠儿说,自己从小在香港就积极参与义工活动,来到深圳之后,更体会到两座城市义工文化上的接轨。“深港两地,从求学阶段就会向学生教导公民教育和志愿服务对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都会鼓励学生多参与义工活动,像在香港有去沙滩清洁垃圾、探访老人院、慈善卖旗等;在深圳有大型活动或公共交通店核酸点维持秩序等。”


800x450_633fce0855142.jpg


寻根

蛇口有最深的乡愁

杨翠儿在香港屯门出生长大,从自己的出生地出发,一路向北,穿过深圳湾,对岸的蛇口就是自己父辈们成长的村子。对她而言,自己的出生地和祖籍地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粤港澳大湾区。

1979年,蛇口响起填海建港开山炮,一场改革由此发端。杨翠儿的祖父辈便是深圳蛇口第一代开发建设者。“爷爷那个时候是南水村生产队队长,领着民搬水、搬沙、搬石头,一车一砖一瓦去建设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好河山。”杨翠儿骄傲地分享道。

杨翠儿父亲杨锦文是深圳蛇口南水村原住民,早年与妻子来到香港打拼。从杨翠儿小时候起,父母便不时带子女回深圳探亲,接触内地环境。

她仍然对小时候的过关经历记忆犹新。她和家人住在香港屯门,与深圳蛇口只是隔海相望,但当时深圳道路不完善,深圳湾口岸也还没建设,从屯门来到蛇口可谓七转八折。“要绕过罗湖3个多小时回来蛇口,当时的每一趟旅程都是非常折腾。”

2007年深圳湾大桥开通,深圳湾口岸成了中国第一个采用“一地两检”通关模式的口岸。杨翠儿跟家人们来回深港的次数更加频繁了。看着父辈们成长的村子逐渐变为国际化、现代化的城区,发展日新月异,她感到由衷的自豪,一种“乡愁”的呼唤愈发强烈。

2018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为中心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留学归国的杨翠儿当下做了一个决定:回到家乡深圳发展。“深圳的创业氛围很浓厚,我在这里能做更多的事情。”

800x450_633fce0855132.jpg


逐梦

瞄准大湾区时代机遇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香港青年北上创业,追逐自己的人生梦想;而受疫情的影响,很多深港的年轻人在今年的“十一”黄金周选择了“就地过节”,飞盘运动等“小众运动趴”也打开了青年社交的新方式。

杨翠儿在深圳的几个创业项目,就找准了时代机遇。

10月1日,杨翠儿在深圳西丽大学城某产业园区顶楼接连举办了2场“运动Party”。2800平方米的空间里结合了飞盘、桌游、烧烤、水枪大战、K歌等室内外活动,汇聚了近40名深港青年共同参与。“今年7月,我开始筹办这个西格玛咖啡公园。国庆期间是我们第一次试营业,就承接了比较多的深港青年联谊活动。”

居深港人Penny在就地过节的倡导下选择了留在深圳,“比起热门去处,更期待小众、人少的去处和玩法,很开心在西格玛的‘小众运动趴’认识到了很多新的朋友。”深圳女孩Miko同样也参加了这个派对,她认为在城市中心有这样一个“新潮运动集合地”,对平时忙碌的都市人来说是一个“世外桃源”的地方。

杨翠儿介绍该项目创业的初衷就是打造一个新型的“社交场”,让城市中不同行业、不同年龄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我喜欢把人群都聚起来,因为我觉得彼此的碰撞可以造就更多的可能性。”

而深圳的营商环境及相关政策也为港籍人士来深创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今年2月,深圳出台了《深圳市旅游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其中提到打造国际滨海旅游标杆城市。有着政策和补贴的扶持,杨翠儿的另一个创业项目Only One亦山海大鹏帐篷民宿进展快速。“对整个露营地的设计,我们花了三周时间完成,又用了大约半年时间确定供应商,对比各家材料、面料。”趁着今年兴起的露营热,她的露营地在“十一”假期甫一开始就早早满房,甚至用上了备用房。

在大湾区发展的背景下,作为香港蛇口同乡会副会长、蛇口居深港人联谊会主任和南头古城同源文化大使,杨翠儿还积极参与深圳乡情文化传播以及深港青年交流服务工作,她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传播自己的家乡,让更多香港年轻人了解深圳历史和乡情文化。

联谊会组织在深港青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在南头古城进行历史文化探索、到访大疆进行企业考察、通过制作客家茶果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这些活动,我们希望可以让青年们有对祖国的归属感,在深圳有种归家的感觉

"我的父辈们就是蛇口的建设者,他们希望深圳这块福地能够吸引更多有才华、有抱负的港澳青年来到这里追求梦想。我很开心自己继承了父辈的梦想,正在这条道路上稳步前。"

当杨翠儿在南水村史博物馆如数家珍地向我们介绍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时,43年前改革的热潮恍惚又重新回荡到了这南海之滨、珠江入海口。

采写:南都记者 林敏儿 摄影:南都记者 冷锋

编辑:戴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