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年春节后,广东省、佛山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紧锣密鼓地召开,持续释放出“制造业当家”的强信号,吹响高质量发展的新号角。
2023年佛山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坚定不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业当家,补科创短板,佛山今年有哪些新发力点?南都记者独家对话中共佛山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穆向民。
经过近年的深入调研和对政府工作报告的认真研读,穆向民认为,佛山在以制造业当家发力实体经济领域展现出很强的前沿性和前瞻性,佛山正打造创新协同的新型企业关系,迈入从传统制造向高端制造业创新城市的发展新阶段。
谈报告亮点
2022年,佛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761.8亿元,全年出让工业用地1.45万亩,居全省第一。384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占比达40.7%。
今年,佛山进一步提出要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和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等发展目标。以及以统一品牌推出形式多样的“佛山家”应用场景,擦亮“有家就有佛山造”名片,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比例达55%等等具体发展目标。
目标从“佛山造”到“佛山家”,从“佛山制造”到“佛山智造”。
南都: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在佛山制造业和实体经济方面,部署详细铺排具体,有延续也有创新。这些发力点有哪些新特点和新亮点?
穆向民:今年佛山政府工作报告亮点非常多,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超前布局,抢占先机。体现了佛山抢占产业、城市等创新发展的新领域、新赛道的前瞻意识。比如报告提出要前瞻布局绿色氢能、循环经济、显示装备、基因治疗等未来产业;以及加快建设5G基站、充电桩、加氢站等“新基建”项目,谋划推进智能市政、智慧社区等“新城建”项目,佛山开始奋力走向新城建、新基建的新领域,是根本性的转型和提升。再比如报告提出,瞄准龙头项目、关键项目、专精特新优质项目,积极开展驻点招商、靶向招商、链主招商、以商引商,以及全力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等方面。这些都体现了佛山从传统制造走向高端制造业创新城市的前瞻意识。
第二是创新主体,一流企业。这一思路体现了佛山创新发展的务实性,有利于在当前经济形势下,激活企业的市场活力与创新活力。佛山正在打造一种新的协同关系——国有企业、龙头企业与民营制造企业之间的协同关系。二者不再互相竞争,你进我退,而是分工细化、职能强化、创新协同的新型企业关系。
第三是发挥特色,创新消费。佛山提出实施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八大行动,积极拓展消费新场景,培育发展定制消费、时尚消费、体验消费,大力发展首店经济等。这些创造消费、创新消费的形式,既能够提升促进制造业的市场空间,同时也是我们制造业未来发力的新方向。
谈科创短板
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2023年佛山政府工作报告也将科技创新和人才高度放在一个重点的发展目标中统筹推进。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创新高地,以及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万家等多个具体的目标。
南都:结合制造业当家,佛山科技创新目前存在的短板或者亟待突破的问题在哪里?
穆向民:随着佛山产业转型升级以及迈入万亿经济城市后,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处于发展新阶段。既然是新阶段,那么也就对佛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无论是与省内的广州、深圳、东莞三个超万亿城市,还是与省外的苏州、无锡等城市相比,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一直是我们的短板,这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衡量科技投入的关键指标R&D来看,佛山R&D投入强度不足3%。远低于深圳的5.46%,在7个城市中排名最后,还低于广东3.14%的全省水平。
第二,从科技产出质量来讲,佛山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排名最后,远低于深圳和苏州的水平,也低于东莞、无锡等同类地级市,表明佛山科技产出质量并不强。
第三,创新要素集聚度不够高,创新引领发展成效仍不显著。特别是新兴产业领域科技龙头企业缺乏,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偏小、创新带动力不足。
第四,高端科技基础设施欠缺。缺乏大科学装置和国家级高水平研发平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高水平理工类大学等;由于专业人员和服务机构不足,购置的许多科学装置和设备缺乏后期管理和维护。
对此,佛山要建设科技创新高地,必须自我审视,对标先进城市查找自身不足,着力补足短板,勇于自我革命,全方位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南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给我们支了哪些招?
穆向民:我们看到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里,面对这些问题都有较具创新性的措施,努力在未来发展中补短板。为此我们可以做四个方面的思考。
一是“破立降”助推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主体积极性。特别是营造一流科技营商环境,着力引才聚才留才。
二是全面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构建产业创新协同网络。要积极承接其他湾区城市的创新资源外溢,引导创新要素流入佛山;积极开展与横琴、前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交流,以技术合同、柔性用才等方式助力科技创新。
三是以链长制对接创新资源,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通过链长制聚合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系统梳理佛山各个产业链的关键核心技术需求清单,建立企业创新瓶颈问题需求库、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库,鼓励企业与科研单位开展产学研合作,激励科研人员参与技术攻关,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推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学会等成立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技术合作平台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形成“产业公地”,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佛山”。
四是以“一区一园一城”为引领,建设创新型产业集群。以“一区一园一城”建设为抓手,打造珠江西岸创新中心。以市级招商大平台为牵引,统筹全市招商资源、创新资源,按照园区发展定位的不同,分类有序将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企业、高层次人才、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要素引入不同创新平台;以佛北战新产业园、佛中人才创新灯塔产业园、三龙湾科技城等大型创新平台为载体,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创新型产业,加快推进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等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人才集聚效应,支持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开展基础性研究,加强产业技术积累和储备,推动形成“平台+产业+人才”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统筹:何惠文 路漫漫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实习生 范堃瑜 陈燕玲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编辑:路漫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