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珠江之畔到帕米尔高原山脚,距离超5000公里,需要飞行6个半小时。从高空俯瞰,平原、丘陵逐渐过渡为一望无际的皑皑雪山。
珠水连昆仑,多年来,一代代广东援疆工作者跨越山海,久久为功,绵绵用力,将“援疆为什么?援疆做什么?援疆留什么?”的答案书写在新疆喀什的土地上。
8岁女孩阿依夏在“粤喀光明行动”中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视力慢慢恢复正常;23岁的麦尔旦跟着广东博士在戈壁滩上种黄瓜,扭转了家里的生计;19岁的努尔艾力在广东援建的篮球公园自由奔跑,梦想着有一天能为新疆队效力……近日,南都、N视频记者走进喀什看到,广东援疆正为越来越多新疆年轻人的未来创造另一种可能。
一场改变前程的手术
10月17日,8岁小女孩阿依夏窝在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的病床上,怀里抱着一只玩偶,玩偶身上绣着“中山大学”四个字。
“这是我上次去广州做手术医生送给我的。”阿依夏住院后,特别叮嘱母亲从家里带来玩偶,每天抱着它入睡。
阿依夏抱着中山大学的玩偶。
阿依夏来自新疆喀什,四年前,她的视力不断下降,严重到贴着黑板才能看清老师写的字。初步诊断为双眼膜营养不良,双眼角膜变形,需要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但因为家境贫困,迟迟没有进行手术,学业也受到了影响。
幸运的是,今年8月,“粤喀光明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是由广东省委、省政府部署,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和广东省对口支援新疆工作前方指挥部统筹,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作为骨干力量执行实施的一项援疆工程。
当时,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派出医疗队和5G眼科智能巡诊车来到喀什地区疏附县义诊。援疆队员下乡调研时得知阿依夏的病情后,为她做了详细的眼表角膜检查。
经会诊,阿依夏的左眼视力仅有0.05,如果不及时进行眼角膜移植手术,她可能无法完成学业。
广州援疆工作队专门成立了专项帮扶小组,在中山眼科中心的帮助下,阿依夏来到了广州,顺利接受了眼角膜移植手术。
“现在阿依夏可以看得见四五米外的图像了。”10月17日,中组部第十批援疆队员、现任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三科副主任杨瑶告诉南都记者,因为不久前阿依夏不慎弄伤了眼睛,如今还在住院治疗修复,恢复状况良好。
小姑娘抱着玩偶说,“在广州做手术时一点都不害怕,睡一觉就好了,还和妈妈登上了广州塔。”
“援疆医疗队员来自全国各地,无血缘有亲情、有距离无隔阂,大家确实把保障边疆人民健康当成自己的事来办。”中组部第十一批“组团式”援疆广东省医疗队队长、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院长肖非向南都记者说道。
自2012年广东对口援疆帮扶以来,在历届援疆专家的援助下,2013年,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挂牌成为国家级眼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2015年首批获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省级重点专科,是喀什地区及周边毗邻地区眼科患者就诊的首选之地。
喀地一院在国内综合医院排名则由原来的1000多名发展到2022年153名,当地病患转诊率由2017年以前的10%下降到2022年的0.18%。
一片扭转生计的大棚
辽阔的戈壁滩上,一座座温室大棚拔地而起,一条条翠绿的小黄瓜隐藏在藤蔓绿叶之中。
程泽南是腾讯为村发展实验室高级项目经理,也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专业博士,在戈壁滩上晒了三个月后,皮肤黝黑。提起大棚里的农作物,他十分自豪。
温室大棚里种满了黄瓜。
“大棚里无土栽培的黄瓜,每公斤可以卖到6元,麦尔旦8月至今的收入已经达到15000元,他的大棚产量是最高的。”程泽南告诉南都记者,“作为深圳本土企业,腾讯有义务去承担援疆任务,而且农业产业的前沿科技发展是我们重要的探索方向,喀什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探索场景,这也是我们来到这里的原因。”
做好前期调研后,团队首期在当地选了20个大棚做示范点,通过承包制的方式让农民租用大棚参与种植,由团队提供技术指导。按照程泽南的预想,种植户接受培训后,就能顺利推进种植工作。
然而,万事俱备,但农户的参与积极性却不高,要说服他们抛弃传统的种植方式,在盐碱地上进行大棚种菜并不容易。
程泽南。
“他们的知识有限,没办法完全理解各种技术名词,对大棚的作用保持观望态度。”程泽南一度感到很苦恼,“怎么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是一门很深的功课。”
他决定站在农户的角度去做功课:“产量多少不取决于我们,完全取决于你自己是否听技术员的话去辛勤劳作。”他举例,如果科学种植,可以达到3.7吨的产量,但是如果执行不到位,就只有2.8吨。“实际中的产量差别反过头来也刺激了农户学会接受科学理论。”
他介绍,实验室还利用物联网与数字化技术对大棚进行升级,包括环境控制、灌溉和远程控制等,提高产量水平。在远程平台的帮助下,农户可以实现自动和远程控制,提高工作效率。
23岁的麦尔旦·米吉提大学毕业后,放弃了乌鲁木齐的工作,回到老家喀什承包了大棚种黄瓜,并义务充当程泽南的翻译,协助他与讲维吾尔族语的农户沟通。
“我们这里都是不利于农作物成长的盐碱地,能结得出果子都不错了,更不用说有大棚里那么好的收成。”近两个月,他的收入一共达到了15000元。
产量是最好的证明。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主动承包大棚种黄瓜、番茄。程泽南的信心更足了,“新疆光热资源充足,十分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水土资源相对短缺,最适合发展这样的设施农业。”
“未来,我们希望能以喀什的项目为支点,将实验棚技术推广到南疆各地,乃至全国各地,推动传统农业升级改造,使得农作物产量更高,农民收益更好。”程泽南说道。
一个托付梦想的篮球公园
篮球公园位于喀什市东城小亚郎,占地面积约2.66万平方米,包含20个篮球场、更衣室、淋浴室等配套设施。
广州建筑属下喀什广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伍宏伟告诉南都记者,“之前项目还在施工时,常常有居民过来问,什么时候开放。”
距离篮球公园2公里的喀什四中是直接的受益者。
19岁的努尔艾力·努尔麦麦提来自喀什四中,平时在学校住宿,经常在这里打球。
运球、传球、投篮……个子不高、晒得黝黑的努尔艾力在球场上灵活地穿梭,表现抢眼。他对南都记者说,这里的球场更加标准规范,打起球来更加舒适,场地也很多,不像球馆需要排队。家里距离篮球公园有40多公里,“我已经拿到驾照了,放假就开车回来打球”。
喀什四中女子篮球队在训练。
热爱篮球的他最喜欢的球星是科比,家里还收藏了好几件科比的球衣。提起篮球梦,努尔艾力坦诚地说,“一开始打球是为了长个子,也梦想过当职业运动员,为新疆队效力。”
“篮球公园建好后,学生们有了免费训练比赛的地方。相比我们以前幸福了很多。”喀什四中篮球队教练董杰记得,以前市中心只有几块篮球场,每到周末都是人挤人,常常排不上号。
“有时候只能去水泥地等不太正规的场地上打,容易受伤,之前有队友崴伤了脚。”
学校篮球队正在训练时,喀什四中副校长毛辉就在旁边观察,偶尔提出指导意见。
他也是一名体育老师,“学校组织班级联赛后,学生对篮球的兴趣很大,所以在2017年左右我们就组建了校队。一些篮球爱好者通过简单的篮球技术测试就能加入球队了,当然还要征得家长同意。”
毛辉告诉南都记者,今年,学校还与当地篮球协会合作,由对方派人指导,并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持。学校的场馆已经建成七八年了,相对老旧,自从篮球公园开放后,学校经常组织学生过来训练或者打比赛。“这里是免费的,我们跑过来大概两公里,就当作热身了。”
毛辉说,孩子们的耐受力和持久度比较好,但是个人技术还需打磨。今年开始,学校与喀什大学等高校对接,希望未来至少在两三年之内,将擅长打篮球的好苗子输送出去,“对学生而言,也多一条出路”。
他告诉南都记者,目前喀什四中的学生几乎都能考上大专以上的院校。“以前有的家长到了务农、收成的时候,可能会让孩子请假回家帮忙,不过现在逐步好转了。”
毛辉认为,随着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地,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完善,农民家庭有机会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思想观念进而也发生了转变。
努尔艾力家里拥有800多亩地种植棉花,但父母对他的期望是“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将来不用干农活”。
出品:南都即时
采写:南都记者 韦娟明 实习生 詹舒婷 付冰洁
摄影:南都记者 伊凯文
编辑:张亚莉
更多报道请看专题:广东援疆调研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