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穿越无人区频发,两人被终身禁入,打卡秘境请交救援费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3-10-11 17:59

10月9日,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发布通报称,两名女游客不听工作人员劝阻,在景区内开展徒步穿越涉险,随后被救援下山,因两人违反景区管理规定,禁止她们再次进入四姑娘山景区观光旅游。这次是该景区首次对游客实施终身禁入处理。

“探索秘境”“寻访冰川”“打卡无人区”……随着近年来自驾游不断升温,一些游客追求冒险刺激,前往四川、青海、新疆、甘肃等地生态保护红线内的无人区,结果频频发生被困甚至遇难事件。业内人士表示,“生命禁区”不是“猎奇专区”,需加强对无人区非法穿越的监管。

图片

四姑娘山。景区供图

事件

景区“拉黑”两违规穿越的游客

据景区通报,王某某(女,31岁)、采某(女,41岁),10月8日通过购买长坪沟观光门票进入四姑娘山长坪沟景区,进入景区后无视标识标牌提示和工作人员的劝阻,在景区内开展徒步穿越活动。后因当天晚上景区内下雪,王某某、采某因存在失温、高反、迷路等风险而报警求助,随后被救援下山。由于该两名游客违反了四姑娘山景区管理的规定,给景区的保护、管理造成一定危害和恶劣影响,禁止王某某、采某二人再次进入四姑娘山景区(包括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进行观光等一切形式的旅游。

景区官网发布的通报“这是首次终身禁止游客再入景区”。四姑娘山景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10月8日,通报中两名游客购买了当天来回的常规游客票,并携带了简单的登山装备进入景区。

这两名游客到达最后的木骡子景点后,仍旧往景区穿越露营路线前进,景区工作人员持续劝阻但并未成功,“穿越露营路线需要向导带着进入,但这两名游客一直不听劝告,工作人员也不能采取强制措施,最后她们就进去了。”

两名游客进入景区后,直接穿越到了旁边的理县,而理县当天晚上下雪。景区工作人员介绍,9日凌晨1时左右,这两名游客拨打了救援电话。据游客描述,当时下了大雪,身体已经出现失温。接到报警求助电话后,景区启动了应急预案,组织了公安、消防等二十多人的救援队伍进行救援。

四姑娘山景区救援队伍出动后,接到理县反馈,理县也接到了报警求助电话,并出动了救援队伍前往救援。大约凌晨三四点,理县方向出动的救援队伍将两名涉险的游客救下,“她们身体确实出现问题了。”

景区工作人员还介绍,9日早晨,景区联系了两名违规穿越后涉险的游客,因她们不听景区管理规定,按照景区有偿救援管理办法,可以向她们追讨救援费用,让两名游客到景区接受处理,但遭到了拒绝。景区向理县方面了解情况并采集了两名游客的相关信息,决定按照景区不久前出台的《关于禁止违规开展户外活动的公告》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像这种不文明旅游行为,我们决定终身禁止她们进入四姑娘山景区,包括常规(景点)和户外双桥沟、长坪沟、海子沟。”

今年9月18日,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发布《关于禁止违规开展户外活动的公告》,如有任何个人或单位通过以上或其他违规行为进入景区开展户外活动,一经发现,终身禁止进入四姑娘山景区观光旅游和开展户外活动,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一切后果由活动组织单位和个人承担,构成违法犯罪行为的,依法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

图片

四姑娘山景区。

危险

非法穿越无人区 多次酿成悲剧

不只是四姑娘山,近年来,此类非法穿越无人区事件在一些地区频频上演,有的甚至酿成悲剧。

今年9月初,四名游客租了一辆越野车,前往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境内的一处冰川。按照导航指引,他们从一条偏僻小路驶入无人区。行驶一段时间后,车辆被困,车轮在原地打转溅出泥巴,发动机空转轰鸣……一切都提醒这里是“无人、无路、无信号”的“生命禁区”。

入夜后,气温骤降,荒滩空旷无人。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在车上过夜。第二天一早,他们带上水和干粮弃车徒步求救。此时,接到游客亲友报警的当地警方组织队伍展开野外搜救。所幸,晚上10时许,在警方和民间救援队的帮助下,四人在祁连山塔塔棱河附近区域成功获救。

今年7月底,一支自驾车队未经批准穿越新疆若羌境内国家级野骆驼自然保护区,遭遇车辆故障、高温缺水双重困境,其中四名游客不幸遇难。

图片

2023年8月6日,茫崖市公安局民警背着被困游客转移到车辆上。新华社发

析因

部分自媒体夸大危险地带景色助长“穿越热”

非法穿越无人区危险系数极高,为何一些游客仍热衷于此?青海省海西州茫崖市公安局副局长彭连胜表示,无人区近年来频现“穿越客”,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路况不熟不慎误入。一些游客使用提前下载好的离线地图导航。离线地图往往无法显示真实路况,一旦道路被沙子掩埋、大雨冲断,游客容易迷路,误入无人区。

二是猎奇、虚荣心及侥幸心理作祟。一些游客抱着“只要穿越了一次无人区,就足以成为这辈子最值得讲述的经历”的心态,“头脑一热,说走就走”,自驾或加入“驴友”组织的穿越活动。  

此外,一些自媒体在相关作品中夸大深山峡谷等危险地带风景的壮美,掩饰、淡化潜在的旅行风险,也在一定程度助长了无人区“穿越热”。

记者调查发现,在社交平台上,以穿越无人区为主题的短视频转评赞过万屡见不鲜。“事实上,在无人区内,人们常常会遭遇缺氧、迷路、天气恶劣乃至野生动物袭击的考验,而这些在镜头中很少被呈现,令不少观众产生了‘无人区没那么危险’的错觉。”彭连胜说。

危害

破坏生态环境 遇险救援难度更大

近年来,可可西里、羌塘、罗布泊、阿尔金山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三江源国家公园成为热门穿越区域。受访人士表示,盲目非法穿越无人区,既是对自身安全的漠视,还可能破坏原本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遇险救援也会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海西州大柴旦行委公安局副局长穆继东说,高原地区气候多变,昼夜温差可达20摄氏度以上,夜间容易让人出现失温状况。特别是遇到陷车、迷路、沙尘暴等情况时,如果游客缺乏应对极端天气和应急处置的常识和技能,会产生恐慌情绪,有可能做出错误决定,将整个团队指引到更危险的境地。

“游客常常高估自身的野外生存能力,低估当地地形气候条件带来的危险,导致意外发生。”穆继东说。

穆继东介绍,无人区多数区域无通信信号,硬化公路覆盖率低,对汽车性能有较高要求。同时,需要驾驶员具备较丰富的户外旅游经验,能熟练使用户外专业地图。

值得关注的是,非法穿越、探索“秘境”会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受访人士介绍,以罗布泊保护区为例,这里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野生双峰驼的主要聚集地;野骆驼在产仔期时,一旦有人或车辆等靠近,驼群会受到惊吓迅速逃离,幼驼很可能因此掉队或被母骆驼遗弃,威胁这一种群的繁衍延续。

此外,不同于传统的道路救援,野外救援对专业程度要求更高,难度更大。  

海西州蓝天应急救援中心理事长谢文淋介绍,2021年10月,救援队接到指令,前往一处雅丹地貌救援被困游客。寻找一整天,终于在傍晚走到了GPS坐标显示直线距离7公里的地方;由于被高耸的雅丹群阻挡,10辆车24名志愿者走了近10个小时才到。抵达过程中,救援车辆也在沙漠盐泽中出现不同程度陷车,部分车辆损坏。

“为了每一名群众的安全,我们都义无反顾地去救援。但非法穿越无人区这种冲动、鲁莽的行为,不仅危害自身安全,也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谢文淋说。

治理

多地出台有偿救援制度 稻城亚丁搜救费1.5万元起

近年来,随着户外探险运动的兴起,驴友违规穿越涉险甚至造成人员遇难情况屡见报端。据媒体公开报道,2014年,黄山景区共堵截、查处“驴友”擅入景区未开发开放区域50批262人次,2015年堵截、查处24批193人次,2016年为24批212人次……这期间,景区每年的救援量为400起左右,其中一般救助约占75%,较大或伤病情况严重的约占25%。一年直接费用支出少则数十万元,多则数百万元,基本由景区负担。

类似的事件经过报道,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不少网友意见出奇一致:“请交一下救援费用!”

2018年,黄山风景名胜区试行有偿救援,制定了国内首部有偿救援制度的规范性文件,这是国内首部有偿救援制度的规范性文件。在黄山风景区实施有偿救援办法后,2019年6月,游客王某某私自穿过景区铁丝网进入朱砂峰被困。朱砂峰属于未开发区域,岩壁非常光滑,救援人员经过两个小时才用绳索将王某某救出。黄山景区认定此次救援符合“有偿救援”规定,向王某某追讨救援费用。6月18日,王某某的亲属代其将3206元救援费汇入黄山风景区管委会指定账户。

同年8月,甘孜州稻城亚丁景区制定了有偿搜救制度,规定景区范围内非法登山、非法穿越等户外活动及未按规定线路、区域旅游而发生事故的人员需要支付相关救援费用。该制度还规定了搜救费用标准。其中亚丁村、叶儿红村至康古贡嘎银河区域,搜救费用1.5万元起,其他四条路线搜救费用均为2万元起。

2018年9月,四姑娘山景区也出台《户外运动突发事件有偿救援管理办法》,对擅自进入四姑娘山景区发生险情需要救援的团体或个人;违规开展登山、徒步、攀岩等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发生险情需要救援的团体或个人等情况,在景区管理局组织实施并完成救援后,应由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组织者及被救助人承担相应救援费用的活动,有偿救援费用包含救援过程中产生的劳务、院前救治、交通、马匹、意外保险、后勤保障、引入第三方救援力量等费用。

2019年8月12日,周某违规穿越四姑娘山后受伤失联,8月13日上午,景区管理局接到家属消息后立即派出救援团队,历经36个小时救出该男子。除了被罚款2000元外,周某还自行承担救援费用3000元。

四姑娘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游客违规穿越涉险是严重浪费公共资源的行为,耽误景区和救援队伍的正常工作开展。

今年8月21日,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市场管理处发布严禁游客擅自进入无人区、未开放和未开发景区开展探险、旅游等活动的公告。各类人员和团体因私自探险、穿越自然保护区、无人区等而被困,救援费用由相关人员和团队全额承担。

图片

四姑娘山。景区供图

监管

擅闯无人区将担责 加强“网红打卡点”审核

公安部门提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严禁组织非法穿越活动。在未被划为自然保护区的无人区,游客进入前需向当地公安、林草等部门提出申请,取得相关许可后,在当地有专业资质团队的伴行下方可进入,切勿盲目加入“驴友”组织的穿越活动,或找寻“黑导游”闯入无人区。

如何让无人区不再成为旅游监管“真空区”?受访人士认为,要对游客进行有效引导,对为非法穿越者提供服务的个人及旅行社严肃追责。

公安、应急、消防、生态等多部门要强化协作监管,加强对无人区、未开放和未开发景区的监管和执法,借助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巡航等科技手段,实现对保护区的全域监控。

此外,应进一步完善立法,加大对非法穿越无人区的处罚力度;推广救援费用自理等措施,提高非法穿越成本。

谢文淋还建议,加强宣传,全方位提高公众对于穿越无人区的风险意识。在相关无人区穿越的短视频醒目位置加注“危险行为 切勿模仿”“生态脆弱 加强保护”等宣传语。

今年8月,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告,严禁游客擅自进入无人区、未开放和未开发景区开展探险、旅游等活动。 

近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加强未开发开放区域旅游活动管理的通知》,明确强化引导人员不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区域游览观光,若擅自进入造成破坏、纠纷、伤亡等,个人需承担相应责任。

游客不得擅自进入未开发开放游览活动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红线区、水源地、行洪河道、在建水利工程、国有林场林区和草原防火区等区域,凡是擅自进入以上区域造成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破坏、人身伤亡或与当地居民发生矛盾纠纷等情况的,个人需承担相应责任。

此外,不得把未开发开放区域作为旅游产品予以推介和宣传,倡导广大游客到正规景区游览,加强对未开发开放区域、私设“景点”和“网红打卡点”等上线审核,凡是违规经营销售或未尽审核义务、安全保障义务而造成游客损害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整合:易福红

来源:新华社 四姑娘山景区网站 中新社 极目新闻等

编辑:易福红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