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风华正茂的广东舞蹈界又传来一条新喜讯:由广州芭蕾舞剧院原创的芭蕾舞剧《白蛇传》成功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成为广东省乃至全国唯一以舞剧类型入选的作品。中国戏剧节始创于1988年,每两年才举办一届,是我国戏剧界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艺术盛会。《白蛇传》能够入选其中,代表了中国文艺界对广东这项足尖艺术的极大认可。
芭蕾舞剧《白蛇传》剧照。
其实不仅仅是芭蕾舞剧,近些年广东舞蹈界涌现出不少高品质佳作,分获了各项大奖。舞蹈因鉴赏门槛高,使得它与大众之间存在着一道天然的隔阂,除非特别大众化的题材,或者说是为春晚等大型晚会、亚运会等大型活动精心编排的舞蹈,否则想让一支舞被千家万户看见并不容易,而借助一支舞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更是难上加难。
于是乎,如何通过舞蹈被看见,如何让舞蹈被看见,成为舞蹈界最困惑的难题。为了更好地了解广东舞蹈界的发展状况,记者走访了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也约访了多位舞蹈界的专家,并追问了这些舞蹈人同一个问题:“广东舞蹈界被看见了吗?”大家的回答出奇一致:“当然,我们一直在为此做努力。”
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席汪洌告诉南都记者,“其实广东舞蹈界在全国的影响力并不弱。从广东省歌舞剧院的《沙湾往事》,到广州歌舞剧院的《醒·狮》,然后到深圳歌舞剧院的《咏春》,以及广州芭蕾舞剧院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作品《旗帜》和入选第十八届中国戏剧节的《白蛇传》,都是被全国认可的。”
舞剧《咏春》剧照。
这些“叫好又卖座”的精品力作频频出圈,带火了广东舞蹈,还带热了一个名词:中国舞蹈界的“广东现象”。
今天,南都娱乐记者就带大家到舞蹈界去看一看“广东舞蹈是如何被看见的”。而除了被看见之外,广东舞蹈界还有哪些其他的渴望,这正是当下更需要被看到的问题。
广东舞蹈界有被看见吗?
若问“广东舞蹈界有被看见吗?”答案是肯定的,而且由来已久。早些年,提起广东舞蹈,首先想到的是广东民间传承的岭南舞蹈,比如英歌舞、傩舞等等,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舞蹈艺术的重要特色名片。
到了近现代,管窥发现中国现代舞专业教育发展的起点始于广州,第一批明星舞者也成于广州。全国第一个专业的现代舞团——广东实验现代舞团,也是在广东发展起来的。他们创作了大量优秀的现代舞作品,培养了很多人才,其中很多都活跃在今天的现代舞领域。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曾经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这样评价广东舞蹈的发展现状:“从舞蹈发展来看,广东舞蹈是很有历史地位的,它起步早、发展快。它的根基首先是民族民间舞,像英歌舞、杯花舞、醒狮、鲤鱼舞等等,非常丰富。”这些都为广东现代舞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可以说,广东舞蹈在现代舞领域贡献巨大。
另外,“中国舞蹈之城”江门还是“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的祖籍所在。因她提倡“人人皆可舞蹈”,这为广东舞蹈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歌舞剧《戴爱莲》展现戴爱莲为舞而生的传奇人生。
10月23日晚,备受舞蹈界关注的广东省第八届岭南舞蹈大赛在佛山大剧院鸣笛开赛。舞蹈粤军大集结,再获迎检时刻,本届大赛一共为期六天,共有69个原创作品进入决赛,1000余名演职人员同台竞技,用舞姿、舞技,一展新时代广东舞者的风采。
首届岭南舞蹈大赛自2005年举办,18年时间,已先后在广州、珠海、江门、东莞、河源、深圳等地成功举办了七届,挖掘了一大批具有岭南时代风貌、岭南地域文化特色、岭南民族民间风情的舞蹈作品,培养本土优秀的舞蹈创编人才,现已成为广东省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专业性最高、权威性最强的舞蹈赛事平台,渐渐成为广东舞蹈界的行业符号和文化品牌。
中国舞蹈界的“广东现象”
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新舞者与旧舞者又在接棒传承,在守与博的权衡发展中,塑造了许多新经典作品。从舞蹈元素上来说,这些新作品中既有中国舞,也有现代舞,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武术、舞狮、龙舟等文化元素的运用,它们共同融合成独树一帜的岭南舞蹈语汇,成为推动中国舞蹈创新发展的广东现象。
时间拨到2013年,当时“现象级”这个词还不像现在这么流行,《沙湾往事》的出现开始慢慢带火中国舞蹈界的“广东印象”。很多人从这部舞剧看到了广东音乐前辈们的理想与追求,也看到了广东文艺工作者时代“群像”的烙印。
舞剧《沙湾往事》剧照。
作为一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现象级舞剧,《沙湾往事》经久不衰地持续热演了十年。十年间,《沙湾往事》开展了将近5轮巡演,足迹遍布北上广深、香港、澳门、华盛顿、纽约等60多个城市,巡演场次近300场,平均上座率超90%,口碑、票房双丰收,并4次获国家艺术基金立项支持,一路拿下了文旅部“文华大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广东省艺术节大奖等诸多荣誉。今年8月22日至23日,《沙湾往事》在广州大剧院举行了创排十周年庆典演出,黎星、李艳超等原班卡司悉数回归。连演两场,每场演出结束,都收到了观众超高分贝的掌声与尖叫声。
2018年,广州歌舞剧院用5年时间排演出国内首部以“醒狮”为题材的大型舞台剧——《醒·狮》。这部舞剧当时在广州大剧院连演3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很多观众特地从广州以外的地方赶来。剧中展现出多姿的岭南文化、厚重的民族情怀,以及南粤儿女壮怀激烈的家国大义,燃爆了现场所有观众,被称为“年度最燃舞台剧”。当年,《醒·狮》还作为广东省唯一参赛作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评奖展演。
舞剧《醒·狮》剧照。
2021年,广州歌舞剧院又创排了首部诠释龙舟文化大型当代舞剧《龙·舟》。2023年,继《醒·狮》后,《龙·舟》也登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千年龙船落下时,一个传承与发展的故事随龙舟的滑动而不断深入。目前《龙·舟》已作为中国文联、中国舞协——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剧展演剧目、“彩票公益金资助——中国福利彩票和中国体育彩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2023年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入选了“2023大戏看北京”展演。
舞剧《龙·舟》剧照。
再就是舞剧《咏春》的“破圈”。2022年底在B站元旦跨年晚会上演出,《咏春》一炮而红,成为家喻户晓的一支舞,当然也可以说“一只拳”。今年,这部舞剧还惊艳亮相华表奖颁奖典礼舞台,并在“国际之夜”上,令多国驻华使节和国际组织代表折服。9月27日至30日,舞剧《咏春》又远赴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演出,拉开了海外演出大幕。舞武融合、双线索叙事,“咏春拳”“香云纱”双非遗展示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让《咏春》海外首秀博得满堂彩。
舞剧《咏春》剧照。
南方歌舞团近期创作出品的舞剧《万家灯火》也可圈可点。作为“湾区有戏”——粤港澳大湾区舞台艺术精品巡演开场演出,《万家灯火》刚在龙岗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完成公演。舞剧用当代舞蹈语汇,通过舞美、灯光的创意融合,同步加入了“电与人类,光明之行”等新媒体沉浸式体验,呈现两代电力人为点亮万家灯火而坚守理想的成长故事。舞者们用精湛的舞艺,再一次征服了大批观众,展现了湾区舞蹈新风采。
舞剧《万家灯火》剧照。
除此之外,这些年在少儿舞蹈创作上,广东也很努力,除了专业儿童编导外,很多专业的编导也在积极参与少儿舞蹈的创作,带来了一大批既具有童真、童趣,又彰显时代精神的少儿舞蹈原创作品,如《灿烂的日子》《阿嚏阿嚏》《哈哈,龟兔赛跑》《坚持不“蟹”》《传接棒》《“泳”气》《龙舟》《白云红太阳》等,成绩有目共睹。广东还成为连续六届入围节目最多、荣获“小荷之星”最高荣誉最多的省份。在第十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展演活动中特设“广东示范专场”,这成为“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活动创办以来的首例。
今年省舞蹈家协会推选23个优秀少儿舞蹈作品参加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其中《聆听》《风铃子》等20个节目作品获得喜获“小荷之星”称号;《行花街》《萋萋》《站起来》3个节目喜获“小荷新秀”称号。
汪洌说,“这说明我们的后备军力量非常充足。中国舞蹈家协会冯双白主席曾专门提到‘广东少儿舞蹈现象’,肯定近年来广东少儿舞蹈事业的发展成绩。总体来说,广东舞蹈呈现出一种立体式的发展,作品丰满,成绩有目共睹。”
1:什么样的作品更容易被看见?
广东舞蹈的发展和岭南文化的滋养不无关系。曾经有文艺评论家这样评价岭南舞蹈:岭南舞蹈地域文化特征使得广东的舞剧创作在题材选择、形象塑造、主题诉求上更加丰富多样,而岭南人的开创性,又使得岭南舞蹈的发展非常重视“艺术创造”,所以岭南舞蹈的构建、舞种才相对比较全面,自省意识和前瞻性强。
无论是《沙湾往事》,还是《醒·狮》《龙·舟》以及《咏春》都是典型的向岭南文化探源、又向新时代发展延展的舞蹈作品。像《醒·狮》中融合了舞狮、南拳、蔡李佛拳、大头佛、英歌舞等各种极具岭南代表性文化符号;《龙·舟》将舞蹈语汇与竞技体育、体能训练的特征融为一体。《咏春》则丰富了咏春拳、叶问的系列艺术作品,创造性地将与当代人共鸣的奋斗不止、锄强扶弱、创新包容精神融于国家级非遗和岭南文化,精彩呈现了中国功夫和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魅力。甚至包括芭蕾舞剧《旗帜》也都取材于广东故事,也在细节处精巧地融入进了很多岭南元素,以更好地用芭蕾的舞蹈语汇抒发炙热的革命情怀,赋予历史以新的艺术想象。
芭蕾舞剧《旗帜》剧照。
独具岭南特色,是这些作品的共同特点,也是广东舞蹈为大家带来的“广东印象”。而正是这些鲜明的地方特色促成了这些舞剧“叫好又卖座”。
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史前进是《醒·狮》的总导演,也是《龙·舟》艺术总监。他曾经试过把舞剧《醒·狮》搬上直播间,结果一夜“火出圈”,创下300万人线上打卡纪录。他说,广东舞蹈因岭南而生,也因岭南而兴,本身的文化土壤就极富特点、独具特色,加上广东人敢为天下先的性格,决定了舞者能够始终站在舞蹈的最前沿不断开拓创新。也正是这种创新的基因,决定了我们能够做出容易被看见的精品力作。
2:何以能更好地被看见?
当广东舞蹈被看见之后,广东舞蹈界也在不断地总结和思考:我们如何更好地被看见?
为了能够更好地被看见,过去五年,广东省舞协开展了一系列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舞蹈活动,积极推动文化强省建设。首先是展演平台的搭建为优秀原创舞蹈作品的诞生培育了沃土。近年来,广东省舞协一直在积极搭建舞蹈品牌活动,目前已成功搭建了岭南舞蹈大赛、少儿舞蹈大赛、青少年舞蹈展演、中老年舞蹈展演等适合不同年龄阶层、不同群体展示舞蹈才华的平台。除此之外,广东省舞协还创新性搭建了“全国街舞创作作品展演”“中南六省(区)十佳青年领军舞者展演”等活动。
再次是通过评奖、展演等方式引领创作,扩大优秀作品的辐射面和影响力。五年间,在广东省舞协搭建的平台上诞生了近1400个原创舞蹈作品,呈现出创作活力奔涌、精品力作纷呈的良好局面。
勤勉也是舞者的必修课。精品层出不穷的背后藏着夜以继日的努力。以芭蕾舞为探访样本,凡练舞者能够做到舞台上的精益求精,都离不开脚踏实的勤勉。自7月12日广州首次亮相后,《白蛇传》已完成了北京、山东、舟山、杭州、成都、南昌、贵阳、合肥、上海等多地巡演,国庆假期前,这群足尖舞者刚刚结束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巡演回到了广州。
芭蕾舞剧《白蛇传》已完成多地巡演。
南都记者借机探班广州芭蕾舞剧院。为了能够让芭蕾舞艺术被更多的人看见,舞者们还没来得及好好休息一下,就又重聚在广芭的练功房里开始新一轮的排练,汗水湿透了很多人的练功服,但专业舞者们的情绪与状态丝毫未受影响。
广州芭蕾舞剧院艺术总监邹罡说,“芭蕾舞演员的艺术寿命相对比较短,很多可能到了30多岁就要退役了,所以大家都在加倍地努力跳好舞,在有限的舞蹈生命中推出好作品。”
为了出好作品,不仅舞者本人很努力,体制机制也很给力。先后在多个芭蕾舞团工作过的邹罡说,一个直观的感受就是,广州乃至广东非常重视舞蹈人才的培养。“城市很有包容性和创新型,也拿出很多实打实的财富激励鼓励年轻人发展,比如我们突破创新签约了很多优秀的舞蹈人才。广州芭蕾舞剧院虽然规模不算太大,但我们在艺术创作的方向和剧目创作的数量以及质量并不弱,这是我们觉得很骄傲的地方。”
不仅广州如此,深圳也一样。舞剧《咏春》的出圈、破圈也离不开大湾区城市助推文艺发展的孵化机制。在创作阶段,出品方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给予创作团队高度的信任、充分的自由、大力的支持。
城市开放包容,高投入、强信任,让越来越多像邹罡这样的优秀舞者愿意留在湾区跳舞。同时,广东还积极举办各种品牌活动,岭南舞蹈大赛、中南六省(区)十佳青年领军舞者展演、全国街舞创作作品展演等舞蹈品牌活动在全国范围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力,最大限度调动舞者积极性;并定期各种举办人才培训班,建立常态化人才培养机制,还为优秀舞蹈作品提供二次创作修改扶持资金,这些都为广东舞蹈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沃土。
广东省文联、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为健全文艺创作扶持机制,加强广东省舞蹈编创人才队伍建设,培育“舞蹈粤军”,还策划推出了广东省中青年舞蹈编导创作扶持计划。今年6月29日-30日,由广东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广东省舞蹈家协会主办,广州大学音乐舞蹈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广东省中青年舞蹈编导创作扶持计划与成果展演”活动共扶持26位中青年舞蹈编导,推出了12个舞蹈作品。他们不仅为创作项目提供方向引导、专家打磨,还提供资金支持等,帮助项目实现全程动态管理、跟踪问效、宣传推介。
“我觉得广东在推动舞蹈的发展上还是不遗余力的。经过多年的努力,有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和知名作品,今天这片土地上仍然在不断涌现优秀的演员,优秀的作品,优秀的编导。”汪洌说道。
3:广东舞者有无被看见?
对于广东舞蹈来说,还有哪些方面没有被看见?受访专家们同时提到了顶尖舞者的流失现象,尽管文艺的价值越来越被看见,文艺人才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如何培养出最顶尖的舞者依然是行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难点所在。尤其培养出了好人才,又该如何留住这些顶尖人才,也是一个问题。史前进说:“不仅仅北上广深,甚至很多二线城市,都在通过打造文艺精品,来塑造城市形象。好的舞者可遇不可求,一旦他们被培养出来,很多地方都盯着抢人。机制体制激励留人是一方面,文化氛围、演出市场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另一方面。”
让好作品出圈,是广东舞蹈界努力的结果,而如何让顶尖舞者被看见,仍然是广东舞蹈界需要迎面作答的时代之考。广东舞蹈界能否再出一位“戴爱莲”?这是一个问题,也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舞蹈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被提到了重要高度,不仅肩负着育人才的使命,还承担着传播舞蹈文化、理顺舞蹈产业的重任。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联合教育部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办好艺术类院校附设中职学校,支持有条件的艺术类高职学校探索“3+2”五年一贯制等办学模式。支持文化艺术高职院校与招收艺术类专业的本科院校开展联合培养。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艺术高职院校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
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云鹏告诉记者,“过去我们的舞蹈教育走的是一条专门化人才培养道路,即以培养顶尖舞者为目标培养人才。但是现在既保留了传统的这种专门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挑选出好苗子,给他们创造机会,让最好的苗子被看见;同时更注重从助力舞蹈事业,甚至舞蹈产业发展的角度培养舞蹈人才,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顶尖舞者,我们需要为那些可能没那么出类拔萃但同样优秀而热爱舞蹈的跳舞人,从专业教学角度尽可能多地提供参考出路,比如他们可能会成为舞蹈培训的老师,舞蹈事业的推广者等。这也是舞蹈职业化后,发展必经的一条路,院校应该从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上发挥作用。”
9月中旬,记者到访广东舞蹈戏剧职业学院采访时,舞蹈学院的师生正在为省级岭南舞蹈大赛和大湾区文化艺术节辛苦排练作品。很多学生中午吃完饭,便回到舞房反复练习舞蹈动作,精益求精每一个表情与动作的精准到位。
重新被期待的广东舞蹈
当前,全国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精品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强,好作品想要被看见,也越来越难。如何用舞蹈语言展现中华审美风范,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怎样用中国人独特的肢体语汇表达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和审美?如何创作出既有时代特点又有鲜明中国风格的优秀作品?
这些都是新时代舞蹈人的探索方向。
在冯双白看来,“我认为广东是可以被期待的。尤其广东非常重视教育,舞蹈培训开展得很火爆,培训做得好实力就强,培训出好的苗子就编作品出去比赛,拿了奖回来又吸引更多人来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相信爱在心中,路在脚下。9月22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主办,中国文联舞蹈艺术中心、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在广东深圳启幕。此次粤港澳大湾区共有十个作品入围“荷花奖”终评,涵盖当代舞与现代舞。广东歌舞剧院舞蹈《湾》作为当代舞第一场登台,和来自全国各省市的38个作品展开激烈角逐。
面对新时代和全新的文化使命。期待广东舞蹈人持续用舞蹈讲好广东故事,不断推陈出新,以岭南文化为根,引进来,走出去,为舞蹈注入活的灵魂,力争未来让更多由广东出品的舞蹈作品被发现与看见。
策划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刘芳 郑若琳
本文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专题编辑:彭思敏 郑若琳 刘芳
资料整理:实习生 段伊俐
编辑:郑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