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方式和节奏的变化,使得我国的胰腺癌发病率正在逐渐向欧美国家接近。而且,胰腺癌病死率高堪称癌王,在总体发病率尚不能进入前十的情况下,其病死率却一路攀升到了当前第七位。早期无症状,出现症状后又往往是中晚期,治疗干预的方法耗费巨大医疗成本,且效果一般。如何通过医疗手段将治疗效果更好的早期胰腺癌筛查出来,一直是医疗领域关注且工作的重点。
南都记者从日前召开的“2022年华南国际胰腺精准诊治高峰论暨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年会暨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胰微创分会第二届换届大会”上获悉,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副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主任陈汝福教授团队正在积极开发和查找胰腺癌早期肿瘤标志物,以期将乳腺癌诊断提前、再提前,提升胰腺癌患者的生存期和生存质量。
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勇副院长、陈汝福副院长、王劲松、王俊江、廖宁、吴泽宇与金浩生等教授进行了基地讲师授证仪式
广东省人民医院李勇副院长与陈汝福副院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一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省级培训基地授牌仪式
据悉,本次大会由广东省医师协会及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主办,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及华南胰腺微创联盟承办,是胰腺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的全国性盛会。会议邀请了国内外胰腺疾病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进行学术报告和学术交流,同时举办胰腺癌、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急慢性胰腺炎的综合诊治探讨、胰腺微创手术技术、胰腺放化疗及个体化精准诊疗的前沿分享、肝胆胰手术视频大赛及学术辩论赛等活动。会议同期举行了广东省人民医院普外科获得国家卫健委外科基础技能提升项目培训基地的授牌启动、广东省人民医院肝胆胰精准诊治中心成立仪式、广东省医师协会胰腺病专业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工作组成立大会及广东省基层医药学会肝胆胰微创分会换届大会等活动。
线上+线下相结合
万人参与这一胰腺肿瘤盛会
本次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分享的“构建精准肝胆外科范式”的分享,李敏(美国)教授分享了胰腺癌新辅助化疗的最新研究进展。虞先濬教授及金钢教授分别带来了“胰腺肿瘤外科:外科学遇见肿瘤学-拥抱精准走向卓越”及“胰腺癌最佳新辅助治疗策略”的精彩学术演讲,陈汝福教授分享了“不同分期胰腺癌的个体化诊治”的广州经验。此外,美国郑雷教授、著名肝胆胰专家殷晓煜、吴河水、翁山耕、钟小生、林青、许丽霞、樊健教授也从胰腺癌的诊治热点与难点、微创手术技巧、免疫治疗等不同层面进行最新成果分享。
大会主席董家鸿院士分享构建精准肝胆外科范式
会议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线下有来自省内外胰腺专业同道及专家200余人参加了此次会议,大会的内容紧跟胰腺疾病研究热点,学术氛围浓厚,因疫情无法线下出席的同行踊跃参与,线上同时观看达2500余人,访问达1万余人次。
正努力开发早诊标志物提升早癌检出率
陈汝福教授告诉南都记者,根据国家肿瘤中心的最新监测数据显示,当前我国胰腺癌的总发病逐年提升,最新发病率已超过7/10万,在上海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发病率则达到了13/10万,接近欧美国家的发病率。总体发病率并不如肺癌、乳腺癌等癌症高,但其病死率正在不断提升,因为总患病人群的增多,其病死率已经上升到了第七位。“业内预估,再过一段时间,其病死率将上升到第二位”。
大会执行主席陈汝福教授
陈汝福教授分享不同分期胰腺癌的个体化诊治--的广州经验
除了发病率、病死率的不断提升外,中晚期癌症检出率高,合并糖尿症比例高的特点也非常明显。在目前影像检查手段不断提升的情况下,其中晚期检出率依然高达70%左右。“面对有着癌王之称的中晚期胰腺癌,虽然在临床端的技术进步也很突出,但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依然极低。以前,胰腺癌两年生存率都极低,目前的技术进步,则提升了两年生存率,但要更长远的生存办法却依然不多,全球范围都是这样。”陈汝福教授坦言,早期胰腺癌的检出率太低是一个关键性原因,Ia期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可以超过90%以上,但临床上发现的Ia期患者却少之又少。
目前,他所在的临床科研团队正在加紧对一些生物标记物开展研究,以期更精准、更快速的诊断出早期胰腺癌。“相关研究业已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已发现的特定标记物灵敏度已提升200倍以上。”
据悉,广东省人民医院胰腺中心团队正力求推行规范化、精准化、个体化、流程化治疗,并构建了不同类型和不同分期胰腺癌的个体化综合诊疗体系。系列成果《胰腺癌个体化精准诊疗体系的建立与推广应用》荣获2021年广东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同时,努力将优质肝胆胰微创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推广相关微创技术,培育肝胆胰人才,牵头成立了华南胰腺微创联盟,进一步推动胰腺癌的个体化精准诊疗迈向新的高度。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靳婷
编辑:王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