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应外合”,改变对殡葬从业者的刻板印象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04-04 18:46

清明期间,一位名叫李敬芳的90后入殓师火了,因为她穿上寿衣直播,讲解殡葬相关知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说希望能有更多人了解这个行业,“不要把我们当瘟神”。

这位90后入殓师的故事具有一定代表性,能够反映当前殡葬从业者面临的社会现状,值得展开说说。一方面,她的主业是帮逝者化妆、刮净胡子、修剪指甲,她说,第一次服务逝者的时候,心惊胆战,手也发抖,而在化完妆之后,逝者一家人给她鞠了个躬。中国人都知道,对一个人鞠躬代表了什么。另一方面,这名入殓师是位母亲,有个10岁的女儿,她没有明确告知女儿自己的职业,女儿只知道妈妈是位化妆师。

逝者家属的敬意与社会的另类眼光之间是一种强烈的冲突,或者更直白点说,很多殡葬从业者没有获得他们应有的社会尊重。“不要把我们当瘟神”的潜台词是,有人把他们当瘟神。在另一位入殓师陈晓凤的直播间里,不时也会出现诸如“你干这个活肯定嫁不出去,换工作吧”“你们赚的都是死人的钱”“晦气”等网民评论。更别提“不能说‘再见’”“多年不参加亲友喜事”,甚至某小学教师对家长直接表现出职业歧视了。应该说,干这行的人不仅需要努力避免本能的恐惧,还要对抗外界的眼光,长此以往,他们可以说是在陈旧社会观念的PUA下被边缘化了,工作成了一种见不得光的职业。

然而,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每年殡葬业的人才缺口为1-2万人。教育部于2022年将现代殡葬管理专业纳入当年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增补清单,隶属于公共管理与服务大类,专业层次为高职本科,学生毕业后将获得管理学学位。对殡葬业来说,培养层次在提高,而对从业者本人及家人的歧视无疑会阻碍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满足。换句话说,在职业教育已经遭受一定社会偏见的情况下,殡葬本科能招收到多少学生?恐怕前景不容乐观。所以,根子还在社会要把殡葬当作一个正常职业看待。

让殡葬从业者获得实实在在的尊重需要引入新的社会观念。比如电影《寻梦环游记》展现了死亡不可怕,遗忘才是真正的死亡。再比如电影《人生大事》,其试图传达的观念是,天上的每一颗星星,都是爱过我们的人,而送走旧人的那群人则是“种星星的人”。这些年,随着社会观念的进步,我们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另一个世界”“星星”与孩子聊死亡,但这种生死学的教育不应该有两副面孔,一面是浪漫的、轻松的,一面是恐怖的、不幸的、歧视的。

当然也要看到,社会对殡葬业存在应该被消除的偏见、歧视,行业本身也有不少亟须规范之处,只有从两头用力,才能塑造新的行业面貌。违规“殡葬一条龙服务”作为行业乱象的一个代表,常利用逝者家属与殡葬行业的信息不对称和焦虑、悲伤情绪牟取暴利,有的从逝者在医院时就开始下手,影响极坏,很容易使社会对殡葬从业者的认知从“给生者以安慰,予死者以体面”滑向“盼着人死的丧门星”。对此类现象如何治理,是相关部门需要讨论、拿出态度和方案的。通过“里应外合”,真正使殡葬从业者获得尊重。

最后,不妨分享入殓师茶泉灵的一个故事:今年1月,一位八十岁的老爷爷送走了他的老伴,“老爷爷看到老伴整理化妆后的样子,说化得很好看,还是跟年轻的时候一样漂亮。当时老爷爷的手紧紧地攥着我的手,好像在表达感激。”

编辑:张子庆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2023网络中国节·清明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