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涉食安问题被点名的温氏乳业:IPO或面临更严格监管审查

南方都市报APP • 商业消费
原创2023-02-15 14:22

温氏乳业产品近期被检出不合格。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此前报道,近期广州市市场监督局公布的一次抽检公告中,温氏乳业1批次产品(规格型号:250ml/瓶,生产日期2022/4/29)被抽检出菌落总数项目不合格。当时,温氏股份方面回应称,相关产品不合格后,已做下架、检查和排查等措施。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这厢温氏乳业产品不合格消息持续发酵,那厢该公司资本化布局再度被关注。自2020年11月温氏股份拟拆分温氏乳业上市的消息披露后,截至目前,该公司仍处于“筹划阶段”。2月13日,南都湾财社记者就温氏乳业独立上市进展,向温氏股份方面进行采访了解,但对方未就此情况进行回复。

作为一家背靠养殖龙头的区域乳企,业界看来,其上市后更多会募集资金做大品牌规模,不过以温氏乳业为代表的区域乳企,其与大型乳企相比并无突出优势,因此即使成功上市,或会出现估值缩水情况。

涉食品安全问题

屡次被通报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了解,此前温氏乳业就因数次产品被检出不合格而被通报。

早在2009年,温氏乳业被查出旗下奶粉、乳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不达标;2013年,其鲜牛奶产品被检出菌落总数超标。

2019年,温氏乳业旗下子公司“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因生产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产品,被监管部门处罚5万元;2020年,温氏乳业旗下子公司“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同样因鲜牛奶的“菌落总数项目不合格”,被肇庆市鼎湖区市场监督管理立案调查。

去年6月,因纯牛奶中的非脂乳固体含量不达标,温氏乳业被广州市监管局通告,并被监管部门罚没款2.744万元。

从上述被通报情况以及新近发生的产品不合格来看,温氏乳业出现较多的产品问题是“菌落总数”项目,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主要用来评价食品清洁度,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

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解释,温氏乳业主要产品是低温巴氏奶(俗称鲜奶),其经过75至80摄氏度的杀菌后,是可以把生牛乳中的细菌和芽孢杀死的,但是理论上说,生乳中的细菌和芽孢如果超量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杀灭不干净的情况。

“其实,现在部分乳企在处理生牛乳时,首先会进行膜过滤,滤掉部分细菌,然后再进行75至80摄氏度的杀毒,理论上说,细菌基本上可以全被杀灭的。”宋亮说。

分拆上市传言三年

仍在“筹备”

在近期产品被通报不合格同时,温氏乳业拟独立上市的情况再度受到各界关注。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早前报道,2020年11月,温氏股份启动拟拆分温氏乳业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根据当时公告显示,温氏乳业的股权结构上,温氏股份持有78%的股权,温氏股份关联方广东筠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持有15%股权,温氏乳业员工持股平台珠海横琴筠利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持有7%股份。

南都湾财社记者查阅A股拆分上市相关规定时了解到,上市公司董监高及关联方,持有拟分拆子公司股份,合计不得超过子公司分拆上市前总股本的10%。启动上市之初时,温氏股东之一的广东筠诚投资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其实控人温均生持股比例达到72.48%,稀释至温氏乳业后,持股比例为10.87%,公开资料显示,温均生为温氏股份监事会主席,同时为温氏股份股东之一,这已超过分拆上市的“红线”。

对此,温氏股份对温氏乳业启动了一系列的改制,并在2021年完成战略投资者引入和股改工作。南都湾财社记者通过天眼查留意到,2021年2月19日,温氏乳业通过股权融资引入了百果园投资、铭耀资本、与君资本及广东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等,不过持股比例均未披露。

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引入战略投资者及股权改制后,温氏乳业IPO之路几乎停滞再无进展,2022年2月,温氏股份在一次投资者关系互动中表示,筹备乳业子公司拟分拆上市事项正有条不紊地推进,但该公司也表示“分拆事项尚处于筹划阶段”。

针对现阶段上市进展等情况,南都湾财社记者2月13日将相关问题,向温氏股份方面进行采访了解,不过截至发稿前,对方未就上市等问题进行回复。 

财报数据基本合格

市场规模有待提升

温氏乳业上市推进迟缓同时,其规模增幅也未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

公开资料显示,温氏乳业成立于2000年,其主要业务是进行原奶、成品奶等销售,成品奶方面为“温氏牧场”“鲜之外”等品牌;原料奶业务方面,除了生产自用外,还会给卡士酸奶等品牌进行销售。

南都湾财社记者翻阅温氏股份2015年至2021年、2022年上半年财报了解到,温氏乳业的相关销售业绩在财报中也有所体现,总体而言,这7年半时间内,温氏乳业发展速度“中规中矩”。

2015至2017年,温氏乳业以销售收入为披露口径时,温氏乳业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20.9%;2018年至2021年以营业收入为统计口径时,其年平均复合增长率为18.52%。另外,温氏乳业在2018年和2019年披露净利润分别为亏损852万元和盈利5177万元后,就再无净利润数据流出。

与此同时,7年半时间内,温氏乳业的奶牛规模在2016年的2.08万头,增长至2022年上半年的2.7万头。

1676439610440.jpg

温氏乳业2015至2021,及2022上半年部分财务数据

南都湾财社记者对比后注意到,从最近三年的营收增速来看,温氏乳业的增速不算太快,例如2020年度和2021年度,该公司营收增幅分别是15.38%和25%,同样是区域乳企且正在筹划上市的菊乐股份,2020年度和2021年度的营收增速为19.78%和43%。

从市场规模来看,以广东本土上市乳企燕塘乳业去年上半年营收为例,该公司营收为8.98亿元左右,高于同期温氏乳业,业界判断,从市场规模、产品占有率等来看,温氏乳业在广东市场处于第三梯队。

虽然业绩和市场规模不大,但业界认为,将温氏乳业单独拆分上市仍有较大必要,原因在于温氏股份作为产业链上游企业,具有金额投入大及投资周期长等特点,而资金投入乳业板块有限,若将温氏乳业作为独立融资平台,或能有助于其做大。

“虽然每家区域乳企上市理由虽然不同,但整体来看,这些企业要不是为创始人或投资人套现退出,要不就是融资改善生产环境把企业做大。”宋亮表示,从温氏乳业的布局来看,该公司更偏向于后者,如果实现上市,其可以解决上游产业链的整体发展问题,例如后续的区域品牌并购,以及与渠道商整合绑定等。

涉食品安全

乳企上市面临日益严格监管审核

对于温氏乳业而言,尽快登陆资本市场可为其市场渠道拓展及并购等方面提供充足资金,但从近期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对区域乳企上市的“态度”来看,温氏乳业要上市,仍存在较大变数。

据南都湾财社记者不完全统计,最近两年排队IPO和有上市规划意向的乳企(包括A股、港股等)约合10多家左右,其中区域乳企方面,有明确登陆资本市场意向的,就包括成功上市的阳光乳业,正在从新三板“转战”北交所的骑士乳业,以及已经递表的花园乳业、菊乐股份和认养一头牛等。

不过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对于拟上市的区域乳企,监管部门的审查仍较为严格。例如“网红”认养一头牛,今年1月证监会对该公司连发48问,其中不乏奶源外购代工、是否涉嫌传销等问题;又如“四战”IPO的菊乐股份,去年底证监会同样对该公司招股书连发39问,要求解释产品毛利率下降等问题;转战北交所的骑士乳业则已经被北交所三轮问询,要求公司针对资金流水、后期业绩大涨及对赌协议等进行回复。

对于未来温氏乳业递表后是否受到同样被严格问询情况,受访专家向南都湾财社记者预判,这一情况发生概率较高,通常集中的问询主要在资金、业绩增长等方面,另外此前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也可能会被问询。

广科咨询首席策略师沈萌向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虽然食品安全不太会成为温氏乳业IPO障碍,但至少这个问题监管部门会作出更多关注,“拟上市公司也必须证明,相关情况是偶发问题,而不是系统性问题”。

业界看来,即使温氏乳业成功上市,但鲜奶这个概念能否受到资本市场“买账”仍有待观察。区域乳企上市后能否获得理想估值从而得到资金关注,其必须在品类及渠道等具备较强的“不可替代性”。但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目前诸如鲜奶、奶酪、羊奶粉等曾经多个被认为是区域乳企差异化竞争的优势产品,如今龙头乳企诸如伊利和蒙牛等,均进行了深入布局,并且快速抢占了市场份额。

例如已上市的区域乳企阳光乳业,作为江西当地鲜奶品牌,曾以“鲜奶”作为卖点吸引资本市场进入,其成功上市后(发行价:9.46元/股)9个交易日触及32.1元/股的历史最高位。但由于新冠疫情影响,以及大型乳企进入江西市场后,阳光乳业原有的渠道、品牌及市占率优势则逐步降低,业绩披露后也让上市公司的“故事讲不下去”,根据阳光乳业去年三季报数据显示,该公司营收报4.24亿元,净利润报9258万元,同比分别跌9.54%和13.61%。与之相对的,就是股价触及最高位后快速下落,截至2月13日收盘,阳光乳业报17.11元/股。

另外,在鲜奶产品“百花齐放”的广东市场,在伊利、蒙牛、光明乳业以及新乳业等对鲜奶布局下,同样布局鲜奶的燕塘乳业较难受到资金“青睐”,南都湾财社记者注意到,其滚动市盈率(TTM)为39.22倍,与行业平均水平相当,股价方面则是在15元/股至20元/股之间徘徊。

因此,被认为“处于广东第三梯队”的温氏乳业,即使“有心要做大”且背靠温氏这一“大树”,其上市后能否获得资金关注,情况仍不明朗。

沈萌认为,区域乳企只是规模上和大型乳企有差别,品牌、规模、成本及收益空间等远不如成熟企业,以此而言,区域乳企可能会面临估值更低的情况,“另外,如果A股全面注册制铺开,理论上所有行业都会放开上市限制,IPO面临供大于求,像区域乳企这样收益率不突出,成长性不算特别良好,投资者还是会更青睐于更具备优势的大企业”。

对于温氏乳业未来上市情况,南都湾财社记者将持续关注。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 贝贝

编辑:陈养凯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消费曝光台

18
对这篇文章有想法?跟我聊聊吧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