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疫情的发展,涌现出许多新词汇。无论是与疫苗和药品相关的专业词汇,还是网友“苦中作乐”的谐音梗,都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下疫情发展,更快地应对病毒变化,做好个人防护。
吸入式疫苗可做加强针,
国内目前获批两种口服药
随着新冠疫苗形态的发展,吸入式疫苗已在各地开放接种,与常见疫苗针剂的给药方式不同,吸入式疫苗是通过口腔吸入,经呼吸道抵达肺部,理论上可以诱导产生黏膜免疫,在呼吸道层面起到抑制病毒定植、繁殖的作用。按照规定,吸入式疫苗适用于18岁以上人群进行加强免疫,如果前面接种了两剂灭活疫苗,或是康希诺的一剂基础免疫,就可以选择吸入式疫苗作为“加强针”。
说到“加强针”,就不得不提到最近第二剂次加强免疫,国务院12月14日提出现阶段可在第一剂次加强免疫接种基础上,在感染高风险人群、60岁以上老年人群、具有较严重基础性疾病人群和免疫力低下人群中开展第二剂次加强免疫接种。
除了防感染的疫苗,抗新冠口服药近期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视野。据悉,国内目前获批的新冠小分子口服药主要是辉瑞的Paxlovid和真实生物的阿兹夫定。辉瑞Paxlovid主要用于治疗住院风险最高的轻度和中度新冠患者,阿兹夫定是我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治疗新冠肺炎的小分子口服药。
抗阳梗不断,专家怎么说?
关于疫情的网络热梗是大家感知疫情现状的来源之一,然而这些梗到底什么意思?是否科学?来听听专家怎么说。
近日,有不少网友认为北方等地传播较广的毒株相对于南方等地的毒株所引起的症状更加严重,并以“北强南弱”来概括此感受。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该说法没有依据,广州、重庆等地主要是BA.5.2,北京、保定等地主要是BF.7,BF.7是在BA.5.2基础上的突变株,总体来看,两种毒株没有明显差异。
随着病毒传播面越来越大,不少人认为早晚都要阳,所以抱着“不如早点阳”的心态,从而对个人防护措施有所松懈,甚至追求主动感染。钟南山表示“不如早点阳”这种说法并不科学,密集型感染有可能导致新的变异株出现;另外,感染的时间越晚,估计感染后出现“辛苦”症状的机会越来越少。
“再多十天半个月,满大街就是神雕侠侣了”,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当中的人物亦被造梗——首次呈阳确诊的人为“杨过”(阳过)、康复者为“杨康”(阳康),再度感染的人为“王重阳”。钟南山表示,现阶段奥密克戎毒株感染不可怕,绝大多数可在7-10天完全恢复,他也认同“感染过一次新冠,等于打了一次疫苗,获得了更强免疫”,另有丹麦研究数据可佐证该说法。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采写:王一雪
设计:张许君
编辑:王一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