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武会友,论剑侨都!为中华武术炫彩!
江门素有“武术之乡”的美誉,武林门派众多,群雄并起,武术人才辈出,星光熠熠。江门武术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南北方、海内外武术文化的多方融汇,既博采众长又独具侨乡特色。
为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促进传统武术文化交流,今年7月至10月,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广旅体局牵头,联合各县(市、区)委宣传部、文广旅体局共同举办“为中华武术炫彩”侨都江门武术节,通过整合全市武术力量和人才资源,共同擦亮中国侨都“武术之乡”文化品牌,以“武术之乡”的文化自信为世界发现江门、观察湾区、读懂中国提供“江门路径”。据不完全统计,江门人集武术大家所长,创新拳种有近10种,蔡李佛拳、偏身咏春拳等武术流派发源于此。自近代以来,五邑武术不断向海外传播,遍及亚、欧、美、非、澳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蔡李佛拳、外海六踭逼打拳、周家拳、古劳偏身咏春拳等地方拳种享誉海内外,筑起文化交流的桥梁。近年来,全市学校立足武术文化传承,持续开展中华武术进校园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校园普及率达到84.5%,参与学生超过56万人。
9月24日,由中共江门市委宣传部、江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江门市江海区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江海区委宣传部、南方都市报社承办的“江门有高招”2023年侨都江门武术展演主题沙龙活动在江海区龙溪湖阅读中心举行,此次主题沙龙是侨都江门武术节系列活动之一,邀请了江门市武术协会、外海六踭逼打拳、蓬江周家拳、台山佛家拳、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的有关代表,以及来自大湾区城市的武术爱好者参加,通过集思广益为江门武术繁荣发展赋能,更好促进侨乡文化走向世界。
江门市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近代以来,江门凭借中国侨都的独特优势,推动侨乡武术不断向海外传播,遍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构筑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以“为中华武术炫彩”为主题举办侨都江门武术节,是赓续侨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担当,是培养民族复兴时代新人的文化自觉,是擦亮侨都江门城市名片的全新启航,要把祖辈先贤留下的“深厚的家底”转化为新时代侨乡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力量源泉,我们要主动连接海内外武术爱好者资源,用好武术“潮玩IP”、功夫“数字体验”功能,以创新潮流方式讲好全球华侨华人同根同脉的侨都武术故事。
江门市江海区武术源远流长,素来有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外海太虚拳、六踭逼打拳历经几代传承在海内外有众多门徒,外海太虚拳和麻二佛家拳先后在2009年和2022年被列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江海区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武术进校园,通过开展武术教育活动、深化阳光体育活动、做好师资队伍建设等有力措施,打造了一批高质量、高水平的校园武术品牌。“如何将传统武术进一步发扬光大,如何更好地展示我们的城市形象,值得进一步思考,这也是今天我们举办‘江门有高招’2023侨都武术展演主题沙龙意义所在,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五邑传统武术将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搭建起海内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江海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广东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强调,要扎实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努力交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份好的答卷上取得新突破。”南方都市报社编委委员谢江涛在致辞中表示,今年是南都进入江门的第十八个年头,十八年来,南都人见证了侨都江门的发展进步,不断强化“新闻+政务服务商务”能力,为江门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媒体力量。此次沙龙是南都以媒为“媒”,与侨都武术名家一起探讨侨都武术文化的高质量发展,为进一步擦亮江门“十张城市文化名片”献智献力。
主题沙龙活动现场
“五邑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主题对话
▷ ▶周颂雯:关于武术的传承与发展,我有几点建议。第一点,希望政府部门能帮武术增加传播途径,多点拍视频在抖音、朋友圈或公众号宣传,像我们武术有很多种器械,如棍、音枪、大刀等,让外界对武术有更深层的认识。第二点,加强武术文化的教育普及,让大家了解到学习武术,除了强身健体、参加比赛还有文化传承的意义。更好普及传承武术文化的重要性,推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非遗文化,还有需要让我们的武术教练多点进校园发展。
周家拳传承人周颂雯
周颂雯简介:从2013年教学周家拳至今,中国武术段位五段,国家龙狮、武术二级社会指导员,国家二级武术裁判员,周家拳第四代嫡系传人,中外周家新派少年武术馆馆长。
▷ ▶陆兆文:现在学员主要是小孩,小孩现在课业压力比较大,课后没那么多时间练习,还有容易受手机影响;另外很多家长认为武术是课外活动不太重视,需要我们做好思想工作,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武术的文化魅力,把本地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在我们的教导下,学员也能够学习到位,得到成长。
外海六踭逼打拳传承人陆兆文
陆兆文简介:外海六踭逼打拳传承人,10岁时开始在陈昌林师傅家学习六踭逼打拳,之后又跟随着陈国好师傅学习六踭逼打拳六段拳,到了2015年与同门师兄弟创立江门市江海区外海六踭逼打拳协会,其间组织协会人员参加省、市、区各级的醒狮、武术比赛并取得多个优异成绩。
▷ ▶伍新雄:为什么跆拳道、柔道这些外来的功夫这么好呢?真的是外来的月亮比较圆吗?我认为,氛围很重要。我们一定要让社会,让家长,让学生,让年轻人看看我们的传统武术有什么亮点。希望有关部门要想方设法引导、倡导传统文化,特别是我们现在讨论的武术文化。如果有好的政策,有好的氛围,我相信我们侨乡的武术文化会越来越好。
佛家拳传承人伍新雄
伍新雄简介:祖籍江门台山,2015年创办佛家拳学会,现有会员11万多人,其中国内近2万人,国外9万多人。2016年被授予全球杰出华人奖;2017年被江门市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佛家拳传承人。
▷ ▶冯家辉:我们的传统武术应该要改一下训练方法。现在的训练比较单一、乏味枯燥,小孩子接受起来会比较抗拒。加入一些多样化的方法,比如将游戏跟竞技相结合,也可以说是加深对武术的理解,简单有效并且对他们有帮助,他们就可能会很感兴趣。
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传承人冯家辉
冯家辉简介: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第五代传人。10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古劳偏身咏春拳十二路拳,十二路拳的拆解、对练藕手、实战对打,木人桩,三点半和六点半棍法,阴阳蝴蝶双刀;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注重进攻防守,拳法,掌法,脚法,肘法,摔法的组合应用,加入体能,力量反应训练,让古劳咏春拳更实用。
▷ ▶索奇山:“侨乡武术”具有武术国际化特质,“侨乡武术”产生于侨乡辗转发展于世界各地,是近现代中华武术海外传播的拓荒者,在中国武术文化生态圈中独具“侨色”。政府要做大事,我们武术人要做实事。根据现在小孩的需求,我们要区分传承人和传播人。对于传播人我们就教他们一些动作、功法,教他们好玩的,目的在于让他们喜欢、让他们锻炼身体、了解武术就可以了,不需要把很多复杂的东西放进去。如果当他们练习过程中喜欢上武术并且他们是这块料的话,那我们把他作为传承人。
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门市武术协会会长索奇山
索奇山简介:武术副教授,国家级武术散打裁判员,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武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江门侨乡武术数字博物馆馆长,首届江门市文化名家、广东省美育专家、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兼任江门市武术协会主席。
延伸阅读:门派众多 名家辈出!侨都江门武林豪杰尽展雄风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江门武术源远流长。
明末清初,时局动荡,广东民间习武自保蔚然成风。至清代中叶,南派武术以洪、刘、蔡、李、莫五大名拳影响最大。清末民初,部分北方拳术因缘际会也传至南粤。由此,南粤武林形成百家争鸣之势。
五邑武林,群雄并起。据不完全统计,江门武林前辈集武术大家所长,创新拳种近10种,如外海太虚拳、蔡李佛拳、古劳咏春拳、周家拳等。目前,蔡李佛拳已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鹤山偏身咏春拳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太虚拳和周家拳则成为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五邑武者人才辈出。据五邑各地县志记载,在清代,五邑地区有533人考中武举人,其中武进士76人;同时还孕育了11名广东省乡试魁首武解元。
五邑武术蜚声海外,共筑海内外文化交流桥梁。江门是著名的侨乡,同时也是武术之乡。自近代以来,五邑武术不断向海外传播,遍及亚、欧、美、非、澳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蔡李佛拳
蔡李佛拳是岭南拳术一大流派,为广东新会京梅村人陈享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始创。
蔡李佛拳术体系庞大,有拳术39套,对拆类54套,器械类64套(其中棍术14套),桩类练习法18套(俗称18木人桩),狮艺套路9套以及内功练习套路等合共193套。技击手法有30种,掌法有28种,桥法有29种,槌(拳)法有35种,身法有14种,腿法有16种,步法有18种。以“域”“的”“益”“吓”“鹤”五音为标式。蔡李佛拳路气势磅礴,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有“南拳北派化”之称。
蔡李佛拳创立至今 180 多年,不秘技自珍,打破姓氏门派之限,提倡武风武德,素以“海汇百川、以武会友”为信条,使蔡李佛“从民间中来,到民间中去”。在国际武术传播上有“北有太极、南有蔡李佛”之说,是广东武术史上传播最广泛的南拳拳种之一。
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蔡李佛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李佛拳传承至今已经180多年,经过历代蔡李佛人的共同努力,现于50多个国家有传承的社团或场馆,全球学习蔡李佛拳的人超过1000万人。
在每年陈享诞辰日,京梅村都会举办纪念活动,来自世界各地的蔡李佛拳弟子汇聚于此,以武会友纪念祖师爷陈享。
古劳咏春拳
梁赞原名梁德荣,生于1808年,是鹤山古劳东便坊人。清道光年间,梁赞跟随父亲在佛山赞生堂熟药材店经商,阅读古代医药书籍,深谙岐黄术,后来在店义务为百姓治病,故有“佛山赞先生”美誉。
梁赞经人引荐到鹤山同乡黄华宝门下习武,得到黄华宝的悉心指导,尽得咏春拳奥秘。1875年,梁赞于佛山设馆收徒,成为咏春拳一代宗师。梁赞晚年回到了家乡鹤山古劳。为了方便更多年轻人习武,他总结自己习武一生经历,下决心把自己毕生武艺浓缩成精华,把原来的正身咏春拳改为偏身,精简提炼出十二路散手拳法,招招致用,宜于实战,也就是现在所称的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
2008年鹤山市古劳咏春拳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不断加大投入,以及近年来梁赞咏春文化节和国际咏春拳邀请赛等一系列活动的举办,鹤山古劳偏身咏春拳声名远播。
古劳咏春拳 资料图
外海太虚拳
又称六合六踭逼打花拳,在江门,历经几代传承,从最初的“六合六踭逼打花拳”已发展为外海太虚拳和六踭逼打拳两个拳派。太虚拳与太极拳同源异流。据外海太虚拳第四代传承人伍雪波撰写的《太虚拳经》记载以及拳派伍荣羽师祖传述,外海太虚拳由武当丹士张三峰所创,后经其徒传至雍正,在皇族中秘传直至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等。广东伍荣羽因机缘巧合从咸丰皇叔处习得此拳,一直在族内传授,不为外人所知。
外海太虚拳的弟子多将自己视为太虚拳第四代传承人伍雪波的徒子徒孙。因为在外海,伍雪波首先打破陈规将拳术传给族外弟子,使太虚拳得以逐渐发扬光大,伍雪波亦被太虚拳后辈尊为近代的“太虚拳宗”。外海五大祠内,定息祠是外海太虚拳的授拳点,陈公祠是六踭逼打拳的授拳点。目前,外海太虚拳弟子遍布中国内地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在日本、德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等十几个国家也有众多门徒。
外海太虚拳第五代传人——伍德文先生生前授徒
外海六踭逼打拳
据外海提供的拳史资料,太虚与六踭逼打拳同宗同源,同属于武当内家拳派。出自晚清时期外海伍荣羽因“陈皮拳缘”习得的王宫秘拳。经伍氏四代密传至伍德文,伍德文打破家族传承陈规,率先在外海乡陈姓家族广泛传播。
2009年,太虚拳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申请列入江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在申请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受阻。陈姓中的一脉拳师提出了新的发展思路与方向,追求挖掘传统武术的“技击”本质,沿伍德文至陈允恭,再至陈国好一脉成立江门外海六踭逼打拳协会。 六踭逼打拳功法在内,着力修炼武当内功心法,在外,追求武术攻守格斗“技击”本质,以六段拳为根本,以逼打强攻为特点的一脉六踭逼打拳派。
外海六踭逼打拳
周家拳
创派始祖周龙是蓬江棠下沙富村人,自幼跟着叔父周雄学习洪拳,后来又跟着肇庆名师蔡九公学习蔡家拳。1910年,周龙到南洋谋生,因在矿场行除暴安良之事遭到追杀,逃入山中一座极乐寺,拜得该寺住持弘一大师为师,学到了北少林拳。在南洋谋生艰难,周龙选择返回家乡,悟出洪拳、蔡家拳和北少林拳三大拳术精华。1913年,集合三家拳法所长,周龙创悟出新的拳法周家拳。周龙把拳法传给周协、周彪、周海、周田4兄弟,当时人称他们为“周家五虎”。周家拳有小伏虎拳、大伏虎拳、虎豹拳、万字拳等60多种拳术套路。其中,最为出色的是虎豹拳、万字拳、梅花双刀、八卦棍等。
自清末民初,这一武术流派已在10多个国家“繁衍生息”,世代相传。据沙富五虎纪念馆相关记载,现在海内外的周家拳馆有150余家。
周家五虎像
佛家拳
佛家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反清复明兴盛的时代,在江门台山完善定型,相传由佛门中人传出,故名“佛家拳”。佛家拳属于以柔制刚、后发先至、以弱胜强的南派功夫之一,其拳力刚猛,击打技术和方式独特,主要是以掌法为主,是一种非常实用的功夫。
梁天柱宗师故后,他众多的弟子中以加拿大的陈荣恩宗师(1921-2015)为代表人物,先后担任加拿大传统武术协会名誉会长、加拿大安大略省佛家拳总会会长、广东省江门市佛家拳会总教练等职。为佛家拳培养出大量中外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过万人。
陈荣恩宗师故后,其徒弟伍新雄遵师遗志,为更好地将佛家拳发扬光大,决心将佛家拳打造成民族文化品牌,2015年创建了台山佛家拳学会,并以台山为总部辐射全国乃至全世界,先后在古巴、墨西哥、法国、德国、美国等地开设12个佛家拳传承基地。佛家拳学会以继承创新、发扬国学为宗旨,以海外传承为特色,现有学会会员11万多人,其中国内近2万人,国外9万多人。
伍新雄教外国人武术
江门梁家拳
据江门梁家拳总会资料,梁家拳与佛家拳同源同流,源出广东罗定梁方伍即梁天柱。江门梁家拳原名亦称佛家拳,后来,响应梁天柱嫡孙梁大陆建议更名梁家拳。据梁氏后人介绍,佛家拳是佛门中拳,源自南少林,传承同源多流。梁氏后人为正本清源梁天柱一派,特更名梁家拳,亦为纪念梁天柱及其南少林避难广西的少林梁姓师傅。
江门梁家拳主要拳术套路有:内家拳、金铮拳、罗汉出洞、三十六点拳、凤鸾拳、三奇星拳、达摩拳、小八仙、夜虎出林、鹰爪拳、虎爪梅花拳、伏虎、铁线连环拳等;器械套路有大象棍、五郎八卦棍、吊哈棍、拦门寨刀,抗龙刀、梅花枪、佛家太子剑、双锏、软鞭等。对练套路有罗汉对拆、单刀对枪、四人对拆等。
江门梁家拳 资料图
南派佛家拳
南派佛家拳由中国武术名师梁天柱(1877-1972)所创。始源于广西岑溪,经不断发展,已覆盖到广西苍梧、藤县、柳州,广东广州、中山、江门、东莞、罗定等地。
江门是南派佛家拳的传承重要发展地区。江门市蓬江区南派佛家拳传承人尹保林得梁天柱的真传,内功深厚,精通医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教出的同门弟子、学生超三千人。
南派佛家拳薪火相传,1995年1月12日,经江门市体委和体育总会批准,江门市佛家拳总会在中山公园青少年宫成立,并由传承人欧国雄担任会长。二十多年以来,欧国雄先后举办各种武术培训班,积极参加江门地区及广东省的武术比赛和国家武术段位考试。深入到小学与职业中学校园进行武术、醒狮的教学培训,现有学员八百余人。
南派佛家拳现有拳术21套,器械类26套,对拆类3套,内养功法3套,桩功类练习法3套,有代表性拳法16种,掌法18种,手法23种,踭法15种,指法9种,膝法8种,脚法18种,步法14种,擒拿摔法16种。南派佛家拳先柔后刚,遇刚以柔制,运用上内功外拳,借力刁打。
南派佛家拳 资料图
台山洪拳
洪拳是广东洪、刘、蔡、李、莫五大南拳之首,相传创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以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洪武”的“洪”字立门。是以龙、蛇、虎、豹、鹤、狮、象、马、猴、貂的象形及其特点创编而成。
台山洪拳代表性传承人是台山市狄海人余志伟师傅。自 6岁开始跟父亲余锦源习武练拳打下深厚功底。之后,拜阮凌门下学习洪拳而渐有大成。其洪拳承传谱系属黄飞鸿一脉,一传至洪拳名宿邓芳,二传至阮凌,三传至余志伟师傅。余师傅自1973年于美国设立余志伟洪拳国术馆,至今在中国台山、深圳、合肥及美国各地、加拿大、欧洲、南美洲等地开设武馆。
台山洪拳注重腰马,马有四平大马、子午马,前弓后箭,以四平为正,子午为副,落地生根,并有吊马、麒麟马、八分马等。习洪拳,即要腰马扎实,更讲究手、眼、身、步、法,所谓身形手法,眼观六路,步法灵活及法门。 代表性拳套为工字伏虎、虎鹤双形、铁钱拳。“铁线拳”是洪拳至宝,以锻炼五脏六腑,强健体魄为主,手法刚柔并济,为外家拳中之内家手法,专为锻炼内脏,桥手,腰马与内劲使用,以十二字诀为用即刚,柔,逼,直,分。定,寸,提,留,运,制,订等十二支桥手。练铁线拳除了要注重十二桥手外,以发劲及七情声息为要诀,每一式的发音都以调节五脏六腑为要领,脏腑得调,气血运行有序,能力达内外,强筋健骨,明智护心。
台山洪拳 资料图
棠下白眉拳
白眉拳主要流传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中心金竹冈村、良溪大亨村、弓田大岭村、虎岭南溪村、华东村、周郡、石头等多个村及南海九江兰昌、肇庆等地。
明朝末年武将朱国畴入少林寺为僧,将武术传于五枚、白眉、至善、冯道德及苗显五人。白眉入四川峨眉山修行,创出拳法,故称“白眉拳”,首传广惠禅师,白眉拳一向流传于庙内,从不外传。不久,传到竺法云禅师,竺法云再传张礼泉(1882-1964),张礼泉传夏汉雄,夏汉雄征得张礼泉同意后传胡沛(1905-1995,蓬江区棠下镇良溪大亨村人),张礼泉见胡勤学不辍,品端守礼,大为赞赏,亲自指导胡沛,胡俱得张、夏两宗师的倾囊真传。夏汉雄在广州开设“珠江国术社”,胡沛协助恩师教拳和器械,1950年回棠下务农,在乡里传授白眉拳及开设跌打医馆。胡沛回乡后将所学白眉拳加以改进,使拳术更加简练易学,实用性更高。胡沛再传胡平安、汤志海、胡海英、陈炳祥、胡玲国、胡满堂等。其徒弟胡平安口述,1954年,胡沛在棠下金竹冈村表演武术时,由于劲力雄猛,把新搭建的舞台震塌。1962年又协助政府徒手制服一个拿锄头到处伤人的狂徒。20世纪80年代,胡沛曾两次率领徒弟代表棠下镇参加新会县全运会,取得武术类多项奖。徒弟胡平安、胡满堂先后在2005年、2007年两次参加广东省流域武术大赛,赢得八面金牌、两面银牌的好成绩。
棠下白眉拳属南拳类,内外兼修,注重实战与强身健体。内讲“吞、吐、沉、浮”。手法讲究“鞭、割、挽、揪、弹、掌、顶、冲”。主要拳法有:直步、铁环、石狮、三门、四门、五行、六合、地煞、九步推、十八摩、三连等;器械有:单刀、双刀、梅花枪、双头枪、九子连环刀、蔡阳刀、双头棍、大耙、七星大阵棍、回环双钩等。
棠下白眉拳 资料图
图文整理:南都记者 严亮
编辑: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