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吴易昺在2月12日结束的ATP250达拉斯站的比赛里为中国男网拿到历史上第一个ATP巡回赛单打冠军,中国男子网球运动职业化发展也再次引起了国内外体坛的关注和讨论。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来自中国网协的男球员们集体闪耀、不断突破一个又一个历史纪录——从吴易昺勇闯2022年美网男单32强,到商竣程于今年年初的澳网上刷新正赛胜场纪录,从张之臻成为第一个跻身ATP单打TOP100的中国队选手,到如今他和吴易昺双双稳定在前100内。尽管相比中国女网,中国男队的职业化道路走得更加漫长而曲折,但人们有理由相信如今的男网在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2月12日,在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250巡回赛美国达拉斯站男单决赛中,中国选手吴易昺历经鏖战,以2比1战胜美国选手伊斯内尔,成为首位捧起ATP巡回赛单打冠军的中国大陆球员。 新华社发
尽管从广义角度来看,中国男子网球运动员参加大满贯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百年之前,但自公开赛时代(1968年)以来,真正由中国网协输送并进入到国际职业网坛公众视野的男球员并不算多。而随着吴易昺在达拉斯获中国大陆球员首个ATP巡回赛单打冠军,他的前辈、湖北网球名将潘兵的名字也就被更多人忆起。在过去很长一段岁月里,潘兵名下的数据都是中国男网的里程碑,而他本人也曾是中国男网职业化初期的先行者代表。
1970年出生的潘兵曾是20世纪90年代亚洲男子网坛赫赫有名的人物之一。他在1990年亚运会上夺得了中国男子网球的第一个亚洲冠军,并于四年后蝉联;他还在1995年在ATP首尔公开赛打进四强,近28年间这个成绩都是中网协男球员巡回赛最佳轮次纪录;其个人职业生涯ATP最高世界排名曾来到第170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是中国男网的最高排名纪录。
说起这位中国男网历史上的传奇名宿,央视网球评论员许旸曾分享过采访潘兵当年在首尔勇闯四强时的一些细节。“潘兵的积分直接参赛是不够的。所以到了韩国要先赢三场预选,然后才能打正赛。结果,他一路高歌,不单拿下了全部的预选赛,还把自己和教练王福章从国家花钱订的小旅馆送进了赛会免费提供给正赛球员的大酒店。”许旸分享道,当时打完16强潘兵体内乳酸堆积到了极限,却请不起赛会的按摩师,“那时组委会提供的按摩师(现在叫理疗康复)每次费用是100-200美元,这对于那个时代的中国选手来说是一个连想都不敢想的服务。于是,他吃完东西就马上回到了房间,浑身上下一通抖,自我放松是主旋律,再加上睡觉也就算是搞定了。”
不难想象,受制于经济等客观因素,在网球这项当时在西方都属于“贵族运动”的项目里,中国球员所参加的任何一项职业巡回赛都要面临很多场内场外的挑战。在那个时代,当中国球迷们第一次通过华裔球星张德培的洗发水广告,意识到职业网球运动的魅力所在时,大部分国产球员实际上的境遇是住不起赛会指定的酒店、请不起康复师,而有时即便收到外卡或商业邀请,来不及办签证也是常有的事。就这样,潘兵、夏嘉平、孟强华等老一辈中国男网球员虽然也曾触碰到过国际职业网球圈的边缘,但整个中国网球运动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其实都并未真正迈开职业化步伐。
1991年7月,夏嘉平在第1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获男子网球单打冠军,这是中国男网选手在世界综合性运动会上首次夺金。图为1992年第3期的《上海画报》。
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网球这项运动在中国内地逐渐普及。网管中心敏锐地选择了女双作为突破口,从李婷/孙甜甜在雅典奥运会夺金开始,中国网球的职业化道路也终于开始向前推进。只是传统体制内培养出的球员们,在进入早已高度职业化的国际网坛巡回赛世界里,许多事情需要去适应。更重要的是,职业网球带来的观念冲击让中国的运动员以及管理层都渐渐重新思考起了这项运动的发展问题。
最终在2009年年初,网管中心正式同意了有能力的球员自愿选择“单飞”,即同意他们以个人身份参加各项职业赛事,所有参赛费用都由个人自理,中国网协不再负担这部分球员的训练、比赛、生活、医疗等任何开销,而队员们通过比赛获得的奖金和商业赞助中的绝大部分归个人所有,小部分上交网协作为昔日培养的回报。如此一来,运动员可以完全自主选择团队和赛事,这也使得网球成为当时中国体育职业化的先锋。
职业化带来的成效在女网项目里是有目共睹的,很快以李娜、郑洁为代表的“初代金花”在国际网坛取得了突破性的战绩,特别是李娜分别在2011年法网和2014年的澳网两夺大满贯女单冠军,将中国女网的关注度推向了巅峰。此后虽然中国女球员从成绩上来看未能再达到李娜的高度,但大批的“金花”活跃在巡回赛和大满贯赛场,包括今年的澳网女单依然有6名中国球员参赛,加上女双,中国金花的参赛人数也再次创下新高。
2013年,吴迪成为首位参加公开赛年代网球大满贯赛事正赛的中国男网选手。IC图片
如果说中国女网在职业化发展的过程里,很快就形成了国家队、地方网协、俱乐部、赞助商及个人家庭等多方力量共建推动的职业化模式,中国男网则在这个进程中发展缓慢,甚至一度被说成是“伪职业”发展。毕竟和女网职业化起步时就能有高水平球员主动选择“单飞”不同,中国男网球员在当时的世界排名都是比较靠后的,仅凭自己的实力基本不太可能直接获得高级别巡回赛参赛资格,更不用提对积分和排名都有极高要求的大满贯赛事。因此像李娜那样主动去选择“单飞”的男球员从一开始就不多,只是偶尔有个别球员出现在ATP巡回赛里,且大多数是国内举行的赛事。男网迟迟得不到突破的困境也一度让球迷们感到困惑。
“和女网相比,我们中国男网是在过去挺长一段时间里进步比较缓慢,但对于国内网球运动的发展并不是没有贡献的。”曾夺得过全运会混双冠军的广东网球名宿刘穗明就告诉南都记者,“其实在女网的发展过程里,我们很多男网球员也是有所贡献的。据我所知,在李娜之前就已经有很多男球员是在给女队做陪练,这也迅速帮助中国女网提升了球技。但反观男队自己,如果不走出去打更多的巡回赛,他们是很难学到更多东西的。因为只有通过和更强对手比赛,你才能发现问题,日后的训练才会更有针对性,进步才会快。”
2014年,张择成功闯入澳网正赛,成为公开赛年代以来第一个通过资格赛获得大满贯正赛名额的中国男网选手。IC图片
可对于大部分当时的男网球员来说,“走出去”便是最难的一关。巡回赛高昂的开销带回的大部分是一轮游、资格赛出局这样的结果,无助于积分和排名,也就没法给球员带来更多商业赞助。但如果没有这样的阵痛,一名职业球员便永远无法真正走进巡回赛的圈子。于是在巨额投入和收益风险之间做评估,成了每个职业球员不得不深思的抉择。特别是一些男球员即便不走出国门参赛,在国内也可以获得高于常人的收入回报,所以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都处于自我矛盾中,出去还是不出去,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南都记者 汪雅云
编辑:陶新蕾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中国男网正在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