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们,我现在感觉很好。”10月9日,来自贵州省遵义市务川县的欧奶奶在出院时,握着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医护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中大五院是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的对口帮扶医院。74岁的欧奶奶罹患胰头癌,但当地医疗条件有限,该院援建干部帮助她从遵义到珠海千里求医,经过紧张救治,普外科手术团队成功为老人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以最小创伤实现根治。
援建干部“牵线”患者千里求医
9月13日,欧奶奶因“腹痛伴皮肤、巩膜黄染10余天”在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检查,确诊为梗阻性黄疸、胰头部肿瘤。
胰头部肿瘤紧挨肠系膜上静脉,治疗刻不容缓。
“患者的病情不能拖,但该手术为普外科风险最高的手术之一,当地尚未开展过这类手术,珠海专家即使过来做手术,术后管理同样重要,在当地手术治疗风险较大,稳妥起见还是建议转往中大五院治疗。”
中大五院援建干部、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郭振宇联合该院普外科主任肖鹏,详细查看病情后,认为欧奶奶罹患胰头癌的可能性大。胰头癌是起源于胰腺头部的恶性程度极高的消化系统肿瘤,被称为癌中之王,五年生存率不足5%。
因患者已有梗阻性黄疸症状,如不及时手术,肝功能可能衰竭,肿瘤也会继续进展甚至丧失手术机会。
出发前,中大五院援建干部、务川自治县人民医院院长郭振宇博士(左一)与患者一家合影。
郭振宇汇报患者情况后,中大五院副院长李中和,普外科主任、肝胆外科主任李坚第一时间查阅患者病史资料,研判患者病情,认为将患者转往珠海,依托中大五院多学科强大的医疗资源和技术支持进行治疗是最佳选择。
就这样在两地医院的通力协作下,患者一家人没有任何犹豫,跨越1300公里,从贵州的偏远山区来到了珠海。
制定根治性手术方案
9月18日,患者在家属的陪同下抵达中大五院,医院开放绿色通道,并对患者一家的生活给予相应关照。
完善检查检验结果后,患者被确诊为胰头癌合并梗阻性黄疸,李中和组织肝胆外科、影像医学部、肿瘤中心、药学部、临床营养科等科室专家进行多学科会诊,制定治疗方案。
专家们认为,肿瘤已经压迫胆管,导致患者黄疸,出现了严重的肝功能损害,幸运的是肿瘤并未发生远处转移,肿瘤边界与肠系膜上静脉将近180度毗邻,仍属于可切除情况,若再晚几个月就医,肿瘤侵犯到静脉,可能会彻底丧失手术机会,现在要争取根治性切除,但必须分步完成,将风险降至最低。
最终,专家们讨论决定先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待患者肝功能好转后,再行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李坚介绍,胰头这个位置非常特殊,处在十二指肠、胆管、胰腺三者“交叉之地”,目前根治胰头癌的唯一方法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解决患者胆总管下端、壶腹部周围、胰头、胰腺钩突、十二指肠等部位病变的唯一根治办法。这项手术切除范围广、手术难度大、技术要求高、术中情况复杂、围手术期管理困难,而在全腹腔镜下开展此项手术难度更高、挑战更大,被誉为普外科微创手术的“珠穆朗玛峰”。
李坚表示,检查提示患者肿瘤虽然没有发生远端转移,但肿瘤跟肠系膜上静脉挨得很近,手术既要将肿瘤切干净又不能搞破血管,这无疑又增加了手术难度,因此术中还要做好血管联合切除重建的预案。
患者恢复良好出院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置管引流术后患者肝功能总胆红素由338umol/L下降至129umol/L,身体条件达到手术治疗标准。
制定了完备的手术方案后,9月26日,李坚手术团队采用先进的3D/4k荧光腹腔镜为其施行了全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相比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患者的创伤更小,且在腹腔镜的放大下,医生解剖更清晰、操作更精细、清扫也更彻底。
但对手术医生专业技术的要求更高,因为没有手的触感,腔镜下用持针器吻合难度更大,就相当于用筷子夹着针来缝东西。因此,医生在腔镜下娴熟的淋巴结清扫及吻合技术是该项手术成功实施的关键。
切除后重建吻合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出血、胰漏等并发症。
术中,李坚与手术团队成员普外科副主任蔡潮农、刘夏磊在腹腔镜下切除了患者部分胃、十二指肠、胆囊、肝外胆管、胰头等5个脏器,尤其在胰头与血管交界处的游离处稳扎稳打,顺利突破,避免了血管切除重建,继续规范清扫切除器官周边的淋巴和脂肪组织后,李坚完成了胰肠、胆肠、胃肠吻合消化道重建。整个手术耗时4个半小时,术中出血量不足100毫升。
经过抗感染、抑酸、抑制胰酶分泌、护肝、营养支持及对症处理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发生任何并发症,欧奶奶顺利于10月9日出院。
李中和表示,随着东西部协作的不断深化,中大五院持续向遵义市选派医疗专家开展医疗协作,通过多学科远程会诊、专家对口帮扶、疑难手术现场指导、疑难病症患者转运等方式,推动当地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助力遵义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珠海大健事”栏目 出品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 张景淞
编辑:王靖豪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珠海大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