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下旬,海珠区吹响战“疫”集结号。面对疫情防控严峻复杂的形势,琶洲街道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响应号召,连续多日分批次奔赴抗疫一线,支援各街道、社区开展核酸检测、流调核查、封控管控、隔离劝返和服务群众等各项工作。
图:王兰带领队员上门为居民做核酸(右一为王兰)。
退役女兵冲锋“疫”线,保障四百居民需求,最关心三件事
“像我当战士时听到号角声一样,为民服务和冲锋在前是一种本能。”对于退伍军人王兰来说,疫情防控是她的第二个战场。
图:桂田江贝高风险区内,王兰带领琶洲街“应急处突队”前往第六网格片区(左一为王兰)
10月23日,接到应援任务的王兰带领琶洲街“应急处突预备队”进入高风险区——江海街道桂田村,承担起第六网格组第1、2小组四百多名居民信息摸排、生活保障、核酸检测等任务。
图:王兰上门给红码居家隔离人员贴封条。
记者了解到,在日常工作中,王兰最关心的主要有三件事:封控区内居民情绪是否稳定、队员们的防护措施是否周全、各项防疫规章制度是否执行到位?
图:王兰为被封控在快递站的工作人员派送物资。
为了能够随时应对突发事件,王兰放弃统一安排的住宿,睡在临时办公点,而折叠床上仅有的几件换洗衣物是她在封控区内的全部家当。
图:深夜,王兰和队员们在搬运政府为居民派发的保障物资。
“没有王队不能解决的问题。”冲锋在疫情防控第一线的王兰犹如“定海神针”,队员们表示,“只要有王队在,我们就安心。”
在突发任务面前,他是“冲锋第一人”
刘利春是琶洲街环监所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平日里话不多,工作时却有一种冲劲。
10月23日,海珠区江海街道桂田村受到疫情侵袭,琶洲街集合工作人员组成“应急处突队”,紧急驰援。
作为“应急处突队”的一员,在江海街桂田封控区的战疫场上,刘利春总是洋溢着无限热情和一往无前的“冲劲儿”,面对封控区临时性、突发性的任务,刘利春总是第一个站出来响应号召,“我可以,让我来吧”。
图:刘利春上门为居民扫码做核酸。
据了解,到江海街桂田封控区报到第一天,刘利春便主动接下隔离人员回归接收工作。因人员回归时间不定,不管凌晨还是半夜,只要有电话打来,就需要有工作人员赶到现场。
图:刘利春在搬运为居民派送的物资(左一为刘利春)
面对这样的任务,刘利春的手机从不关机,24小时保持联络通畅,保证将组织安排的任务落实到位。吃苦耐劳、冲锋在前,他在平凡岗位上散发不平凡的光芒。
数据支持精准到位,“抗疫巾帼”为疫情防控取得先机
疫情处置要“快”且“精准”,背后需要海量数据支撑。游美娴和刘家华是琶洲街道支援珠影十一网格数据组的组员,她们从到达网格当天就投入到异常紧张的数据整理和制表工作当中。虽然没有一线行动的艰辛,可她们的工作也丝毫不轻松。
图:网格数据组在进行数据整理和制表工作。
据了解,支援珠影的七个日夜,她们是队员中睡得最少的。面对海量数据,不仅需要精准分类、归集,对于一些前后矛盾的信息,还要多次通过电话沟通,与居委会的基础数据进行比对、核实,“晚上十一点之前没有收过工,与疫情赛跑就是要争分夺秒。”
在支援期间,即使两人先后因熬夜而身体疲乏,也依然轮流坚守岗位,整理归集住户数据信息近三千条,圆满完成数据组任务,为珠影抗疫写下琶洲巾帼的绚丽底色。
打工人“困”公司,吃饭成难题怎么办?
在琶州街道支援江海街桂田村的工作人员中,有位“智多星”。他是卢熙贤,其支援的第六网格第2小组负责的片区内多为公寓、产业园。
图:卢熙贤在做“扫码员”。
“这里住着许多外来打工人士和学生。”他在一开始对辖区的范围、户数、楼栋进行摸排时就留意到了这一特点,“而且这些群众在广州本地基本没有亲朋好友。”
图:卢熙贤帮其他组的网格员搬运政府发放的生活保障物资。
为了更好地服务这些“外来人口”,他建立了统一的生活保障群,并留心搜集一些富余出来的速食品等物资,送给那些被困在公司里无法开火做饭的年轻人。
图:卢熙贤和队员准备上门为居民做核酸(右一为卢熙贤)
同时,他还会在群内活跃气氛,缓解隔离人员的紧张感和焦虑感。有勇有谋的卢熙贤不仅善于思考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经常未雨绸缪,在不动声色之中,就悄悄就完成了任务。被大家称赞为工作小组内的“智多星”。
有儿童的家庭收到了“营养餐”
在“足不出户”这段时间里,江海街桂田村有幼童的家庭会在晚上收到麦俊斌派发的营养餐。
图:麦俊斌为孩子们送上营养餐。
麦俊斌在江海街桂田村第六网格组第2小组,主要负责全面后勤防疫保障工作。
图:麦俊斌在为居民搬运物资(左一为麦俊斌)。
白天的他忙得连轴转,既要上门给居民验核酸、实时跟进居民健康码状态,也要统筹发放政府保障物资、配送群众购买的快递,还要处理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转运密接人员等。
图:麦俊斌和队员们准备上门为居民做核酸(左一为麦俊斌)。
但只要心中有爱,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能战胜的。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他还特别留心哪家哪户有幼童,特地收集组里剩余的营养餐,在每晚空余时段派发给这些小朋友,深受孩子的喜爱。
他给核酸采样数据加“保险”
核酸检测是实现“动态清零”的技术支撑和重要措施,检测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此次琶洲街道支援江海街桂田村的行动,王邦全第一次踏上战疫场。第六网格组里,他负责梳理统计各楼栋小组采样数据的重任。
图:王邦全在和医护人员确认采样人员数量(蓝色隔离服为王邦全)。
这份工作有何难点?每次收管需要对接二十多位医护,因人员变动快、送样时间不确定、红码人数与日俱增,王邦全需要将每一栋楼、每一小组的采样管分类标注,并列出详细表格作为记录,保证第六网格组每天的采样人数、红码管数和底册对得上号,面对如此繁杂的工作,他每次都会自己先摸一遍底数再收管。
图:王邦全和队员整队出发,准备上门为居民派送物资(左一为王邦全)
据了解,小组多次遇到应收与实收管数不一致的情况,凭着他的沉着冷静,分析原因后最终找到遗漏的管子。王邦全的严谨细心像是给第六网格组的采样数据上了一份最安全的“保险”。
她甘愿做战疫场的“幕后红烛”
同是江海街桂田村的战疫场上,江贝高风险区有一位2021年新进的选调生——王汐如。在支援江海期间,她担任起整个第六网格组56人团队的内勤工作,大事小情无一纰漏,成为队长和同事们最信赖的大内勤。
图:王汐如在跟进12345热线工单,与居民电话沟通。
图:王汐如在统筹居民快递配送信息
图:王汐如在冒雨为同事和医护分饭。
无论是考勤订餐、物资保障,还是数据处理、应急处突,抑或是网格内1500多名居民求医问药、12345投诉与求助……种种繁琐、紧急的情况她都能沉着应对,有条不紊,在外冲锋的伙伴们可以放心地把“家”中一切交给她。
图:王汐如为了能够最快速熟悉网格情况,实地考察后在地图上标画。
记者了解到,在此之前,王汐如刚参加完沙园街沙园新村封控区的疫情防控工作。在获悉江海街亟需支援后,她再一次投身抗疫一线,用红烛精神点亮“疫”散花开之路。
采写:南都-奥一新闻记者 管玉慧
通讯员:王晓冬
编辑:管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