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新能源商用车企因融资3亿美元,吸引了行业目光。
该家车企是吉利汽车旗下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跻身新经济先锋企业行列后,远程新能源商用车集团CEO范现军在品牌发布会上直言,商用车行业拐点正出现,传统商用车销量与新能源商用车销量此消彼长,将形成强烈反差。
为何新能源商用车赛道会突起?
近日,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多方了解情况。有投资者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因为新能源商用车“经济账”算得过,所以可以推动行业迎来黄金发展期;也有投资者认为,这或是仅是一个撬开自动驾驶商业化的新敲门砖,可见的商业变现方式,容易占得行业先机。
新能源商用车赛道迎投资潮
近日,吉利汽车旗下的远程新能源商用车完成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超3亿美元,正式跻身新经济先锋企业行列。其中,远程汽车的投资阵容更是豪华,集聚了隐山资本、中信证券投资、GLy Capital、Mirae Asset等多家战略投资人和投资机构。
据了解,在一汽解放、福田汽车、中国重汽、中通客车、潍柴动力以及三一重工等传统商用车企不断加速新能源化进程的同时,新能源商用车还迎来了许多的入局者。
步入2022年,已有金琥新能源汽车、葑全新能源、HYDRON、探鹿以及DeepWay等众多新能源商用车企相继获得投资。
为何关注度稍显薄弱的新能源商用车赛道会吸引一众资本竞相追逐呢?或是因为政策的确定性,让外界笃定新能源商用车季即将迎来爆发期。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要加快新能源汽车在分时租赁、城市公交、出租汽车、场地用车等领域的应用,优化公共服务领域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推动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配送、港口作业等领域应用,为新能源货车通行提供便利。
咨询机构罗兰贝格预测,到 2030年中重卡纯电渗透率达25%以上,轻卡达30%以上。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创投高级合伙人宋春雨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新能源商用赛道无论在技术创新(新能源、自动驾驶)、产业大变革还是商业化等方面,都是长期且非常有战略价值的大赛道。”
“汽车新能源化是大势所趋,目前新能源乘用车赛道格局初定,留给产业资本和初创企业的窗口期基本消失了,而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较低,仍是蓝海”,有投资机构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9月,国内乘用车行业新能源渗透率更是首次突破30%,而新能源商用车同期渗透率达到8.2%,仍有非常大的上升空间。
“新能源商用车能‘火’,是因为这个经济账可以算得过来。”三一创投管理合伙人曹强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与乘用车不同,商用车作为营运车辆更要算经济账。新能源商用车购买成本比燃油车高,存在30%-50%的价差,特别是在以往油价相对较低、补能设施不完善等情况下,新能源商用车在单车成本和时间成本上都不占优势。
但如今在充电/换电设施逐渐完善、油价上涨以及路权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新能源商用车可以通过高频率、低成本的运营行为,降本提效,使得新能源商用车的运营成本仅为燃油车三分之一,冲抵单车成本较高的影响。
争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门票”?
也有机构或者企业将新能源商用车视为自动驾驶商业化的“入场券”。
“新能源商用赛道的投资逻辑是其与场景的深度结合程度。”投资过自动驾驶企业DeepWay的宋春雨认为,高速场景是一个强规则、交通参与者有限的相对封闭式场景,新能源车是实现智能化的最佳载体,高阶自动驾驶有望在高速场景率先落地。
“要实现自动驾驶商业化,第一步肯定是电动化,然后才是智能化,如果电动化的基础没做好,在与自动驾驶技术适配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曹强表示,电动化和智能化核心都在于解决成本问题,电动化解决的是使用环节的成本问题,智能化解决的是安全和司机成本问题。
此前,行猩科技CTO王清洲也曾就“自动驾驶卡车商业化还没真正跑通”的问题发表相关看法。
他解释,其中最大问题在于跳过卡车电动化,直接去做智能化。基于传统燃油车+变速箱的方案对系统的反应延迟性非常大,线性差。相比之下电动机的控制技术非常成熟,反应快,线性好,更容易实现稳定安全的控制系统。所以要先电动化,再自动驾驶。
拿到“入场券”后,自动驾驶与新能源商用车相互成就仍需经历两大阶段。
宋春雨认为,这个过程主要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5年左右的时间内,新能源商用车结合L2+辅助驾驶,大幅度提升经济性、降低司机劳动强度和舒适度,提升驾驶安全性,有利于大规模的车队管理;
第二个阶段是,5-10年甚至更远期,实现全无人的自动驾驶,颠覆性地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整个高速物流行业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另外、在更加封闭的限定场景,例如港口、矿山等,全无人驾驶有望在5年内实现大规模运营。
此前,也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自动驾驶商业化需依靠硬件、运营及生态才能落地。这也是小马智行会与三一集团、中外运弄“三方结盟”的原因,因为需要利用各方在自动驾驶技术、智能重卡开发量产及智慧物流领域的优势和资源,打通“技术+车辆+场景”的闭环。
续航、补能和智能化仍是行业痛点
如何让受众认可新技术,迅速普及产品,仍是摆在新能源商用车面前的一道难题。
“主要还是普及程度,虽然新能源商用车的市场渗透率在不断上升,但相比于乘用车30%的渗透率也有一定差距,而且作为新兴事物,其技术的稳定性仍未得到市场的长期验证,加之相对高昂的购车成本,导致许多购买群体仍在观望”,有车企的相关负责人透露,技术的可靠性只能通过产品大规模量产落地去逐渐取得消费者信任,而购车成本则是通过租赁服务平台或者普惠金融方案等方式降低构成门槛了。
《新能源商用车白皮书》也提出,新能源商用车用户诉求在短期内与传统燃油车仍有较大差异。其应用场景特点及新能源的技术和生态焦虑依然存在,商用车用户仍对新能源基础配套有强顾虑,需要完整的解决方案予以应对。
对此,广东省大湾区新能源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秘书长张瑞锋表示,新能源商用车要在大功率充电、快速换电和燃料电池商用车加氢站规划上提高布局。快速换电方面,一是组织开展电动汽车换电标准体系研究。二是推进动力电池尺寸、动力蓄电池箱标准化。三是强化换电安全要求。
同时,能源局推动主要应用领域形成统一的换电标准,提升换电模式的安全性、可靠性与经济性。 四是根据换电技术和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继续完善换电标准体系,加快推进换电电器接口、冷却接口、机械机构以及电池包外形规格尺寸等关键标准研制,促进换电设施的共享使用。
此外,新能源商用赛道相关场景需求的多样性也对相关参与者提出更高的要求。《新能源商用车白皮书》基于运距和载重量对新能源商用车细分市场进行划分,认为新能源在短期内将主要渗透六大轻卡场景和十大中重卡场景。
曹强进一步解释,新能源商用车应用范围广。如兼具家用与商用的轻卡等车型,对于智能座舱、智能化功能有一定需求。以运营运输为目的的中卡、重卡则要求有更高性价比及安全性。
每种车型根据不同使用场景进行相应改造,及时回应客户相关诉求。特别是后一种车型,很多都是大客户定制,需要洞悉大客户需求做出相应设计与改造。
出品:南都湾财社·科创工作室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陈培均
编辑:任先博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专题】湾区智能汽车产业生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