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主播忽悠老年人,该如何守护我们的父母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评论
原创2023-11-17 21:39
图片

央视曝光的“小张说事”涉嫌坑骗老人

除了养生,情感类内容也有不少“毒药”。据媒体报道,一段时间以来,网上涌现出不少情感主播,他们往往扮演着“情感专家”的角色,在直播中分享小三插足、婆媳矛盾、未婚先孕等各类情感案例,且没有标明视频内容纯属演绎,斩获了一大批中老年妇女的喜爱。在收获了足够的眼泪、笑声之后,这些主播便开始引导粉丝为其点赞、打榜、送礼物以及购买商品。

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父母们玩短视频时,有些内容被精准投放,其中涉及家庭关系类内容尤为明显。这些内容情节简单,主播演绎一个小故事,尽管演技拙劣,道理简单,但这种内容还是被批量制造。比较常见的是子女不孝敬父母,或者老年人趋炎附势,嫌贫爱富,背后往往充满着简单的是非观和朴素的道德情感。在视频的最后,通常博主会与粉丝互动,希望大家通过点赞来说出自己的观点,套路就是这么简单——这样反复讲故事,博主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继而通过带货等方式来变现。

即便如今影视剧市场狗血电视剧层出不穷,但在上述这类粗劣的短视频面前,它们还是显得“弱爆了”。一般电视剧有着相对完整的情节,而这种短视频并没有审美包袱,演员不必是专业的,故事可以是粗糙的,道理必须是简单的,总而言之,人家讲究的就是一个接地气。

可能用户的预期本来就不高,也可能原本属于电视剧的老年观众,如今对电视剧有了审美疲劳,他们转移到了短视频平台,总而言之,这类内容总能找到它的目标用户,总有人大方点赞,看似普通、来路不明的博主,却经常能收获上万的粉丝。

很多年轻人都有一个“陪父母看的电视剧”清单,两代人一起看电视,那曾经是一个温馨的场景。如今,在短视频时代,电视剧对父母的吸引力在下降,短视频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电视剧的角色,父母找到了新的乐子,与此同时,和儿女的审美割裂,却被无限放大。审美问题还是次要的,更大问题还在于,这类短视频有很多套路,危害不容忽视。就内容来说,电视剧大家都知道是虚构的,观众的代入感不会持续太久,但现在的短视频,总是虚虚实实,让人摸不着头脑,父母们嘴里说着不信,内心却忍不住代入某个角色。要说短视频对用户的毒害,老年人受到的影响肯定更严重。

还有更现实的问题在于,如今短视频博主们的操作更专业,以前看点狗血剧无非打发时间,起码没有其他损失,但如今不一样,短视频看似粗制滥造,背后却有清晰的牟利套路。短视频博主和粉丝彼此可以互动,一旦粉丝对博主形成依赖,打赏就自然而然,带货便轻而易举。

媒体报道提到的案例中,在喜欢某情感主播的几周里,一位老人为主播打榜花费约200元,购买主播带货的“三无”产品花费100元左右。所以,别小看那些土味视频,如果没有利益,群众演员们绝不会卖力演出。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电商直播间上演“苦情戏”,多个主播及直播机构通过卖惨上演“苦情戏”诱导老年人下单买药。可以说,这种套路正是对当前短视频涉老内容的一种模仿,什么情感能引起老年人共鸣,什么话题能让老年人欲罢不能,播主们早已拿捏得死死的。如今,这类内容的危害性被公众所重视,参考各APP推出的青少年守护模式,或许也要探索一种老年人守护模式,让老年人在互联网上免于被骗。 

文l可乐

编辑:何起良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