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广州市文化馆(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的“珠水同舟——粤港澳大湾区非遗系列研学”首期活动在广州举行。“珠水同舟”系列研学在2023年度计划举办三期,此后两期的研学活动则会分别针对在穗港澳籍中学生及小学生,同样围绕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心阁展开,辐射到广东醒狮、粤语讲古等广州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地,让各年龄段的港澳籍青少年都能对广州非遗有更全面的了解。
透过非遗百态 窥见湾区同源
广州市文化馆党支部书记牟辽川为暨南大学的在读港澳籍大学生授旗
首期“粤港澳青年非遗研学游”以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中心阁及沙湾古镇为核心地点,招募暨南大学20名在读港澳籍大学生,结合广州非遗常设展导赏、沉浸式实景非遗剧本杀、少儿非遗演出、非遗互动问答以及专题研讨会等多元体验形式,旨在加强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间的联动。
研学团前往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参观了特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广作华章——从外贸商品到非遗保护》和常设展《花城百花开——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展馆内琳琅满目的牙雕、玉雕、广彩、广绣等工艺精湛的作品引人注目,“广东音乐五架头音乐科技装置”“岁时节庆交互轴图”“不时不食电子餐桌”“求医问药体感交互”“广州非遗电子地图”等各类多媒体交互技术的运用彰显岭南文化的“双创”新活力,不仅让港澳青年学子更好地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也增强了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一员的文化自信。
沙湾龙岐螺阳小学表演原创非遗童谣《非遗心 少年梦》
研学团前往广州市文化馆中心阁参观
本次研学活动中港澳籍学生们体验的“2023梦回沙湾”剧本杀,便是一次串联沙湾非遗和古镇人文景观的创新非遗体验。该剧本杀以沙湾乡居民“何碧华”意外穿越时空,来到2023年的沙湾古镇寻宝为剧情背景,在体验过程中,研学团不仅可以探访沙湾古镇的三稔厅、留耕堂等历史遗迹,还可以在环环相扣的谜题中沉浸式感受穿越悬疑气氛。
“2023梦回沙湾”剧本杀令体验者以独特的视角主动探索沙湾非遗的奥妙,既能感受广东音乐、沙湾飘色、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等非遗所诞生的历史背景,还可以从沙湾特殊的宗族文化中感受到非遗的传承不息,这正契合本次研学活动的主题“珠水同舟”——一脉相承,同根同源。借助这种新颖且具有互动性的体验模式,港澳青年们切实感受到广州非遗保护的新活力和人文湾区交流的全新打开方式。
广州非遗保护工作助力“人文湾区”建设
主办方表示,此类研学活动不仅有助于促进粤港澳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还能运用非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力量,充分发挥粤港澳文脉相亲的优势,并以此探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非遗保护责任共同体。非遗是大湾区的文化纽带,在研学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无论是工艺精湛的砖雕墙,还是象征喜庆与吉祥的醒狮、奏响天籁的悠扬粤乐、以姜埋奶为代表的沙湾水牛奶传统小食,都诉说着粤港澳大湾区间文脉相连的历史。这些文化符号凝聚着大湾区人民的共同情感和文化精神。在非遗传承与活化利用的过程中,需要以这种沉浸式、探究式、趣味化的研学为媒介,寻找湾区人文价值传递的新方式,才能讲好属于粤港澳大湾区的非遗故事。
本次活动从“在地化”角度设计非遗研学旅行路线,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思维、求知欲为根本目的,进一步强化青年大学生传承非遗的社会责任。同时也引导粤港澳学生们重新了解与认识大湾区文化,从青年的角度出发,探寻文化的同根同源,促进穗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思考大湾区的协同发展;也反映了广州非遗保护工作以助力建设人文湾区为导向的新格局。
采写:南都记者 肖阳
通讯员:陈浩
编辑:肖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