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助残日,广州推出一批前沿探索可复制的本地经验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广州
原创2023-05-22 16:09

2023年5月21日,是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今年全国助残日的主题是“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促进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助力残健共融,共创美好生活,5月19日, 2023年广州地区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及启动仪式举行。

关于残障人士如何追寻幸福生活的问题再次受到社会多方关注。而在广州,社会多方正探寻一系列答案。活动上,广州市残疾人专门协会、服务机构、家长组织、残障人士代表一一推出了创新性助残行动,从不同层面精准回应残障人士的切实需求。

“这些都是具有复制推广,或前沿探索意义的广州助残经验。”广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州近年来不断健全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体系,但残障人士的需求随着社会发展也日益多元,在基本民生保障基础上,不同残障类型需要不同的服务,就业需要突破“残障”的标签,乡村需要更完整的支持,而在全国助残日前夕,“我们希望联动社会多方,一同搭建更完整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与关爱服务体系。”

1.jpg

过去

一个个数字串起残障人士幸福生活

要推动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共创社会价值,共享社会发展成果,首先需要搭建基本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在广州地区第三十三次全国助残日活动上,记者了解到,不久前,广州市残联第八次代表大会成功举办,回顾了广州市过去五年的残疾人事业工作全貌,透露了一系列助残工作数据,展示了这座城市为助残工作打下的坚实基础。

在康复服务方面,广州已建立残疾预防和综合干预专家库,建立精神障碍者社区康复服务体系,建成门类齐全、覆盖全面的康复资助体系,五年内,为残障人士提供医疗康复资助7851人次,康复训练资助23.8万人次,2022年,康复服务率99.6%。

在融合教育方面,广州推进残疾儿童少年自学前班到高中阶段的15年免费教育,建成资源教室328间,特教班64个,全国首创在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启能班,持续执行《残疾人教育扶助办法》,五年发放扶助资金3347.9万元,2022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6%。

3.jpg

此外,广州也在不断强化稳就业举措,全市1.28万个法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建成残疾人集中就业基地6家,安置417名残疾人就业,全市城镇、农村新增残疾人就业5784人、3162人,稳定就业残疾人3.48万人。

在托养方面,广州试点开办融托养、康复、就业培训、支持(辅助)性就业于一体的2.0版社区康园工疗站,持续推动康园工疗机构的提档升级,持续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2021年2月,被评为“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市”。在文化体育方面,广州亦打造了具有广州特色、残疾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体育活动。

“这些数字代表着过去的成果。但助残工作从未止步,这些数字也是广州市残联的起点。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在之前长久的铺垫上,以更高水平,推动残疾人事业与经济社会同步、协调、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透露,“但在做好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的同时,一座城市残障人士的幸福感,看的是社会多方有没有形成合力,一同围绕更精细的需求进行回应,这时,需要我们发挥‘联’字作用,让社会多方一同搭建完善网络。”

当下

残健携手开展社会创新服务,探索幸福生活

广州市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要联动社会多方共同发力,首先要联动五大专门协会,针对不同残障类别,推出精细化支持。在广州地区全国助残日活动当天,五大专门协会主要负责人首次公开亮相,发布专项助残行动。

其中,广州市盲人协会副主席郝赫发布了“升级盲人按摩行业4.0版本”规划;广州市聋人协会主席倪鑫介绍了广州在手语文化推广中的各种创新做法;广州市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吴汉斌表示将致力于科技赋能促就业、防残疾的探索;广州市智力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陈海霞分享在多方面支持特需青年成长、发展自我能力的经验;广州市精神残疾人及亲友协会主席王坤介绍通过培训残障人士的掐丝珐琅手艺来推动就业的工作思路。一位助残工作者透露,“由于不同类别的残障人士,在具体的工作、生活、学习环境中,遭遇的障碍也不一样,要克服的困难不尽相同,细分服务将是接下来的重点工作。”

值得关注的是,就业也是助残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助残工作成功与否的验证标准。有残疾人助残自助,发挥自强精神;更有社会组织专业赋能,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亦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就业机会。

比如,“复健者联盟”是众援力罕见病关爱中心孵化的由一群罕见病患者及家属组成的工作团队,除公益项目的执行外,多年致力于影视音频音乐制作传播,承办策划执行公益和商业(线上线下)活动,互联网相关等公益与商业项目工作,重点是在“授之以渔”培训技能以后,“蓄水养鱼”,提供合理的商业环境帮助困难群体就业。

展望

从市区到县域,搭建完善关爱服务体系

广州在支持孤独症等残障群体方面已经形成基础体系,尤其在教育、就业、融合方面具有一定的经验。这一切,都因为来自社会多方力量的合力,其中民间力量极为重要。这种力量,如何从城市中心蔓延至百县千镇万村?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畅通经济循环的战略举措,也是惠民富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的内在要求。

“我们看到随着发达地区或者城市中心服务推进的同时,欠发达地区或者城市中心周边区域由于路途遥远等情况,家庭获取资源难、资源相对匮乏。”广州市扬爱特殊孩子家长俱乐部理事长戴榕表示,他们服务的家庭会员当中,有不少由于资源相对匮乏,生活质量降低,面临各种困难,“扬爱为此开始深入思考如何能够将扬爱的家长关怀支持服务递送给到周边区域的家庭,于是开始着力孵化花都、增城、番禺等地的家长互助小组。”

13.jpg

“我希望和当地更多的心智障碍孩子家庭抱团取暖,为我们的孩子发声,并争取更多的服务和关爱,于是在扬爱支持下在花都组建了家长互助群。” 花都手牵手骨干家长杨玉冰分享道,因为只有家长走出来,孩子才有希望,“我希望花都区更多的家长可以走出来,也让其他还没走出来的家长能感受到被关注、被温暖的感觉。”

广州市残联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区的助残工作者未来能根据不同区域的需求,探索、创新更多的服务模式。也希望机构与各级残联能有更多的互动,让助残服务更有针对性,更有实效。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代国辉 新媒体协作 叶黄丽

受访者供图

编辑:代国辉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