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城西村:农民工匠唱主角,乡村振兴路越走越宽

南方都市报APP • 惠州大件事
原创2023-12-16 22:21

往日闲置的农房和荒废的田地,变身成特色民宿、乡村咖啡厅、生态采摘园,沥青路面直通村民家门口,房前屋后花香四溢,人居环境舒适且美丽……这是12月15日,南都记者来到惠州市龙门县龙城街道城西村,调研龙门县“百千万工程”时看到的场景。

图片

随处可见花草景观和墙绘壁画,其设计思路大多来自城西村的农民工匠。他们在“百千万工程”建设唱主角,为村民和游客绘就一幅风景秀丽的生态田园画卷,乡村振兴道路越走越宽。

成立全省首个村级行业协会

据悉,早在上世纪80年代,城西村就以木匠、建筑工匠的精湛手艺小有名气,有众多村民外出做工,包括水泥工、瓦工、电工、焊工、木工等。时至今日,城西村的建筑工匠足迹遍布珠三角乃至香港、澳门等地,村里目前持证上岗的工匠达216人。

针对城西村建筑工匠较多的情况,龙城街道积极推动和引导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组建城西村建筑工匠协会,于2018年10月成立,这是全省首个村级协会。

图片

“协会成立后,会员积极参与到城西村村道建设、绿化等工程,在城西村近年来开展的村道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村振兴示范带的建设等工作中,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新景。”城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火生说,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村民工匠当主力、唱主角,以微利形式投工投劳,完成农房风貌管控提升改造面积约5万平方米,打造村庄别致花草景观,绘制外墙壁画,建设村党建长廊、农家书屋长廊、村党群服务中心、传统村落古建筑展示长廊等,不断刷新村庄颜值。

闲置房地变身田园特色民宿

借助“生态田园·恬美瑶乡”乡村振兴综合示范带建设契机,依托农民工匠对村庄整体环境提升,城西村引进了惠州市百果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农文旅项目,统筹推进城西村百果里文创园、百果科普馆及龙平渠精神馆建设,开发文化研学、农耕采摘体验、乡村咖啡馆、手工作坊等农旅产业,打造集旅游、餐饮、户外拓展等产业一体化的综合体。

图片

“整个项目投入3800多万元,占地超700亩,去年10月投建,第一期内容包括民宿、文创街、草坪、游乐设施、采摘园、研学基地、古树公园等,预计12月底开业。”项目运营方惠州市百果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陈海强介绍,百果里农业综合体项目以“百果农场+百工作坊”为核心,施工队伍中超过一半都是当地从事建筑行业的村民。

“城西村没有工业污染,古朴的风格非常适合打造休闲景观,同时带动村民致富增收。”陈海强说,该项目700多亩的土地中有500多亩来自村民的闲置地,每亩地每年向村民提供500多元租金;村民的11栋闲置房也被租来改造成民宿、咖啡馆等;项目每年还会给村集体10万元固定分红。

农民工匠实现增收致富

据介绍,城西村采取“党建+协会”管理模式组织团结全村建筑工匠。得益于协会凝聚了不少经验丰富的老工匠,带动新入行的工匠共同交流学习,能够有效提高自身建筑技术水平,实现“以老带新传帮带,薪火相传共成长”。

图片

依托于农民工匠对村庄整体环境的提升,助推招商引资,促进村集体经济增长。目前该村已租赁500多亩农田、闲置地和1870平方米的农房,每年为村级集体经济增加收入10万元,增加村民收入约23万元,带动当地就业约120人。

农民工匠也实现了增收致富。2023年以来工匠协会帮助工匠承接项目约50宗,每位工匠单天工价从原来的约200元提高到约400元,年人均收入8万元,相比之前“散兵游勇”式的接单时期至少提高了30%。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黄海林

编辑:黄海林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