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谈中阿峰会成功举行:传承历史友好,增进尊重互信

南都N视频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2-12-12 09:19

12月7日至10日,习近平主席赴沙特利雅得出席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首届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并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

此次中阿峰会决定全力构建面向新时代的中阿命运共同体,并制定《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作为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和落实《中阿全面合作规划纲要》的第一步,未来3到5年,中方将携手阿方推进“八大共同行动”,涵盖支持发展、粮食安全、卫生健康、绿色创新、能源安全、文明对话、青年成才、安全稳定等8个领域,诠释着双方传承历史友好、深化战略合作的决心与行动。

12月10日,多名来自阿拉伯国家的中国问题专家用亲身经历告诉南都、N视频记者,近年来,阿中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如今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中阿峰会的成功举行,将进一步增进双方互信和尊重,为双方未来的繁荣前景添砖加瓦。

pic_1211960

12月7日,多国国旗飘扬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街头。新华社发

对能源的重视推动了更深层次的贸易交流

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历史交往的主旋律。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面临相似的历史机遇和挑战,更加需要传承历史友好,深化战略合作。埃及贝尼苏韦夫大学政治学教授纳迪娅·希勒米(Nadia Helmy)向南都记者表示,峰会的举行,代表着阿中关系发展实现巨大飞跃,具有政治、经济方面的诸多重要意义。

微信图片_20221211183847.jpg

纳迪娅·希勒米(Nadia Helmy)

希勒米指出,此次峰会举办的时机,正值国际单极秩序走向崩溃,向多极世界过渡的关键时期。峰会为双方关系制定了制度框架,并通过该框架勾画了阿中合作的机制和目标,有助于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层面的关系发展。

“特别是在数字技术、可再生能源、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创业项目领域,双方有很多前途无限的联合投资机会。中国相关的发展经验,对阿方也十分重要。”希勒米说道。

阿联酋阿布扎比执行局主席前战略顾问、香港大学亚洲全球研究所研究员李思瑞(Ebrahim Hashem)对此表示赞同。“双方都致力于构建多极化世界秩序。我注意到,一个中国原则和巴勒斯坦问题均被提及。”

Ebrahim Hashem (original).jpg

李思瑞(Ebrahim Hashem)

“毫无疑问,阿中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合作,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占据本次峰会的重要位置。”沙特阿拉伯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主席叶海亚·马哈茂德·本·朱奈德(Yahya Mahmoud Bin Junaid)告诉南都记者,在本次峰会中,可以看到阿中双方在合作与协调方面的转变。

希勒米留意到,中国与阿拉伯国家之间的合作已扩展到数字技术、可再生能源项目、旅游和航空航天领域。“焦点之一在于,中国将继续从海合会国家持续大量进口原油,扩大进口液化天然气,加强油气上游开发、工程服务、储运炼化合作。充分利用上海石油天然气交易中心平台,开展油气贸易人民币结算。”

阿拉伯国家是世界最重要的油气产区,而中国是世界最大石油进口国。2021年,中国从阿拉伯国家进口的原油总量达2.6亿吨,占原油进口总量的近52%。“沙特延布炼厂、迪拜Hassyan清洁煤电站等一系列项目表明,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尤其是海湾阿拉伯国家之间有着重要的能源联系。”李思瑞向南都记者表示。

“能源领域的合作对双方都很重要”,叶海亚补充道,“尤其是在全球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发展趋势相当明显的情况下,双方对能源的重视推动了更深层次的贸易交流。”

南都记者留意到,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上提出的中阿务实合作“八大共同行动”中指出,中方愿同阿方共建中阿清洁能源合作中心,支持中国能源企业和金融机构在阿国参与总装机容量超过500万千瓦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同阿方开展能源科技研发合作,加强能源政策协调,推动建立公平公正、均衡普惠的全球能源治理体系。

学习中文在阿拉伯国家已成常态

李思瑞告诉南都记者,阿拉伯人民对中国的看法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与双方政府的努力分不开。

“阿拉伯人民对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态度是积极的。阿拉伯人民对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越来越感兴趣,很多人都在努力学习中文。中文被不断引入校园当中,在阿拉伯国家儿童和青少年之间,学习中文已经成为常态。”李思瑞表示。

微信图片_20221211110239.jpg

2022年7月20日,在沙特首都利雅得,21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沙特赛区冠军艾哈迈德·苏曼在决赛中演讲。新华社发

希勒米留意到,阿中各国恪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其中包括相互尊重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原则,不在国际关系中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尊重睦邻友好原则,不干涉别国内政。她说,中国的复兴,靠的不是殖民和掠夺他国,也不热衷于将自己的发展模式、文化、制度和标准强加于人。中国的复兴走的是一条平衡之路,既从传统思想和实践探索中汲取营养,也学习借鉴他国,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经验。

“阿拉伯人民普遍相信中国的发展经验,不会因中国的复兴而颤抖,因为中国在许多方面提供了帮助,不仅帮助这些国家走上发展之路,更保护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传统。”希勒米说道。

李思瑞指出,阿中关系并非从双方建交才开始。阿中之间的关系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双方人民正在重新发现这些联系,并以相互尊重和钦佩的态度看待这段历史。”

2004年1月30日,中国和阿盟共同宣布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在李思瑞看来,18年来,阿中双方通过论坛进行的对话加强互利互惠合作,阿拉伯人民与中国人民得以建立信任关系。“当前,双方可以进一步深化和拓宽战略对接,助力双方继续发展,并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和更加公平的体系发展。”

叶海亚也肯定了中阿合作论坛为深化双方关系作出的重要贡献。放眼未来,他表示,“可以肯定的是,双方合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且合作程度明显加深,恢复了中国与阿拉伯国家历史关系的深度。”

中阿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战略伙伴关系牢不可破。

在希勒米看来,共建“一带一路”全面带动了阿中关系发展。双方把共建“一带一路”同地区实际结合起来,把集体行动同双边合作结合起来,把促进发展同维护和平结合起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共建“一带一路”落地之处呈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面貌。

“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也迈上了新台阶。双方在合作中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希勒米说道。

南都记者了解到,中阿双方也在高新合作方面取得向上突破。在中阿科技伙伴计划框架下,双方共同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充分利用中国技术优势,发挥高新技术驱动作用。在人文交流方面,中阿在教育、文化、卫生和广播影视等领域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合作,扩大了人文交流,深化了相互理解。

阿中经济发展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叶海亚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阿中合作的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倡议证实了其独创性,以及它在拉进中国与包括阿拉伯半岛在内的线路所经国家方面的作用。”

微信图片_20221211183953.png

叶海亚·马哈茂德·本·朱奈德(Yahya Mahmoud Bin Junaid)

阿拉伯国家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地带,是历史上丝路文明的重要参与者,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中国已同20个阿拉伯国家及阿盟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双方在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实施200多个大型合作项目,合作成果惠及双方近20亿人民。李思瑞对此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国际合作的新模式,不仅有利于沿线各国贸易投资,也有利于促进区域乃至全球互联互通。

外交部在中阿峰会召开前夕发布的《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中提到,中国将本着合作共赢原则,继续同阿拉伯国家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对接双方发展战略,发挥各自优势和潜能,拓展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投融资、高新领域等各领域务实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和发展,让合作成果更多惠及双方人民。

希勒米表示,包括埃及“2030愿景”、约旦“2025愿景”等,中国的相关举措与阿方各国内部经济趋势、政府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有机结合。

正如《首届中阿峰会利雅得宣言》中指出,中阿双方一致同意,共同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为双方合作和发展提供广阔机遇,努力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与各阿拉伯国家发展愿景相对接,实现互利共赢。

希勒米注意到,在本次峰会中,中国一贯遵循不干涉内政原则,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相互尊重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原则。“沙特方面考虑到,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的实现需要中国技术的帮助。在航空航天、数字经济、和平利用核能等新领域,沙特也在谋求与中国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和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就战略目标进行重要对话和深入讨论,将有助于调整他们的愿景,并提供更好的机会,在双方关系中发现互补性。此外,在如何构建多极化世界秩序等问题上,仍需要双方不断的沟通和交流。”李思瑞称,峰会的成功举行将进一步促进双方不断上升的互信,有助于双方就各自的战略目标以及未来如何互相帮助实现这些目标建立共识。

希勒米表示,本次中阿峰会由沙特阿拉伯主办,是阿拉伯国家与中国的战略伙伴关系一个重要而特殊的开端。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的成功举行表明,阿中经济发展合作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叶海亚对此表示认同。他指出,“经济、社会和文化多样性将成为阿拉伯人民和中国人民之间加强友好和加深理解的关键。阿中合作将给双方人民带来巨大福祉。此次峰会的成功将促使它继续举行,各国将寻求以更全面的方式从中受益,并突出它作为促进世界繁荣的和平组织功能。”

李思瑞强调,本届中阿峰会将进一步增进双方互信和尊重,为双方未来的繁荣前景添砖加瓦。“双方都有着古老而自豪的文明,希望在国际舞台上受到公平尊重的对待。双方都理解并认识到,如果不同的文化和文明以尊重和宽容的态度对待彼此,世界将会变得更加丰富、安全民主公平和多样化。”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何嘉慧 翁安琪

编辑:张亚莉,向雪妮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即时全球连线
即时看天下

南都N视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