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2日,广州90后医生陈喜杰在地铁站遇到了突发心脏骤停的乘客,立刻争分夺秒为病人施救……而就在2021年的同一日,同样是在地铁站,他偶遇重度贫血瘫坐在地的路人后,背起对方狂奔数百米紧急送医救治……这位自带“救人体质”的白衣天使,今年2月获评为2022年度广东“微文明之星”。
地铁站台内遇乘客心脏骤停,90后医生紧急施救
“先生你怎么了,怎么了?”“有没有医生在?请帮帮他!”2022年7月12日早上8时许,广州地铁5号线杨箕地铁站内,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临床博士后、胃外科医生陈喜杰听到地铁工作人员正大声求救,一名男子倒在他的身旁。
出于医务人员的本能,他赶紧上前查看,和地铁工作人员表明医生身份后,便开始了一场争分夺秒的紧急救援。
陈喜杰观察到患者为40岁左右男性,眼球上翻。他轻拍双肩呼喊试图唤醒乘客,乘客无任何反应,进一步触摸颈动脉无搏动、心脏搏动消失,双上肢冰凉,此时陈喜杰判断患者脉搏、呼吸停止,立即开始心肺复苏。
与此同时,他请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120救护车,准备简易呼吸球囊、AED、联系家属,并请工作人员查看乘客书包,有无相关信息提示既往疾病史及随身急救药品。
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陈喜杰开始实施循环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其间反复判断乘客神智及心跳、脉搏恢复情况。待AED到位后,陈喜杰指导工作人员给乘客贴上电极片,调至监护档,AED提示患者室颤,充电后予电除颤。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经过4-5个循环后,120医护人员也已到达现场,陈喜杰在心肺复苏的同时给120医护人员交代乘客事发经过。经过25分钟的反复抢救,乘客恢复自主呼吸,但意识仍未恢复。
经过与120医护人员共同评估,乘客适合转运,陈喜杰又协助医护人员将乘客转运至120救护车上,才安心返回医院。
陈喜杰
巧合的是,在2021年的7月12日,陈喜杰也曾在地铁口紧急救助过一名重度贫血女子。
当日上班早高峰,陈喜杰像往常一样坐地铁前往中山六院。在员村地铁口出站时,他注意到一名女子低着头用右手捂着下腹靠在出站口的平台处。本着医生的直觉,陈喜杰脑海中瞬间闪过“阑尾炎”“胃肠炎”“泌尿系结石”等诊断。“我一边上楼梯一边回过头关注那女士的情况,发现那女子突然坐到了地上”,陈喜杰连忙跑去扶起女子。
走近女子,陈喜杰才发现她脸色苍白,嘴唇发绀,呈明显贫血症状,坐都坐不稳。“当我询问她相关病史时,她虚弱无力,无法回答。”陈喜杰回忆。他当即决定把该女子送往中山六院急诊科治疗。当陈喜杰尝试扶起该女子时,她已无法自己行走。征得对方同意后,陈喜杰背起女子奔向中山六院急诊科,边走还边询问对方病史使其保持清醒。
监控视频中,身穿白色短袖的陈喜杰背着患病女子奔向急诊,热心女生在旁护着。
到了急诊科后,陈喜杰出示证件向分诊台护士简要说明情况,协助护士安排床位,交接好后才回到工作岗位。女子在医院治疗期间,陈喜杰还曾看望她,叮嘱她以后身体不舒服要在家属陪同下及时就诊。出院后,被救女子特地带家属到医院向陈喜杰致谢。
说是巧合,实际上陈喜杰的救人经历远不止这两次,扶危救急早已成为陈喜杰的“习惯”。除了在地铁里两度救人,陈喜杰也曾在高铁上救助被门夹手的乘客;偶遇低血糖晕倒的群众,他为其找来食物待其恢复正常后才离开;街坊邻居突发疾病摔倒,陈喜杰也主动为其清理伤口……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陈喜杰说,尤其面对突发情况,作为医护人员更应该挺身而出。而让他感到温暖的是,每一次在他出手救人的同时,身边还有很多热心市民也伸出援手,像是当他背起贫血女子的时候,就有路人帮忙一直护送到急诊部。陈喜杰希望,能通过一件件见义勇为的小个例,起到激励社会的大作用。
统筹:南都记者叶孜文
采写:南都记者叶孜文 廖艳萍
编辑:廖艳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