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湾区文娱深调研的前八章中,南都记者陆续对大湾区的音乐、电影、舞蹈、戏曲等各个细分领域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调查研究。而在最后的“出圈”这章中,我们将放眼全局,将各个题材的优秀文艺作品拉通整合,梳理总结出其“破圈”之法,以探讨新时代下,我们所需要的文艺作品具备哪些特质?我们的创作者该往哪个方向努力?
近年来,大湾区出品的影视戏剧佳作频出。有《湾区儿女》《中国医生》这样植根生活、唤起共情的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有将现代手法融于传统艺术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南越宫词》;还有展现岭南特色舞狮与咏春拳的《雄狮少年》《咏春》。从这些佳作的台前幕后中,我们或许能捕获大湾区作品的“出圈密码”。
题材内容扎根现实,贴近真实生活
首先从题材内容上来说,近年出圈的大湾区文艺作品大多以现实题材为主,故事取材自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充分还原细节、观照社会现实,能够最广泛地引发观众的共鸣。
广东出品电影《中国医生》改编自真实事件。
比如,入围了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的广东出品电影《中国医生》,就是根据新冠疫情防控的真实事件改编而来。该片以武汉市金银潭医院为核心故事背景,同时兼顾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市肺科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等兄弟单位,以武汉医护人员、全国各省市援鄂医疗队为人物原型,全景式记录波澜壮阔、艰苦卓绝的抗疫斗争,向广大的医护人员致敬。
为了还原真实场景,主创团队做了许多实地考察与采访工作,与一线医护工作者面对面交流、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演员们也前往医院亲身实习体验。据报道,供影片拍摄用的医院设备严格按照真实医院建造标准1:1打造,拍摄的每一场戏都有亲历抗疫一线的专业人员亲临指导,群演中很多人也都是真正的医务工作者。这才让影片最大程度地还原真实、拥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水女儿·红头巾》扎根真实历史与群众生活。
再比如国内首部展现华人女性群体劳工史的粤剧作品《三水女儿·红头巾》,它同样扎根真实历史与群众生活,再现了20世纪初广东佛山三水女性“下南洋”,在异国他乡艰难打拼的故事。广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曾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强调了文艺创作中“选题”的重要性:“《三水女儿·红头巾》选择的是本土题材,既是对本土历史的回望和致敬,也是对当下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题材都是观众所期待和喜爱的。”在“粤剧艺术创新与推广主题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龚和德曾评价,该剧真正从生活走向艺术。虽然“红头巾”故事距今将近一个世纪,但该剧的鲜活性、草根性和历史感,足让令我们感受到以“红头巾”为代表的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湾区儿女》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此外,还有入围了第33届中国电视剧 “飞天奖”、首部聚焦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电视剧《湾区儿女》。该剧以澳门、深圳、珠海、中山等大湾区主要城市为背景,以疍家女孩麦斯钰的人生成长经历和命运起伏为主线,讲述了一群年轻人植根粤港澳大湾区,紧抓机遇、勇敢追梦,与城市共同发展,最终实现自我成长的励志故事。该剧以“大时代、小人物”的叙事手法,反映了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所发生的巨大变化。
总制片人王笛曾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透露创作初衷:“我们就是要做一部能反映粤港澳大湾区20年以来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电视剧,让全国的观众更加了解粤港澳大湾区,更加了解港澳地区发展的历程,以及在祖国的支持下,为广东及港澳地区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创作最初,我们团队扎扎实实地做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了解大湾区各行业的故事。最终我们决定以一个‘小人物’为视角,就是一个澳门疍家的女孩凭借自己的勇气来到内地创业,她随着祖国繁荣发展不断成长起来,我们想表达的是,人物的命运和时代的命运是共同发展的。”
该团队的另一部新作《青春之城》也同样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通过四组人物、四条故事线并行的叙事结构,勾勒出不同年龄、不同行业奋斗者的追梦之路。为了让这部大湾区发展“浮世绘”更加真实立体,在取景拍摄中,剧组严谨求实。创作故事之前,主创团队深入大湾区采风,进行了大量的调研。王笛说:“此次采风我们前后进行了多次,深入了解了在大湾区城市所拥有的尖端科技以及青年创业者在创业中会遇到的困境,剧中的方远舰、夏末、蒋楠楠、崔江北、孟梦等角色,是很多在大湾区发展的人的真实缩影。”
《青春之城》对生活细节的还原,收获众多观众的好评。
此外,《青春之城》对生活细节的还原与轻松诙谐的表达风格也收获众多观众的好评,相关话题在互联网不断发酵。剧中基层公务员蒋楠楠与崔江北一家人的情节就让许多观众深深共情:一对忙于工作的夫妻,两位为儿女操碎了心的老人,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交织出趣味横生的家庭日常。辅导孩子时一家人的四种口音、把爷爷身高写成毫米的小学生……生活中的鸡飞狗跳与柴米油盐让不少观众感同身受。 作为一部主旋律题材剧,《青春之城》没有高喊空洞口号,而是从琐碎的生活细节入手、从都市中的芸芸众生出发,通过几组人物的交叉写照,描绘出现实的生活图景。
传承传统文化,展现岭南特色
除了扎根现实生活、贴近观众之外,大湾区文艺作品的优势还在于将丰富的本土元素融入内容中。一方面,这让大湾区文艺作品更具有地域特色和吸引力,容易达到“破圈”效果;另一方面,依托影像与舞台等载体,湾区文艺作品也能够实现传播传统文化,向各地观众展现岭南魅力,让影视戏剧演出具有更深厚的人文底蕴与社会价值。
《咏春》让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成为热点。
深圳舞剧《咏春》在2022年底首演结束后,就以独特的“双非遗”题材刷爆社交媒体,成功“出圈”,多次获得央视新闻报道,收获社会各界好评。其更于5月23日举办的第十八届、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颁奖典礼的舞台上惊艳亮相,让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再次成为热点。
该剧融合了国家级非遗与岭南民俗文化,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咏春拳”“香云纱”为题材与展现形式,将满满的广东元素赋予新创舞台剧,同时助力推动这两个非遗项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链接传统与现代,为深圳舞台剧树立新的标杆。咏春是中国南拳之一,现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最具影响力的武术门派之一;香云纱,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手工制作的植物染整工艺,其凭借传统而环保的生产方式保持着香云纱布料使用和审美的特性。《咏春》独具慧眼的选题,为作品增添了丰富的审美质感和人文意蕴。
4月在京召开的《咏春》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研究员金浩说:“我们并不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缺少当代阐释传统文化的能力。”对传统文化的再创造,绝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刻。北京舞蹈学院院长许锐肯定道,《咏春》呈现出了这一种电影的质感,其创新的表达形式,未尝不是一种对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雄狮少年》推动了舞狮文化。
2021年底上映的电影《雄狮少年》讲述了少年阿娟与好友阿猫、阿狗组成雄狮小队,三人相互扶持、实现舞狮梦想的故事,引发广泛关注,获得了近2.5亿元的票房。
《雄狮少年》的出品人、制片人、易动传媒董事长程海明曾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提到,该片除了良好的市场反馈,更令人欣慰的还有它造成的社会效益。其上映后极大地改善了全国龙狮协会的商业邀约和培训班招生。长时间以来,很少有城市的中产或富裕家庭的孩子会想学舞狮,社会上的偏见也让家长不鼓励孩子去学。但通过《雄狮少年》这部电影,慢慢开始有孩子主动想要学舞狮,父母也开始对舞狮改观,舞狮逐渐变成了一种时尚潮流,更成为当前暑假夏令营项目的热门选项。电影《雄狮少年》对这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动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雄狮少年》于5月26日在日本上映后,得到了新海诚、伊藤智彦等业内人士的称赞。它的海外之行,让不少外国人了解了中国舞狮之美。除了舞狮之外,影片中还有丰富的岭南元素,比如九连真人、五条人的广东歌曲,向国外观众展现了中国方言的独特韵律;片中处处可见的岭南城市与乡村的美食、美景,让更多海外友人知道除了北京和上海外,中国广东也有无穷的魅力。
今年4月在广州隆重首演、以广交会为题材内容的原创音乐剧《广交天下》讲述了一段跨越66年的中法跨国恋情,让许多观众为之动容。其中,串联全剧的香云纱丝巾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香云纱来自广东顺德,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云纱又名“响云纱”,丝绸面料经过薯莨汁浸泡染色、过乌砂洗,经过了顺德泥土的养护,三洗九蒸十八晒制作而成,整个染整过程全部手工完成。“这条香云纱丝巾既代表着我们一个文化的传承,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文化能展现出来的风采。”总导演兼编剧闫兵介绍道。
除了传统技艺,《广交天下》还在故事背景与情节中充分融入本土色彩,一方面,上下九、白鹅潭、小蛮腰等地标的柔性“植入”让作品成为“城市名片”;另一方面,《广交天下》也是好“吃”的:鸡公榄、炒河粉、炒田螺、肠粉、艇仔粥、铛铛糖,处处彰显广州“食”力。
融合现代手法,做到“守正创新”
题材上贴近生活、扎根现实,内容上融合本土特色、展现岭南文化,而在落地实操中,新时代的文艺作品往往需要通过现代新兴技术与艺术手法,将脑海中的设想呈现得更丰富和完善。依托科技革新和诸多现代元素,影视戏剧作品会更多元、更新潮,做到“守正创新”,受到更多Z世代年轻人的喜爱,从而实现破圈。
电影《白蛇传·情》实现戏曲电影受众圈层的突破。
2021年上映、广东出品的电影《白蛇传·情》累计票房超2300万元,创下中国戏曲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豆瓣评分高达8.0,成为豆瓣2021年度电影榜单评分最高的华语电影,并在第十九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中荣获优秀故事片奖项。
《白蛇传·情》的成功并非偶然。“主创团队一开始就明确充分运用现代电影技术进行创新呈现,拍一部足以打动年轻人的电影。”珠江电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垂林说,传统戏曲电影往往局限于戏曲圈子,而中老年戏迷更愿意欣赏舞台艺术,所以戏曲电影往往票房惨淡。创造性表达使电影《白蛇传·情》具备“破圈”的可能,实现戏曲电影受众圈层的突破。
首先在技术革新层面,《白蛇传·情》是首部4K全景声粤剧电影。导演张险峰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曾提到,4K画幅对后期制作带来不小的挑战。“因为4K画幅相当于2K的4倍,从后期制作的角度来讲,你的数据量更大,运算时间、包括生成时间会更长。比如说正常2K电影一个画面做好生成时间一个小时,4K电影就变成4个小时。因为要求画质非常高,后期的周期比较长。”虽然有难度,但他认为,更清晰的画质能够让影片的质感直线提升,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视觉享受。
其次在美学风格上,《白蛇传·情》借助当代美学手法,对传统戏曲的艺术之美进行创造性转化。据美术总监李金辉介绍,《白蛇传·情》电影在后期制作阶段,成功将实景画面与传统的中国画风、当下流行的国漫画风以及电脑动画等相融合,让剧中人物置身于水墨山水,在一种似实还虚、亦真亦幻的审美意蕴中,达到了人与景的和谐、情与境的交融。
前文提到的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也在粤剧传统唱腔和身段上大胆创新,结合了西方音乐剧的现代舞和摇滚说唱等不同的艺术元素,以呈现澎湃的情感表达、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人耳目一新;音乐剧《广交天下》剧组特意聘请知名时装设计师韩剑飞,用当代设计“活化”传统非遗,运用“梦进主义”理念,将具有特色的年代风格符号,通过浪漫手法与法式优雅轮廓结合,使传统手工的香云纱呈现出时尚、青春的质感,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趣味。韩剑飞告诉本刊记者:“香云纱的特征可能是用传统手工,通过三蒸、九煮、十八晒的工艺过程才能做出来,但它的质感又是可以做高级定制的物品。通过现代多种艺术方法的运用,把过去年代的结构与现代的需要融合在一起。所以剧中所有演员到最后的呈现都是青春、亮丽,都是最青春最有活力的少年形象。”
系列化打造IP,充分发挥长尾效应
除了内容与技法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创作者对作品的长线运营与系列化产出的意识。近年来,不少出圈的湾区文艺作品越发认识到IP运营的重要性,一些原班团队会在前作成功的基础上,以成熟的方法论打造系列化作品;还有创作者看到了“后影视经济”的长尾效应与无限可能,将IP与文旅产业融合跨界,让IP持续焕发生命力。
比如,电影《雄狮少年》就计划开启续集的创作。该片出品人、制片人、易动传媒董事长程海明曾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透露,《雄狮少年》会推出续集其实有意外的成分。当初易动传媒只想制作“少年三部曲”:《雄狮少年》《铸剑少年》和《逐日少年》,分别对应的是现实、古装和科幻,讲的是中国少年的今天、过去和未来。而《雄狮少年2》一开始并没在这家公司的计划之中。
他表示,《雄狮少年》之所以敢开启续集,首要动力是市场反馈不错。在疫情防控的环境下,《雄狮少年》最终院线获得的2.5亿票房,已经打平了成本,从电影局的公开数据可知,片方大概分成是8400多万。再加上新媒体端同步上线20家平台,光是腾讯视频就已有4500多万人次观看,以6元/人次计算,已经有2.7亿收入,超过了院线票房。总体而言,《雄狮少年》的票房收益是可观的。
此外自影片上映后,主创团队还看到了粉丝们大量的同人创作,有影迷为配角补充人物小传,还有影迷将电影的故事写成小说、画成漫画,这些天马行空的二创都让导演孙海鹏备受鼓舞。于是在去年5月,程海明与导演孙海鹏、监制张苗一起定下了《雄狮少年2》的选题。主创团队借鉴吸收了不少粉丝提供的创意,表示在续集中会补充配角的戏份,弥补影迷们的遗憾。
电视剧《湾区儿女》于2020年6月在央视一套播出后,收视率持续领先,先后荣获了国内外20余项奖项,更是入围了第33届中国电视剧 “飞天奖”。王笛曾向南都记者表示,继《湾区儿女》之后,创作团队将一直致力于大湾区题材的创作,“我们希望在这个题材领域深耕,多维度、多元化的讲述大湾区的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该团队运用成熟的项目经验,计划打造“湾区三部曲”,今年热播后获得良好反响的《青春之城》正是该系列的第二部。
在影视IP的跨界融合与长尾效应上,湾区创作者也在不断努力尝试。电影《熊出没》总出品人和总制片人、华强方特集团执行总裁尚琳琳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就曾透露,其公司正在筹备打造熊出没主题乐园,预计还需要一两年的时间就可开业。尚琳琳认为,像主题公园、酒店这些文旅产品是一种长期性落地的产品,可以延长IP的生命周期。“大部分的电影作品,可能只能火一两年的时间,而主题乐园和主题项目的生命周期明显更长。”与此同时,文旅产品也扩大了内容IP的受众群体,“主题乐园和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不完全相同,可能有些没看过影视作品的人去到了主题公园和主题酒店,看到了影视作品,由此对这个影视作品产生了兴趣,这就是一个相互影响的过程。”另外,主题公园包含大量沉浸式、全方位的互动体验项目,可以提升用户和IP的亲密度,“如果主题乐园能让游客拥有全方位的沉浸式感受,他能进一步感觉融入IP世界。”
新时代下,我们需要怎样的文艺作品与人才?怎样的文艺创作才能实现破圈、获得广泛的青睐?在电影《白蛇传·情》《雄狮少年》、粤剧《三水女儿·红头巾》、电视剧《湾区儿女》等佳作的台前幕后,我们不难发现,当下的优秀创作者们正在深耕现实,挖掘具有强烈共鸣的选题;同时致力在内容中传承传统文化、充分融合岭南特色;还要依托技术革新与现代美学,让作品被更多的年轻人们看见、接受;而将IP系列化开发、跨界合作长线运营,也正在成为一大热门趋势。这是大湾区文艺精品“出圈”的必要条件,也是对湾区文娱人才的内在要求。当我们的作品植根真实生活、紧扣时代脉搏、做到“守正创新”,大湾区在文娱领域将走得更加稳健、长远,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扩大影响力。
策划统筹:贺蓓
执行统筹:刘芳
本文采写:南都记者 朱雯怡
专题编辑:彭思敏 郑若琳 刘芳
编辑:刘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