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双节”将至,广东省纪委监委及各地市纪检监察机关集中通报了一批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短时间通报、高频率曝光,持续释放正风肃纪反腐严字当头、一严到底的强烈信号。
二十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持续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治“四风”。十三届省纪委二次全会也强调,持之以恒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持续深化纠“四风”树新风。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作风建设没有休止符。即日起,南方都市报“跨粤”开设“清风之声”栏目,选登一批基层党员谈作风建设心得体会的来稿文章,敬请垂注。
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全国各地陆续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典型案例,系列案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自古以来,清正廉洁一直是百姓对官员的殷切期盼,也是公职人员必备的基本道德素质,还是中华政治文明鲜明的价值取向。《贞观政要》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与群臣论贪鄙时言:“人有明珠,莫不贵重。若以弹雀,岂非可惜?况人之性命甚于明珠……”他用“明珠射鸟雀”形象地比喻贪腐的因小失大、得不偿失,告诫官员要恪尽职守、勤政爱民,不能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今日重温,仍然振聋发聩、引人深思。
时刻自重自省“修心”。人贵有自知之明。明珠是身外之物,尚且不能拿去射鸟雀,怎么能用比明珠更加贵重的生命来换取财物呢?人当自爱,而后人爱之;人当自重,而后人重之。春秋时期,鲁国清廉宰相公仪休嗜好吃鱼,但他从来不吃别人所赠之鱼。“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受贿就要丢官,不仅失去俸禄,而且面临牢狱之灾,连兴趣嗜好也都无法实现,可谓一失万无。同时期的宋国贤臣子罕以不贪为宝,而民众则以玉为宝,面对民众献宝,他清醒说出“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揆诸现实,面对各种诱惑,党员干部要正心明道、怀德自重,时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善于明辨是非、分清对错,常扫“思想尘”、多思“贪欲害”、敢破“心中贼”,修好共产党人的为政之德。山自重,不失之威峻;海自重,不失之雄浑。要尊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品德,摒弃“哀之而不鉴之”看客心态,坚持以清廉为宝,以百姓之心为心,不生妄念、不行苟且、不逾规矩,莫以受“鱼”、受“玉”而坏了良心品德。
时刻自警自励“修身”。铜正衣冠,人明得失,史知兴替。从历史和他人身上吸取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现的是一种自警自励的精神。古往今来,但凡有所成就的先贤志士,无不深谙自警自励之道。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东汉太守杨震暮夜却金、唐太宗三镜自照、司马光警枕励志……无论身居何等职位,他们都能够以“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清醒、“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对待自身的一言一行、一思一念。百年变局下,环境纷繁复杂、生活五光十色,对于党员干部而言,外部监督虽不可少,但是自警自励更为关键。回看一系列落马官员案例,不少人是因面对“糖衣炮弹”丢了警惕心、鉴别力,一步步误入歧途。因此,党员干部要注重从小事小节上检视反思、从日常点滴处防微杜渐,自我警醒、自我告诫、自我戒备、自我约束,坚持不懈做到“警钟”常敲长鸣。越是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越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越要防止被拉拢、围猎掉进陷阱,越要挺直身板淬炼浩然正气,做到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不断擦亮共产党人的政治底色。
时刻慎始慎初“修行”。《礼记》讲:“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万事万物皆有始有初,欲要善成善终,必须慎始慎初。苏轼在《思治论》中强调:“方今天下何病哉!其始不立,其卒不成”,明朝名臣王延相也在《松窗梦语》中指出,居身之道犹如“新鞋踩泥”,“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这说明,为官处事唯有做到慎始慎初,才能开好局、起好步,走好人生第一站,如若一开始没走好,就容易“一失足成千古恨”。近段时间以来,少数80、90后年轻干部“前脚刚踏上仕途,后脚就走入歧途”,才起步便摔倒,令人叹息。事实表明,腐败不分年龄大小,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等等,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贪欲之火便会像洪水一样肆虐难收。踏上新的赶考之路,党员干部做到慎始慎初,就要时刻保持赶考的清醒和坚定,从一个个“案中人”“片中人”的悲剧故事中警醒起来、觉悟起来,建好“防火墙”、设好“隔离带”、拧紧“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坚持把敬畏和规矩内立于心、外化于行,始终做到初心如磐、使命在肩,走好人生每一步,不在“节点”留“污点”。
(来稿作者:深圳市委组织部晋玉东)
编辑:陈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