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三体》《流浪地球》!读书大V领读刘慈欣经典科幻作品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即时
原创2023-02-14 21:01

“虫子从来就没有被真正地战胜过!”2月14日晚,电视剧《三体》迎来大结局。面对携带高科技从宇宙奔袭而来的外星舰队,地球人类没有坐以待毙。

作为“中国科幻第一IP”、刘慈欣同名系列小说的荧屏首秀,剧版《三体》以“抠书”般的高还原度、主角团的“对味”选角和精湛演技,征服了一众科幻爱好者。而在今年春节,同样改编自刘慈欣作品的《流浪地球2》成为院线电影爆款,目前累计票房已近37亿元,跻身中国影史票房前十。

从数年前科幻圈的“刘慈欣热”,到如今产业助推之下的“全民科幻潮”,刘慈欣的科幻文学究竟有怎样的特殊魅力?《三体》《流浪地球》之外,还有哪些值得一再品读的华语科幻作品?为什么这个时代的我们需要读科幻?剧版《三体》收官之际,南都记者采访了知名作家、微博阅读领域大V博主@安迪斯晨风(安晓良)。他说,很多我们曾以为是科幻的事物,如今正在成为现实,而科幻作品是一道从现实通往未来的纽带,带给读者超脱尘世的奇想和关于人类命运的深思。

WX20230214-152945@2x.png

安迪斯晨风(安晓良)。

【对话安迪斯晨风】

南都:你在十几年前就评介过刘慈欣的作品,还列过一份流传很广的“刘慈欣小说推荐榜单”,为什么他的作品对你如此有吸引力?整体上看,刘慈欣的创作呈现出怎样的特征?

安迪斯晨风:我是在2000年前后,上高中的时候,第一次从《科幻世界》接触到了刘慈欣小说。他不仅有十分丰富的想象力,更能将这些想象化为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让人感觉他笔下的幻想世界是真实可信的,有一种“直面奇观”的震撼力。我当时就被震撼得无以言表。

刘慈欣的小说,除了一些小品文,可以非常粗略地划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从一个科幻假想出发,描写宇宙的宏大和神奇、科学的不可思议以及在较大时间尺度上的文明发展史。科幻小说被称作是“点子文学”,这一类型其实就是一个“点子”的扩展和演绎。如“大艺术系列”三部曲《梦之海》《欢乐颂》《诗云》、讲述外星硅基文明史的《山》、讲述恐龙和蚂蚁共生文明的《白垩纪往事》等。长篇小说《球状闪电》也可以划分到这一类别。

第二种是从现实出发,讲述未来社会发展趋向,或针砭时弊的作品。如以普通人视角讲述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国太阳》、把山村教育和宇宙星空连接起来的《乡村教师》、想象未来社会终极形态的《赡养人类》和《镜子》等。

第三种是把以上两种类型结合到一起,既有幻想的宏大与浪漫,又兼具现实的坚实和厚度。这个类型自然是以《三体》三部曲为代表,而刘慈欣早期小说《全频带阻塞干扰》和《超新星纪元》可以看作《三体》中一些“点子”的雏形。

南都:《三体》系列小说,展现了怎样的美学特质?

安迪斯晨风:我一直认为,科幻小说美学的本质是“惊奇感”,由科学理论出发,通过一个个神奇“点子”和现实的交互,以宏大浪漫的奇观、超越现实的奇迹、出人意料的反转,带给读者美妙的阅读感受。

《三体》系列恰恰是这种不断带给我惊奇感、悬疑感和神秘感的作品。汪淼眼前出现“幽灵倒计时”的恐惧、叶文洁初入红岸基地时的惶恐、四位面壁者与破壁人的博弈、罗辑最后时刻的绝地反击、“四维碎片”的神奇、“三个童话”的影射解读……当然,还有从头到尾存在的对地球和人类文明命运的担忧。小说中几乎每一次重要的剧情转折处,都会出现让读者始料未及却又在情理之中的故事,让我充满好奇心。

《三体》还有一个特点是信息密度极大,尤其是在第二部《黑暗森林》和第三部《死神永生》中,大量能撑起一本书的“点子”铺天盖地般砸来,让人目不暇接!

WX20230214-152816@2x.png

南都:你个人最喜欢,或者反复品读的是《三体》原著中的哪些段落,为什么?

安迪斯晨风:有很多喜欢的段落,总体来说更偏爱距离现实比较远的想象环节。如第一部中的“三体游戏”、人列计算机,第二部中的思想钢印、水滴降临,第三部中的“只送大脑”“三个童话”等。

要说最喜欢的,还是歌者文明出现的时候。这是一个和以往的小说、影视作品中的“外星人”完全不同的形象,它毁灭太阳系时,如此冷漠和漫不经心,把整个系列故事的惊奇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南都:今年春节前后,电视剧《三体》和电影《流浪地球2》相继与观众见面,两个作品中都有“4光年的星际远航”设定,但航行的目标正相反,在网上成了一个有趣的话题。还有读者注意到,“丁仪”这个人物在刘慈欣的多部作品中都曾出现,但具体人设似乎不完全相同。你怎么理解这种设定上的“互见”或“勾连”?

安迪斯晨风:首先,刘慈欣不同小说中的“丁仪”并不是同一个人,比如说《朝闻道》里上了真理祭坛的“丁仪”,显然不是《球状闪电》中发现宏电子的那个人。“他”四处串门,很可能是因为刘慈欣懒得给笔下的角色取名——据说“丁仪”最早叫“丁一”,也就是最少笔画的姓加上最少笔画的人名,后来被编辑改成了“丁仪”。这也表明,“丁仪”只是一个符号,一个作者心中“理想的科学家”形象。不过《球状闪电》和《三体》系列中的“丁仪”确实是同一个人。

“4光年”这个设定多次出现就很好理解了,因为离太阳系最近的一颗恒星,确实就是大约4.2光年外的比邻星(半人马座α星三星系统中的第三颗星)。从逻辑上讲,如果有一天地球需要找最近的恒星落脚,肯定首先要考虑比邻星;而生活在半人马座三星系统中的三体人想要稳定的生存空间,必然也会优先考虑最近的地球。只不过大刘写《流浪地球》在前,那时候他还没有把距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统设定成地狱一般的三体系统,而《三体》的设定中也不存在太阳氦闪,所以才出现了两个文明“相向而行”的情况。

南都:科幻影视剧的成功,为科幻文学吸引了大批关注者。你认为普通人为什么要读科幻?

安迪斯晨风:在我国,科幻曾经长期被归入儿童文学,但实际上,它是适合所有年龄的人看的。尤其在当下,很多我们曾以为是科幻的东西正在成为现实,比如超级病毒的全球大流行、基因编辑技术走向实用、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等。科幻是联系现实和未来的一道纽带,让人思考自己和整个社会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从而提前开始做好物质和心理准备。

对我个人来说,科幻还是一种造梦的工具,可以让我暂时告别庸常的生活,跟随着创作者展开想象,让自己在一个充满惊奇的世界里遨游,获得超脱尘世的愉悦感。

南都:除了刘慈欣、王晋康、何夕、韩松等众人皆知的华语科幻名家,对第一次接触科幻文学的读者来说,还有哪些值得推荐的新人新作?

安迪斯晨风:可以推荐几个比较新的作品。

天瑞说符的《我们生活在南京》:一个中学生无意中通过电波联络上二十多年后的女孩,却得知人类文明已经灭亡,他们决定一起努力,拯救人类。这是一部足以媲美安迪威尔《挽救计划》的硬科幻佳作,有大量关于科学技术的硬核描写,“来自两个世界的人相互信任、相互配合拯救世界”的核心主题也颇为相似,但比《挽救计划》更具青春少年气息。

严曦的《造神年代》:与其说是科幻小说,不如说是对极近未来的预言。故事就发生在触手可及的2040年代,一个名叫朱越的普通人无意间唤醒了恐怖的AI巨兽“万国宝”,而在地球的另一端,另一巨兽“谷歌”比它苏醒得更早,一场人工智能的超级大战就此展开,最后的结局耐人寻味。书中充满了各式各样让人半懂不懂的科技细节,各种科幻“点子”铺天盖地砸下来,让人猝不及防。

群星观测的《寄生之子》:只看开头,会以为是一个童话风格的软科幻单元剧,讲述一群可爱的外星人在人类城市中的故事,但是读得越多,越会发现这个故事深不可测。作者在小故事中不动声色地铺设了许多伏笔,到了200章左右,所有伏笔汇聚勾连,引出一段非常“热血漫”的大高潮。接下来,又扒开层层内幕,展露出核心设定,让人有种从高维俯瞰世界的快感。

此外还有七月的《小镇奇谈》《群星》等,也值得一看。

采写:南都记者 侯婧婧

编辑:梁子珊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