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已面向首批国家公园开放使用

南方都市报APP • 时局快报
原创2024-01-23 11:56

南都讯 记者宋凌燕 发自北京 1月22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全国林草工作视频会。记者从会议上获悉,我国三江源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藏羚羊、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长臂猿等标志性物种种群数量稳定增长,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智慧化、数字化监测管理体系建设日趋完善,园区民生福祉得到有效改善。

2023年,首批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发布实施,《国家公园法》立法工作持续推进,生态系统功能持续恢复向好。三江源国家公园设园以来共投入资金近70亿元,实施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实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整体保护,藏羚羊种群恢复到7万多只。

图片

大熊猫国家公园内金丝猴新生幼崽茁壮成长,这是在大熊猫国家公园甘肃片区裕河园区内拍摄的川金丝猴。近年来,依托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伞护效应”,保护区域内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川金丝猴等伴生珍稀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不断增加。监测显示,目前该园区内有川金丝猴种群13群,约1100只。    新华社记者 贾钊 摄

大熊猫国家公园实施九寨白马—摩天岭、大相岭—邛崃山种群间黄土梁、泥巴山等重点生态廊道建设,推进大熊猫局域种群的栖息地连通和跨域交流。

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打通虎豹跨境通道,东北虎种群数量已恢复到50只以上,东北豹数量超过60只,野生东北虎幼崽存活率提升到50%以上,野外监控设备多次捕捉到野生东北虎活动踪迹。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雨林生境持续改善,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恢复至6群37只。

武夷山国家公园统筹保护和发展,新发现雨神角蟾等17个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穿山甲、黑麂等一批旗舰物种时隔十多年重新现身。

同时,国家公园民生福祉得到有效改善。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开展特许经营、生态旅游、自然教育、游憩体验等有效途径,持续改善民生福祉。三江源国家公园推行“一户一岗”,选聘2.3万余名生态管护员。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出台支持三县(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发展黑木耳规模化产业,逐步推行黄牛下山集中养殖和抵边示范村屯建设。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扶持发展食用菌、茶叶等替代产业。武夷山国家公园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建立旅游资源共享机制。

此外,国家公园感知系统已面向首批国家公园开放使用,首批国家公园智慧化、数字化建设提挡加速。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可实时传输的无线红外相机等野外监测终端已有两万余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系统基本覆盖全域。

三江源、武夷山国家公园内广泛应用智能化自然资源监测管理系统。大熊猫国家公园建立大熊猫遗传数据平台,掌握了500余只大熊猫的DNA档案信息,建立了大熊猫国家保护研究中心,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科研合作平台。

同时,各国家公园不断建立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推动形成国家主导、央地共建、权责对等、职责清晰的国家公园管理体制。不断探索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统一执法形式,严厉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

据介绍,下一步,我国将继续加快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国家公园管理机构设置方案批复及组建,推动出台《国家公园法》,稳妥有序推进设立新的国家公园,逐步建设完善国家公园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推进东北虎豹、穿山甲、兰科和蕨类、苏铁等重点物种保护研究中心建设。

编辑:梁建忠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