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回顾:首次全球盘点,达成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协议

南方都市报APP • 察时局
原创2024-01-05 21:52

COP28已落下帷幕,但这场大会所带来的冲击波久未散去。

COP28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2023年在阿联酋迪拜举行。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取得了不少进展:包括进行了自2015年《巴黎协定》后全球首次碳排放盘点;各国政府、气候机构、企业、投资者认捐和承诺的资金已超过850亿美元等。

近日,在“COP28后林草碳汇”研讨活动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规划部主任柴麒敏也以“全球气候治理与COP28:新形势、新共识和新启示”为题作了主旨演讲。

柴麒敏指出,回顾气候进程,尽管各缔约方已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上取得阶段性进展,但距离《巴黎协定》所规定的温控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图片

2023年12月13日,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迪拜大会闭幕全体会议上,COP28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宣布达成“阿联酋共识”后,参会人员起立鼓掌。大会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资金、损失与损害、公正转型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新华社记者 王东震 摄

COP28进行首次全球盘点,首次达成减少化石能源依赖协议

气候变化近年来越来越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气候极端事件对我们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据柴麒敏介绍,地球气候系统中的15个已知的气候临界点,其中9个已经处于或者即将突破临界值。

“从目前最新纪录来看,全球温升相比于工业革命前已经超过1.1℃,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已经肉眼可见的大幅增加,灾难数量大概增加5倍,经济损失大概增加7倍。”柴麒敏说。

在这一背景下,历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愈加受到人们关注。尤其在前几年人类遭受了新冠疫情大流行这样的冲击。柴麒敏说,“国际社会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反噬以及影响更为关注,也希望这次气候大会能够促发更多有力度的行动。”

相比于早期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各国更关注一些重大原则、长期目标、总体框架等。柴麒敏介绍,“近年来关于气候变化的多双边谈判,更多跟我们实际的经济社会发展开始密切相关,比如资金、市场、技术、贸易、公正转型等相关议题。”

COP28气候大会最受关注的首先就是全球盘点(Global Stocktake)。柴麒敏表示,全球盘点机制非常类似于中国的“五年规划”,《巴黎协定》的第一个五年周期是2021-2025年,与我国“十四五”重合,而2023年刚好是全球盘点的“中期评估”年。“《巴黎协定》规定了全球盘点的目的不仅是提建议,更是要根据盘点提供的信息,提出下一个更有力度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也就是要在2025年COP30缔约方大会的前9个月到12个月,各国提交到2035年的国家自主贡献,鼓励覆盖全经济范围和全部类别的温室气体。”

柴麒敏介绍,《巴黎协定》第一次全球盘点肯定了当前各国所做出的努力,将全球从温升4℃的轨迹拉回到了温升2.1℃至2.8℃的路径,提出目前已有68个国家和地区通报了长期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战略,其中涉及的气候中和、碳中和、温室气体中和或净零排放的目标涵盖了全球经济总量的87%,如果这些战略全面实施,提供了将全球温升控制在2℃以内的可能性。

他表示,如果全球要将温升限制在“无过冲”或“有限过冲”的1.5℃路径下,需要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晚在2025年之前达到峰值,到2030年将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2019年水平上大幅、快速和持续减少43%,到2035年减少60%,到2050年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柴麒敏进一步表示,首次全球盘点的决议中还呼吁各国以国家自主决定的方式,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能源装机增长至3倍、能效增长至2倍等一系列提升行动和支持力度的举措,并以公正、有序和公平的方式转型脱离化石燃料,最终在2050年左右实现能源系统的净零排放。

此外,会议上提还出了甲烷减排、减少化石能源的补贴等一系列倡议和建议。

损失损害基金也是今年COP28会议上的大家关注的热点。柴麒敏表示,目前“损失与损害”基金由世界银行管理,并设定了四年过渡期。会议也就基金的治理管理达成共识,并在此前建立了一个临时的委员会,委员会中发展中国家的席位更多一点。另外,这次还有一些突破,有部分国家,包括东道国阿联酋在内,认捐了一部分资金,目前累计大概7亿美元左右,为基金的启动起到了支持作用。

“从《巴黎协定》之后,出现了很多跨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新的阵营,因为谈大原则的时候比较容易取得共识,但进入到细分领域就会发现有很多新的分歧,所以全球气候治理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新特征。”柴麒敏说。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家委员(IPCC)的最新评估报告,如果全人类都达到体面生活水平(DLS),也就是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一个人都能充分保障衣食住行、卫生医疗和教育等需求所需要的最低物质资源投入,那么2℃温升目标也完全能实现。现在之所以有差距,是因为人类还存在很多体面生活水平之外的奢侈性排放。

“公平性问题在气候谈判中也颇受关注,这些奢侈性排放是不是可以想一些办法来避免、转变或改进,未来可以提出新的方案,更好地实现国际、人际和代际的公平性。”柴麒敏说,不管是基于复杂的国际形势,还是立足于我国自身的国家利益,碳中和战略已与我们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了,也是我们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路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台阶。在COP28之后大家对于国内的绿色低碳发展、能源和产业转型的问题,将会有更多的理性的探讨。

NRDC生态保护项目主任华宁表示,在气候行动中,生物多样性议题逐渐受到关注,但二者的协同还有待提升。

据NRDC与环境政策智库通过对过去十年的政策梳理发现,我国气候和生物多样性在政策层面的协同低于50%。华宁表示,COP28期间,中国、阿联酋、美国、加拿大等18个国家签署的《气候、自然与人类联合声明》,呼吁各国协同应对毁林和森林退化对生物多样性和气候的影响,加强在 2025 年前提交的下一轮国家自主贡献(NDC)与明年CBD COP16之前提交的更新后的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NBSAP)之间的 “全面性和一致性”。

图片

2023年10月25日,市民在山东日照市东港区碳汇花海打太极拳。新华社发

COP28后如何推动林草碳汇的发展?

林草碳汇是减缓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本次研讨会也聚焦COP28后林草碳汇的发展进行交流。

据介绍,在近日闭幕的COP28上,以林草碳汇为主的生态系统碳汇再次受到广泛关注。在国内,随着《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和造林碳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的陆续发布,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即将重启,林草碳汇作为CCER的重要项目类型之一,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在发言中指出,天然林作为长期自然演替形成的结构复杂、稳定性高的生态系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提升森林碳汇应首先确保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要特别注意避免大规模皆伐等毁林行为。南美洲和非洲地区毁林是全球森林碳汇提升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

刘世荣强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新造林要遵循以水定绿、适地适树等科学原则,在适宜区域开展科学绿化。针对森林退化的问题,应通过中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提高固氮等特殊功能种和其他适宜树种混交林的比例等方式,改善森林质量,从而提升其碳汇功能。

刘世荣认为,我国林业发展已从单一木材生产转为面向生态系统服务的森林多功能经营,要注重营造混交林和实施近自然的森林经营,在森林修复中要以天然更新为主,人工干预为辅,尽可能提高森林生物多样性,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韧性。

据联合国环境署2023年发布的报告,森林增汇的平均成本为每吨30-50美元。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洁清强调,面对巨大的资金需求,仅靠公共资金或是碳市场是远远不够的,绿色金融是关键解决方案之一。我国在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碳汇领域做了很多有益尝试,包括债券、质押贷款和回购、保险等。为创造良好环境,推动绿色金融支持林业碳汇发展,应加快建设激励和保障机制,完善金融产品创新和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完善林业碳汇的相关方法学。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研究员朱建华是新版CCER造林碳汇项目方法学的第一主笔人。新版造林碳汇方法学适用于乔木、竹子、特灌林等多种类型造林项目,在核算方法、数据真实性和保守性等方面做了优化。例如基于潜在的自然灾害和人为损害的风险,新版方法学增加了对造林项目非持久性风险的扣减。此外,新版方法学增加了免予额外性论证的项目条件。凡符合在年均降水量400毫米以下的地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或属于生态公益林这三种条件之一的造林项目均可免予额外性论证。这些简化和优化将有助于林业碳汇项目的审定核查,在CCER市场上实现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从而反哺生态保护,并使社区受益。

朱建华介绍说,造林方法学的重点在于明确核算和监测方法,对于造林技术措施、树种选择等并未做出规定,但在方法学适用条件中对造林地块类型、原有植被移除、火烧和土壤扰动等活动的限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碳汇项目开发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遵循了CCER项目应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咨询事业部副总经理孟兵站指出,获得《气候、社区及生物多样性标准》(CCB标准)认证的碳汇项目能够获得市场溢价,鼓励了对具备减缓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兼具社区发展等多重效益的林业碳汇项目开发。然而目前碳汇项目开发仍较少关注到生态效益,特别是在CCER等以履约为主的市场中。他认为有两点原因,一是出于履约需求购买碳汇的企业对生物多样性效益的认可度和需求不足;二是缺少权威的生物多样性效益量化标准。

采写:南都记者 王玮 发自北京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