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给好评不退货,朋友圈集赞诱骗!消委会揭秘好评返现潜规则

南方都市报APP • 拌面酱
原创2023-11-10 16:47

“好评返现”是网络经营者为了获取较好评价,以返回少量现金或给予购物优惠等方式诱导消费者作出“好评”的行为。经营者“好评返现”扭曲了商品真实信息,对消费者产生误导,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等合法权益。“好评返现”现象屡禁不止,近年来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11月9日,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下称广东省消委会)发布“好评返现”调查报告,92.8%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消费中遇到过“好评返现”现象,主要出现在电商平台,包括综合型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平台、社交型电商平台及外卖平台。

此外,也有不少受访者反映在培训教育机构、酒店住宿及餐饮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场所遇到过“好评返现”。 

“好评返现”在网络普遍存在并向线下延伸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2.8%的受访者表示在日常消费中遇到过“好评返现”现象,其中有53.6%表示经常遇到,主要出现在电商平台,包括综合型的电商平台、直播带货平台、社交型电商平台及外卖平台。

此外,也有不少受访者反映在培训教育机构、酒店住宿及餐饮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消费场所遇到过“好评返现”。 

“好评返现”呈现多样化隐蔽化发展趋势

综合来看,目前随商品一起寄“好评返现”卡最为常见,这类现象在问卷调查和消费体察中分别占比62.4%、78.2%。除此之外,商家还通过“商品签收后客服提醒”“加入粉丝群”“商品详情页面介绍”“客服主动介绍”等多种方式推送“好评返现”信息。

从推送的内容上来看,商家不再明目张胆写“好评返现”,而是改为“扫码领红包”“售后卡”“评价+配图返现”等,同时也不再要求消费者直接写“好评”,而是改为“全五星评价”“五星优质评价”“点亮全部小星星”“满星”等。

此外,消费者要想“返现”,往往还要满足商家很多其他条件与要求,如评论内容要走心,要晒图或视频,关注店铺等,甚至还有客服直接提供评论文案让消费者复制粘贴,消费者自己写的不能获得返现。同时,商家还会特别提醒,晒图不要拍到“好评返现卡”且聊天中不要提及“返现”。从商家“返现”内容和形式来看,“返现”除最常见的现金红包外,还有赠送优惠券、送赠品、赠送积分等。

图片

制图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

“好评返现”给消费者造成极大困扰

在网购高度盛行的当下,网上商品的评价对消费者的消费决策影响至关重要。问卷调查结果显示,逾9成受访者在网购时会查看用户评价,其中43.1%表示每次网购都会查看用户评价;逾8成受访者表示用户评价会较大程度影响消费决策。

而“好评返现”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决策造成了影响,问卷调查中超7成受访者表示遇到过因用户“好评”率高而购买,但实际收到的商品或接受的服务与“好评”描述明显不符的情况,其中32.6%受访者表示经常遇到这种情况。

【焦点】

“好评返现”消费存在六大潜规则

广东省消委会在此次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已连续开展十三年的“挑战潜规则”活动,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征集“好评返现”案例线索,并通过层层筛选、整理,最终总结出六大“好评返现”典型消费潜规则。

针对此次调查发现的问题,广东省消委会已第一时间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开展约谈,要求并指导电商平台进一步完善规则,加大对“好评返现”的处罚力度,监督问题商家整改。 

六大“好评返现”典型消费潜规则

附带“好评返现”卡,影响真实客观评价;

问题商品退货须先好评,给消费者正当权益设门槛;

线下送礼换网络好评,“榜一餐厅”名过其实;

客服软磨硬泡求好评,影响正常消费体验;

朋友圈“集赞”返现,“绑架”消费者帮助推广;

利用“好评返现”心理,诱导实施电信诈骗。

一 附带“好评返现”卡,影响真实客观评价

参考案例:消费者王先生在某电商平台看到一款号称8G运行128G存储的具有高性能处理器的青年手机,因受用户好评影响,就下单了。

商品收到后,随商品还有一张“好评返现”卡,但手机一看就是一个老人机,并且十分卡顿,手机内存也只有2G+16G。王先生表示,此次购物体验十分不愉快,虚假的好评给他造成了极大的误导和困扰。

点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电子商务法》明确“电子商务经营者不得以虚构交易、编造用户评价等方式进行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

经营者用“返现”这种实际性的利诱,引导消费者作出不尽符合真实情况的评价,用“好评”赢取更多交易机会。这一做法,一是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公平交易权和自主选择权;二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有关规定,有悖诚实信用、公平交易的市场原则。

 二 问题商品退货须先好评,给消费者正当权益设门槛

参考案例:消费者曹女士在直播间购买栗子,收到栗子后发现和直播间卖的商品不一致。曹女士找客服反馈,客服让曹女士给个好评,然后才给全额退款。当时曹女士有一种被拿捏的感觉,心里很是不舒服,按照客服说的做虽然并没有损失,可是确实对还没有买的消费者不公平,曹女士拒绝了客服,并在平台举报了该商家。

点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采取网络、电视、电话、邮购等方式销售商品,消费者在保证商品不影响二次销售的情况下,可以“七天无理由退货”

消费者发现在直播间购买的物品“货不对板”,申请退货退款,经营者却要求给好评才能全额退货,明显违反了法律规定。 

三 线下送礼换网络好评,“榜一餐厅”名过其实

参考案例:消费者任先生与家人在某自助餐就餐时,服务员通过送小礼品的方式向他和家人讨要好评。任先生称,该餐厅在某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上的好评较多,甚至多次挤进自助餐热门榜的榜一的位置,但实际情况与“好评”内容并不相符。

点评:平台要加强监管,增强“上榜”“排名”管理规范,明确规则,有效防范杜绝商家造假虚假行为。

四  软磨硬泡求好评,影响正常消费体验

参考案例:消费者左女士在网上购买商品后,商家一直追着说好几遍好评有奖励,不是打电话就是通过平台发信息,左女士认为被追着要好评真的很烦人,非常影响消费体验。

点评:消费者如果遭遇商家反复索要好评滋扰的情况,应该勇敢维护自身权益,可以向平台和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或通过诉讼进行维权。

五 朋友圈“集赞”返现,“捆绑”消费者充当推广

参考案例:某商家推出朋友圈晒单集赞有奖活动,要求消费者分享活动海报到朋友圈,附上30字以上的朋友圈文案,文案需包含推荐在某商家消费、给予商家商品好评等字眼,集满50个赞后截图回复商家微信公众号客服,审核通过后即可获得返现。

点评:朋友圈集赞是时下流行的一种营销方式,但消费者参与此种活动往往受“优惠”“返现”等好处吸引,并不了解商家的实际情况,也无从核实活动的合法性真实性,对商品的推介也不是真正出于本意。不应该盲目参与此类活动。

六 利用“好评返现”心理,诱导实施电信诈骗

参考案例:消费者黄先生在外卖平台某水果店购买水果,两天后收到“五星好评返现10元”的短信,并附有链接。黄先生进行操作后,很快收到10元返现。

但工作人员马上又向黄先生介绍一种更有吸引力的“好评返现”,即“购买”800元水果并进行好评,即可返现800元,等于免费赠送水果。黄先生向对方提供的二维码转账了800元,随后即被对方拉黑,联系商家后才知道被骗了。

点评:随着科技发展,信息网络日益发达,电信诈骗花样繁多、屡禁不止。一些诈骗分子通过“好评返现”进行利诱,诱导消费者添加私人账号,点击不明链接,再实施诈骗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随意点击陌生链接,切勿轻信“免费领取”“好评返现”等宣传,警惕各种私人转账要求,以免上当受骗,造成个人财产损失。

南都要闻出品

整合:易福红

来源:广东省消委会官网

编辑:易福红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