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内可以晒粮”,近日,河南安阳滑县瓦岗寨乡政府贴出的告示引发舆论关注。今年麦收期间,河南、山东等小麦产区的多地政府敞开大门让农民晒粮。有政府机关干部表态“能不开车就不开车”,为群众晒粮最大限度腾地方,确保他们能颗粒归仓。
今年麦收季降雨较多,新收获的小麦湿度较大,晾晒成为麦收工作不可缺少的一环。农业农村部也印发紧急通知,要求相关省份科学应对“烂场雨”天气,抢时抓好小麦抢收和烘干晾晒。通知要求,充分利用广场操场、房前屋后等各类场所,晾晒收获小麦,防止直接堆积造成发芽霉变。
当前,我国粮食种植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收割。但是,与机械快速收割不同,晾晒依然是困扰粮食生产的麻烦事儿。传统晾晒方式受天气、场地制约因素大,如果粮食收割以后未能及时晾晒,就会导致霉变,造成粮食产后损耗。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由于处理不及时或储藏加工不当,中国粮食在产后损耗严重,尤其是在储藏、运输和加工环节,每年损失量约700亿斤上下。
解决粮食产后损耗问题,一方面要通过技术赋能,提高烘干的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挖掘公共空间供粮食晾晒,解决农民的燃眉之急。
政府敞开大门让农民晒粮,机关干部为晒粮腾地方,体现了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意识。抢收、抢晒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尤其在天气状况整体不佳的年份,更要抓住宝贵的时间窗口,尽快完成晾晒工作。这时候,多一点晒粮的场地,就多占得时间的先机,从而保证粮食颗粒归仓。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相比在公共道路上晒粮,在政府办公区域、文化广场、村委大院等相对封闭的区域晒粮,看管压力较轻,让农民心里更加踏实。一些政府机关干部还主动当起志愿者,为晾晒粮食的农民看护粮食。这种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处处为群众着想的做法,自然赢得群众夸赞。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升,粮食供给总量充足、库存充裕,但是,粮食紧平衡的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再加上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绝不能高枕无忧。
从这个意义上,各级政府确保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责任,更是政治责任。提供场地配合农民晒粮,就是为了粮食安全作出切切实实的贡献。
为了给农民晾晒粮食,机关干部不开车上班,不方便的只有几天,对农民来说则关系到一年的收成,对保障粮食安全更有直接助益。孰轻孰重,不难掂量。
政府的权威,并不来自构筑高墙深院、摆出冰冷的衙门姿态,而来自人民的衷心支持与拥戴。开放政府大院作为临时的粮食晾晒场,也许一时间让政府不那么有机关大院的派头,却真正顺应了民众需求,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
这一刻,“人民政府”的内涵得以凸显,政府的服务职能也以鲜活具体的方式表达出来。有网友评价说,“为人民服务”前晒满了麦子,是对这五个大字最好的诠释。诚哉斯言,践行为人民服务,就要从这种“点滴小事”做起。
文|王钟的
编辑:晏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