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我被正式确诊为xxx”这个梗火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广东人被正式确诊为依萍#登上热搜第二位
引发4亿阅读量和9.4万互动量
图片来源:微博
至于广东人为什么会被确诊为依萍
当然是因为之前广东的雨
和依萍向爸爸要钱那天那么大
图片来源:小红书
一位西安市民因为西安到处都是游客
只想窝在家里
这个状态特别像《甄嬛传》里的沈眉庄
图片来源:小红书
该市民发出了“我被正式确诊为沈眉庄”的感慨
#西安人被正式确诊为沈眉庄也因此登上热搜
图片来源:微博
随即
从影视人物到动漫人物
从植物到动物
网友们的各种“病症”层出不穷
前有广东人和西安人
被确诊为依萍和沈眉庄
后有北京人被确诊为哪吒
图片来源:微博
打工人被确诊的“病症”就更多了
从被确诊为鲁滨逊
再到被确诊为苏培盛
甚至被确诊为土豆
图片来源:小红书
图片来源:小红书
图片来源:小红书
每一次被确诊
就是一次打工人的无奈自嘲
面对种种压力
网友们又被正式确诊为那英
图片来源:小红书
毕竟谁都想在不耐烦时来上一句
“放xx的狗屁,这简直是危言耸听”
爽快又直接
那为什么“被确诊文学”
能在网络上取得如此高的热度呢
01
“被确诊文学”为什么火了?
“梗”源于网民对一定语言文字符号
和人物事件原型的拼接、创作
现在的梗可以说是“一秒一个”
家里网速必须够快才能跟上冲浪速度
有人专门发帖
让网友互相解答那些
“网上很火可你却不懂的梗”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可以看出梗很多
人们的疑惑也很多
图片来源:小红书
作为一个热梗
“被确诊文学”其实是模仿医生诊断
运用人们耳熟能详的形象
对自己的状态进行精准的表达
只要这个人或者物符合你的状态
那就都可以被确诊
甚至有网友戏称
自己在短短一个月
被确诊8次
图片来源:小红书
①
拉进社会距离的社交工具
“被确诊文学”将具有相似的特征
相似的状态的人群进行归类
这样更容易让人们融入一个圈子
从而拉近大家的社会距离
图片来源:小红书
比如“广东人被正式确诊为依萍”
体现了广东人近期都在遭受狂风暴雨的摧残
图片来源:小红书
大家都是一样的状态
大家都是“依萍”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只要大家都谈到这个“梗”
似乎就是懂了对方的心声
这样社交起来不怕没有共同话题
②
人们宣泄压力与情绪的方式
如今人们生活压力逐渐增大
身上担负着重重压力
无论是前阵子火的
“废话文学”
图片来源:小红书
“发疯文学”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还是最近火的“被确诊文学”
都像是为这些情绪与压力
找到了一个宣泄的出口
人们工作压力大
厌恶社交
就像章鱼哥
图片来源:小红书
图片来源:小红书
人们不想内卷
想要享受生活
就像懒羊羊
图片来源:小红书
懒羊羊和章鱼哥这样
看似“摆烂”的人生态度
却正好迎合了压力爆棚下
人们想要轻松生活的心态
是高压下一种放松娱乐的方式
02
玩梗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人们追逐热梗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
用更简洁的词句
来概括一个意思很复杂的内容
这样的概括
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极为方便
比如人们想要表达以下多重含义时
一句“我被正式确诊为水母”就足够了
(图片来源:小红书)
但与此同时
人们原本想要表达的
复杂涵义会被简化
长此以往
人们对于语言的
掌控能力与表达能力将逐渐弱化
很多人和别人交流时
除了“梗”和网络语言
聊天内容不含任何有效信息
遇到不易表达的内容
张口就是一个
“家人们,谁懂啊”
图片来源:小红书
而且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玩梗
一些网友就很排斥一些“梗”
甚至夸张到引起生理不适
图片来源:小红书
对于不喜欢玩梗的人来说
在交流过程中
梗的使用无疑是一个阻碍
03
最后想说
梗文化在今天人们的生活中
已然占据了一席之地
“被确诊文学”能让人们找到共同话题
并让人们宣泄情绪
缓解内心压力
但我们也需要注意
“烂梗”“滥梗”的使用
对于我们自身的侵害
“玩梗”很快乐
但需谨慎
南都校探(nanduxiaotan)报道
策划/文案:揭琪 实习生田桔宏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揭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