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威家的“私塾”不可复制,被迫“回家”的孩子更需要关注

南方都市报APP • 南都快评
原创2024-03-13 23:55

近日,体操奥运冠军杨威家的子女教育成为网络热门话题。据杨威自述,因为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去年生了好几场病,于是决定不让一对双胞胎女儿去学校上学,而是邀请家庭教师在家中授课。网友热议的点在于,“私塾不早就成为过去式了吗?”

很显然,杨威给孩子安排的教育方式有特定的基础与条件,不可复制,更无法大面积推广。杨威作为体育界名人,他的经济能力和空闲时间应该可以轻松碾压绝大部分人,作为普通人的我们或许有时间但没多少钱,或许有一点钱但没多少时间,而多数人的现状更可能是既没多少钱,也没多少闲暇时间。让孩子不去学校,请家庭教师在家中授课,家长需要付出大量金钱,还要投入大量时间用于陪伴和监督,于绝大部分家庭而言并不现实。

也要看到,这个事蕴藏着一定的风险。作为学习环境,家与学校的差别实在太大,孩子在家里学习,除了自己,都是家人,充其量三五个,但在学校,孩子可以与同桌、同班同学、老师等亲密接触,有机会上讲台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下课时与同学或玩伴尽情玩耍,体育课上与同学一起热火朝天地驰骋于操场,与同学们一起享用与评价食堂的饭菜,与闺蜜或兄弟热聊各自喜欢的电影、明星或卡通人物。凡此种种,各种各类集体性的社群活动在学校频频开展与进行,孩子在集体性社群活动中可以获得丰富而多元的营养,勇敢、大胆、落落大方、比拼、相互学习与借鉴、互动与讨论、辩论与争执、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品性与善举会在孩子身上生根发芽,对孩子的成长与发展无疑大有裨益。而长期在家学习,无疑会错失这些体验,以及从这些体验中获得社会性知识的机会。

毫无疑问,杨威给孩子安排的教育方式具有明显的个案特质,不具有普适性特征,但基础教育里存在的一些情况倒是值得社会各界尤其是主管部门关注。在当前各种压力尤其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的情势下,一些孩子出现了明显的厌学症、抑郁症,以至于没有办法在学校正常与顺利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迫于无奈,父母只得接他们回家,通过聘请私教或自己给孩子授课,此即第一种情况。第二种情况是部分家长对子女教育有自己独特的主张,与主流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大相径庭,甚至格格不入,他们不理解或不认同一些学校以分数和学业竞争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模式,选择让孩子退出学校,回归家庭,采用自己认可的方式进行教育。

这两种情况令人遗憾,也提醒有关部门在重视孩子们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重视孩子们的心理健康;还要高度关注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譬如唯分数论、唯升学论、唯智力论。好的教育,固然要为社会培育人才,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健康成长,要让孩子开心,让家长满意。 □ 姚华松

编辑:张子庆

南都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联系方式
banquan@nandu.cc. 020-87006626
1