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学者江冰与作家千夫长谈《本巴》:会造梦的民族史诗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文娱
原创2023-11-20 17:54

时隔14年,茅盾文学奖重归茅盾故里桐乡乌镇颁奖。11月19日晚,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奖之夜”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乌镇举行。2023年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分别为杨志军的《雪山大地》、乔叶的《宝水》、刘亮程的《本巴》、孙甘露的《千里江山图》、东西的《回响》。当晚,5位茅盾文学奖得主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上台领受中国文学最高荣誉,并分享他们的创作历程和获奖心得。

“写《本巴》时,我面对着一场来自童年被人追赶的梦,我在那样惊恐的梦中一次次地飞了起来。《本巴》是一场梦中的飞翔。把梦中的厄运在梦中解决,让梦安稳地度过长夜,这正是写作《本巴》的初衷。”现场,当刘亮程在获奖感言中再一次谈及《本巴》的创作意义时,一个关于文学、关于民族史诗的奇幻之梦被打开。诚如刘亮程所言,文学是做梦的艺术,那么我们普通人又将如何借助文学之力超越现实,进而洞开一片让人豁然开朗的新天地。

就在前一天,“开卷广州”系列阅读活动第174期讲座在广州图书馆开讲,特邀著名文艺评论家、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会长江冰教授和蒙古族著名作家千夫长与读者朋友畅谈刘亮程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本巴》。

图片

江冰教授、千夫长老师、聂莉博士对谈。

《本巴》的背景来自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作家刘亮程在史诗尽头重新开天辟地,创造出一个以孩子为主体的奇异游戏世界,追溯逝去的人类童年,亦流露现代人返璞归真的精神追求。在本巴世界,婴孩可以一直待在母腹,儿童可以拒绝成长,成年人可以停留于年富力强的25岁。刘亮程在自述中说道,“这个世界即使被大人看过无数遍,也永远需要用孩子的天真之眼再看一遍。这是文学对人类初心的关照。”

图片

本次活动由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广州岭南文化研究会、广州图书馆共同承办。讲座以访谈的形式进行,在书香羊城阅读推广大使聂莉博士的主持引导下,专家和嘉宾从《江格尔》出发,聊到《本巴》的创作缘起,从民族史诗的文本特点谈到艺术再创造的实验,从“江格尔齐”的说唱讲到瞬息全宇宙,话题发散,颇具启发性,吸引了不少读者驻足聆听。

江冰

《本巴》是史诗《江格尔》想象力的延续

“这是一部神奇的小说。”作为中国小说排行榜评委,在江冰的观察里,小说是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的,但在《本巴》中时间概念变得微不足道,人可以在历史、当下、未来之间自由飞翔。这种想象力来自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奇妙,又在《本巴》中得到延续,这种延续既是对传统的传承,也是对当下的思考。“中华民族源头很多秘密至今依然扑朔迷离,《本巴》最大的特点就是从史诗中抽取元素,使得作品有一种诗歌的浪漫主义气质与飘逸的思辨、形象与哲理。”

图片

江冰教授解读《本巴》。

这恰是《本巴》的特别之处。在“茅盾文学奖之夜”,这个特点也被反复提及:“刘亮程的《本巴》,向《江格尔》致敬,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证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美美与共的活力。融史诗、童话、寓言为一体,在咏唱与讲述的交响中以飘风奔马、如梦如幻的想象展现恢宏绚烂的诗性境界。对天真童年的追念和对时间的思辨,寄托着人类返璞归真的共同向往。”

“文学艺术就是超越个体生命的想象。”江冰说,“由于小说打破了时间的桎梏,也让灵感中的‘空间’突破了限制:人可以超越皮囊而存在于灵魂的臆想中,在历史、当下、未来的时空里自由飞翔。影子、史诗、月光、史诗、活人、亡灵可以无缝对接。”

“看似这些想象有些‘莫名其妙’,但其实‘莫名其妙’永远是最妙的,作者有一套遁入想象的方式,而这一切又源自蒙古英雄史诗《江格尔》。”因之奇妙,也与魔幻异曲同工,所以江冰教授还运用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解读《本巴》。在他看来,魔幻现实主义具有“现实主义特征、非现实主义的特征与反现实主义特征”,而《本巴》在表现手法上“变现实为神话,变现实为梦幻,变现实为荒诞”,读起来让人感到如梦似幻。

“讲述《本巴》,就是讲述民族与我们自己。”江冰教授还为《本巴》总结了两点启示:一是小说可以在作家灵感中千奇百怪;文字可以照亮人与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复活所有的灵魂与场面,挽留只活过一世的人们。二是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如《山海经》《东周列国志》《楚辞》《史记》、诸子百家、儒释道、禅宗、风水师、四大古典名著等,是先人与今人的精神传承、文脉贯通。

千夫长

元宇宙就是《江格尔》史诗中的平行世界

讲座中,小说家千夫长老师则重点解读了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的艺术特色。他还制作了一段蒙古语演唱的《江格尔》片段带到现场播放,并邀请了多位读者上台朗诵《本巴》《江格尔》中的经典片段,让读者可以近距离感受说唱史诗与小说的魅力。

图片

在新疆,这部史诗是以口头传唱的形式流传至今,演唱者通过现场即兴说唱与互动,使得《江格尔》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成了活形态史诗的典型,演唱《江格尔》的艺人被称为“江格尔齐”,意为传唱史诗的人。作家用文本记录历史、传承文化。刘亮程也曾说,“我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现代‘江格尔齐’,在历代‘齐’所言说的语言尽头,说出属于自己独创的那一章节。”

“《江格尔》浩如烟海,现在流传的大概有几十万行甚至上百万行。”作为蒙古族作家,千夫长从民族历史、地理分布、《江格尔》史诗的起源、故事内容、传承过程等角度,细致解读了这部伟大的蒙古族史诗。

他说,“在草原上,大家对《江格尔》一点都不陌生,它是少数民族三大史诗之一,但它到底有多长,有多少故事,谁也说不清楚,每个人都有一个江格尔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重新演绎一遍。‘江格尔齐’是非常优秀的创作者,蒙古族最重要的英雄就在江格尔齐的说唱艺术里,在他们的想象中,在史诗里。”在千夫长看来,当下的元宇宙,就是《江格尔》史诗中的平行世界,越深入了解,越能感受到《江格尔》的了不起与伟大。 

采写:南都记者 吴凤思 通讯员 涂燕娜

摄影:崔凯峰

编辑:刘芳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